•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以《诺曼底号遇难记》为例浅谈小说类阅读的人物形象分析

学校教育研究
天津市静海区第六小学

摘要:在中小学的语文阅读中,经常会遇到小说类文本。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所以,人物形象的特点,人物形象是如何塑造的,以及在文中起什么作用,都是在考试中十分常见的题型。本文以《诺曼底号遇难记》为例就常见题型及答题方向技巧进行讨论。

一、人物形象的概括和分析

一是在遇到这种题型时,第一步要仔细审题明确方向,首先确定是概括还是分析,“概括”只要写出人物形象或者性格特征即可,而“分析”要在概括的基础上结合选文中的言行举止进行分析;再确定是分析“性格”还是分析“形象”——“性格”小于“形象”,总结人物表现出的性格特征即可,反之“形象”大于“性格”,答形象题时不要忽略人物的身份、地位、职业等等。

第二步,在做题时要总体把握感情倾向,画句分析。首先画出文中交代任务身份、地位、经历、修养等的语句,然后找出有关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的语句。最后找出作品中其他人物的评价句;有关情节发展、事物变化的语句;有关环境(包括社会环境)的语句。找出这些结合起来整体分析。

例如我们在学习《诺南底号遇难记》的时候,小说中主人公哈尔威船长形象的塑造,就巧妙地运用了这些方式。在文章的开头“大海上夜色正浓,烟雾弥漫”、“周围一片漆黑”等环境描写都为后文发生海难埋下伏笔,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才有了哈尔威船长在救援过程中的英勇表现。而海难发生时的,在慌乱的人群里,哈尔威船长在一片嘈杂和呼号的黑暗中,与机械师洛克和奥克勒福大副那简短有力的对话更彰显了他作为船长,危难之际泰山崩于前而不乱,有条不紊地布置大家逃生时的机智勇敢“炉子怎么样了?”“海水淹了。”“火呢?”“灭了。”“机器怎么样?”“停了。”……“让每个人都下到小艇上去……你的手枪在吗?”“哪个男人胆敢抢在女人面前,你就开枪打死他。”这段语言描写,把哈尔威的英勇果决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三步:分类合并,根据不同问法恰当表述。例如问题:请结合文中事例分析xx的形象(性格)特征。再做这种题目时,分点作答:个性特征1+事例;个性特征2+事例……又如问题:xx是一个怎样的人(总括句),这时直接将个性特征总结在一起。

二、塑造人物的方法题型及技巧

在题目中遇到“刻画、塑造、展现、技巧、手法”等一系列字眼,并要求赏析人物形象时我们可以从三个方向进行答题。

1.从描写方法入手

人物形象的描写方法,可分为三种。第一种是正面描写。包括语言描写:从人物的对话、独白,个性化口语化、地域色彩、时代色彩的语言入手,体会人物特点;心理描写,根据人物内心活动分析特质;外貌、神态、动作描写都能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第二种是侧面描写,可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借助他人来对比衬托,对比能够使人物的特质更加突出;文中海难发生时,人们慌乱的场面描写“人们半裸着身子,奔跑着,尖叫着,哭泣着,惊恐万状,一片混乱。”与哈尔威船长站在指挥台上镇定自若的样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能凸显他的临危不惧和过硬的心理素质。第二种借助物象衬托,借物喻人,例如,通过梅花暗喻人物在恶劣环境下努力拼搏,不向恶势力低头,通过花生比喻做事脚踏实地,不虚荣的朴实劳动人民。还有第三种,借助环境进行烘托。例如抗美援朝战役中的战士,在冰天雪地,物资极度缺乏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下,仍旧将仅有的冻土豆留给其他同志,更能体现出主人公的无私无畏的英勇精神。

2.从修辞手法入手

一般侧重于赏析。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把主人公的特点描写得生动形象,夸张、排比、反复等修辞起强调作用。小说中在文章的最后,哈尔威船长牺牲之时“哈尔威船长犹如铁铸,纹丝不动,随着轮船一起沉入深渊。人们透着阴惨惨的雾气,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浸大海。”作者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把主人公牺牲自我,无私奉献时的那种义无反顾的大无畏精神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3.从表现手法入手

如,欲扬先抑或者象征等手法。在答题时,注意分点作答,先写出塑造手法,然后根据文本写出理由,并且在最后陈述人物形象在情节、环境、主题等方面的作用。

三、人物形象的作用

在阅读理解中,经常会遇到题型如下:请结合全文分析xx这一形象在文中的作用,或者本文主要记叙了xx的故事,文中刻画xxx的形象是否多余,请简要分析。

在解答这种问题时,从主要人物、次要人物、物象三个方面分析。

一是主要人物的作用,在情节上推动情节发展,在主题上,反映社会现实,寄托某种情感,对主题有揭示、突出和深化的作用。并且会给社会带来某种启示。

二是次要人物,在情节上为下文做铺垫,制造波澜、设置悬念,推动情节的发展,更多的是为了侧面烘托,凸显主要人物;在环境上,可以交代或者暗示社会环境背景,并且丰富主题。

三是物象的作用,除突出人物形象和揭示深化主题外,一般具有某种象征意义,衬托环境,并且反复出现,充当线索,能够串联情节,引发读者的思考。

除技巧外,更多的应该整体把握文章基调,才能更加准确的分析出人物形象的特点,以及作者如何借助这形象来揭示主题,反映社会现实,给读者带来思考和启迪。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