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双减″背景下中小学生体育教育“健康力”一体化培育的实践研究
摘要:“双减”政策的实施,对于中小学体育教育提出全新要求。要培养学生健康力,可以选择“教练赛”一体化模式完成体育教学,依托课堂教学让学生学习体育技术,利用课间活动、社团活动练习体育技能,组织体育比赛展示技术,通过健康力的培养,落实素质教育。
关键词:双减;中小学;体育;健康力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双减”背景下,体育教改面临全新环境,“教会、勤练、常赛”是新时期中小学体育教育学生健康力培养的重点。要求学生了解健康知识,掌握运动技能,每天参与体育锻炼,积极参加体育竞赛,成长为热爱运动、懂得运动的人、形成良好的体育品格,传递正能量。
一、占领课堂阵地体育知识技能
中小学体育一体化教学,体育课堂为重要阵地,通过课堂学生不但能够掌握体育健康知识,而且还能学习运动技能,形成良好的体育品德。为了培养学生的健康力,体育教育者务必要抓住体育课这一教育阵地。
首先,为了培养学生的锻炼意识,学习更多健康知识,要结合体育学科特点,将基础知识讲解作为基础,传授学生运动技能、保健知识和锻炼意识。课堂上,教师可以运用生本理念,在讲解运动知识的同时,渗透健康知识。比如:篮球教学过程当中,可以针对学生年龄特点,选择教学方法。低年级的学生可以设置体育游戏,用游戏激趣,激发学生参与锻炼的热情。具体措施为,教师可以将体育教学内容、比赛规则、动作要领、健康知识贴在标志牌背面,要求学生完成高低运球动作,在眼不看球的情况下,快速翻动标志牌,阅读上方文字,掌握体育知识,锻炼技能。
其次,传授学生体育技能是培养其健康力的重要基础,对于中小学生来讲,运动技能就是培养其身体的运动能力。例如:在“跪跳起”内容教学方面,为了帮助学生做出规范动作,笔者选择小组讨论的方式,呼吁学生探讨动作要领,之后传授其动作口诀“摆、压、提”,以小组合作方式,共同完成这个动作。在教学过程,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为学生讨论技术动作搭建平台,还能培养其合作、互助、交际能力。
最后,培养学生体育素养方面,需要从学生体育品德培养作为切入点,使其在练习过程当中形成优秀的品质。无论是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还是体育比赛活动形式,都可将互助、合作、竞争等品德教育融入其中,在常规教学过程当中,提高学生的体育品德[1]。
二、合理安排日常体育锻炼活动
“双减”实施以来,课间活动的安排也更为丰富。为落实“常练”的教育要求,需要体育教师对于课间活动进行合理安排,结合体育教学进度,探索课间活动的组织模式,选择体育项目和跑操融合的方式,让学生自主选择课间锻炼的体育项目。体育教师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总结学生对于体育运动项目的喜好,在课间根据学生选择体育项目,组织其完成体育技术和体能方面的练习,在课间应用运动技能,让体育锻炼形成常态化。在运动时间的安排方面需要科学合理,大部分学校都会在上午第一节课结束以后安排大课间活动,时间在半个小时左右,活动期间,学生可以到学校训练场采取专项训练,也可以在班主任的带领下完成体育锻炼。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学校学生提供课后服务,也可利用课后服务的时间,组织学生关于体育训练。比如:带领学生到田径场、乒乓球馆、篮球训练场当中参与体育运动;还可以设置羽毛球、足球、排球等课后活动,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后锻炼环境,体育教师可以给予学生专业的指导,让课后服务质量不断提高。
为了有效落实双减政策,保证学生每天能够锻炼一小时,学校方面可在教学计划当中融入社团课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借助社团课锻炼学生身体素质和体育技能。在社团课程开设以前,需要了解学生对于体育项目的喜爱程度,通过调查安排具体课程,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学生在参与社团活动过程当中,可以根据自身喜好和需求,选择训练项目,循序渐进掌握体育技能,最终能够学以致用。
体育教学过程当中,作业设计的丰富性和有效性是双减政策的明确要求。通过合理设置课后作业,帮助学生巩固体育学习内容。体育教师需要积极参与,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评估学生体育技能水平,了解其身体素质状况,在体育教学以后,为学生设置个性化作业,监督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及时给予评价。校内作业主要是以学生身体素质提升、体育技能强化为主。课后作业主要培养学生运动习惯,教师可以利用新媒体途径,要求学生每日进行运动“打卡”,可以在微信群当中上传锻炼照片、短视频或者运动数据,通过课内外作业的布置,让学生能够参与体育运动当中,家校联动,共同监督学生的锻炼过程,在日常学习过程当中,夯实体育技能。
三、借助体育比赛提高学生能力
体育比赛是检验教学成效的有力措施,利用比赛能够激发学生运动潜能,培养其自信心。体育比赛形式多样,可以在体育课堂上组织学生参与,及时巩固所学的体育知识,还能保证一体化教学的一致性。体育教师可在每节课预留特定时间,组织学生完成体育比赛,在比赛过程渗透专业术语,让教学和训练的针对性更强,对于学生采取正向引导。比如:足球教学环节,教师可以设计游戏比赛,帮助学生巩固脚内侧踢球技能,要求学生分组完成比赛,在比赛过程掌握运球和传球技巧。比赛情境的创设能够为学生应用技术动作搭建平台,调动其参与体育学习的兴趣。
与此同时,学校方面还可定期举办体育赛事,在教学计划当中,将体育竞赛融入其中,比如:组织乒乓球,跳绳、篮球等常规体育项目,为学生提供多种选择空间,使其对于体育项目有更加全面的了解,借助比赛平台锻炼人际交往能力,形成团队合作热情,勇于克服困难的品质[2]。
结束语:综上分析,“双减”背景下,中小学体育教学,学生健康力的培养可以应用“教练赛”一体化教学模式,改进原有体育教学过程,以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作为出发点,通过教学、锻炼培养学生的体育技能,依托双减政策实施的契机,设计丰富的课间活动、比赛活动,让学生在勤学、常赛的环境当中形成健康力,促进核心素养落地生根,落实双减政策要求。
参考文献
[1]林序董.“双减”政策对中小学体育教学的影响[J].贵州体育科技,2022(1):4.
[2]朱云.双减政策下中小学体育教育的重要意义[J].运动-休闲:大众体育,2021(18):129-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