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新课标下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研究

炫动漫
大竹县文星中学?四川省?达州市?635105

摘要:读史可以明智。历史学科是初中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科目之一,学习历史知识能够增进学生对国家和世界文明的认识和理解,开阔学生的眼界,而历史素养的培养是新课改提出的教学目标,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改变了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对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地提升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基于此,本文分析了新课标背景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意义,提出创设互动式课堂、应用情境教学法、历史推演分析等策略,以期为新时期初中历史教学模式的构建提供一定可用参考。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历史;历史素养;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伴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和推广,历史教育工作者逐渐认识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并将核心素养培养作为新时期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贯彻落实到教学活动中。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学习成长规律和兴趣爱好入手,推动改变传统的只注重历史知识和理论讲解的课堂教学模式,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和先进教学理念渗透到日常教学活动中,用查阅古籍资料等方式探究历史事件,在交流讨论和辩证思考中提升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培养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

1新课标下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和意义

1.1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新课改背景下历史教材被重新编排整合,内容更具趣味性的同时更加注重历史材料的收录,学生阅读分析史料记载的过程中能够体会到国家、文明发展延续的不易,用真实的历史故事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责任意识,认识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以民族复兴为己任努力奋斗,为社会发展添砖加瓦[1]。

1.2符合时代发展要求

开展历史教学活动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历史眼光,通过学习历史知识增强学生对人类历史的认同感,深化学生对历史发展进程的认识和理解,用自己的解释和思维逻辑分析历史史实,提升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以史为鉴,辨证地观察、分析、看待历史问题与现实问题,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寻找解决问题的措施,使学生具备基本的知识和能力,为学生今后进入和适应社会环境奠定基础。

2新课标下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策略

2.1以问题为中心,创设互动式课堂

新课标要求历史教师在教学中立足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精选和优化课程内容,突出历史教学活动的思想性和基础性,以学生为主体构建历史课堂框架。为此教师可以将问题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引入历史教学之中,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设计针对性的教学活动,推动学生融入初中历史课堂环境中,师生在课堂上围绕问题相互沟通、相互交流,在分析和探索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使其能够自主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和查阅的史实材料解决问题,为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奠定基础[2]。

以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夏商周的更替》为例,为帮助学生理解国家与原始社会之间的差别,教师在课上设置讨论问题:“此前黄帝击败了炎帝和蚩尤,统一周边环境,为什么黄帝、尧、舜统治时期人们仍处于原始社会,而禹统治时期建立了奴隶制国家?原始社会与国家存在哪些差异?”学生结合已有历史知识自主讨论分析问题,部分学生从经济角度入手分析问题,认为禹统治时期社会环境相对稳定,农耕技术发展带来了大量的粮食,统治地区人口数量逐年上升,原始统治方式管理较为困难,推动传统国家的建立。部分学生认为制度的建立是国家诞生的重要标志,公天下改为家天下,确立了王位世袭制,使得王位继承传递更加平稳,明确了统治疆域、都城、人口和统治者,设立了公共权利,如军队、监狱、法庭、官员等,制定了历法和刑法,完善了管理制度。借助问题推动讨论,在相互讨论中深化学生对所学历史知识点的理解和认识,使学生的唯物史观和历史解释能力得到成长与发展。

2.2创设历史情境,培养家国情怀

新课标重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主张教师需要在教学工作中从学生的兴趣喜好入手,将多样化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融入到教学活动中,让主动探究、辩证观察、理性分析等学习方式代替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以达到培养学生历史素养的最终目标。初中生思维活跃,对未知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厌恶反复背诵记忆知识点的过程,为此教师可以子啊教学中引入情境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利用情境营造特定的历史文化氛围,在视觉和听觉的刺激下将学生代入到模拟的历史场景之中,亲身体验各类历史事件,潜移默化中完成历史知识点的渗透,为学生历史素养的形成奠定优势基础,

以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第七课《抗击八国联军》为例,在创设情境之前简单介绍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经过、结果,帮助学生了解义和团运动的性质。出示有关于义和团思想宣传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义和团宣传了哪些主张?你如何看待这些主张?在课上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与第二次鸦片战争有关的历史纪录片,观看义和团抗争外国侵略者的行为,通过观看视频的形式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人民不甘心受压迫、被侵略的坚定斗争意志,鼓舞学生学习中国近代史的知识的积极性。播放八国联军焚毁圆明园、《辛丑条约》签订视频,详细说明《辛丑条约》中的不平等条款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利用情境唤醒学生的家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让学生明白“落后就要挨打”,能够以积极的态度学习相关历史知识。在情境的最后教师设置问题:“为什么义和团运动最终会失败?导致义和团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学生结合情境内容讨论问题,认识到义和团运动的局限性以及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让学生感受到家国与国之间的联系性,在情境的影响下以积极的态度学习文化知识,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3]。

2.3历史扮演分析,力求学以致用

新课标要求教师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能够结合已有历史知识,通过归纳、分析、判断等逻辑方法整合思考,得到最终结论。在历史教学中引导学生借古观今,利用所学历史知识和总结的历史规律分析现实问题,分析事件发展走向,在思与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对学生历史素养的形成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为此教师可以从以往历史事件中选择热点事件,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用所学历史知识和逻辑分析方法观察、分析历史事件,把握事件的趋势,在分析、想象中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与运用能力。

以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第十课《中华民国的创建》为例,为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教师结合中华民国的创建引导学生结合已有历史知识基础思考问题:“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建立结束了清政府的统治,纵观中国历史,大家可以发现封建王朝的统治始终处于一个不断更替的轮回之中,大家思考一下为什么古代王朝频繁更替,统治难以稳定?”学生结合已有历史知识从经济、政治等多个方面思考问题原因,部分学生给出了土地兼并、外族入侵、统治者的权力难以得到有效约束等答案,教师将学生分为多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开展讨论活动,各个学生小组模拟从现代穿越到古代社会的帝王,提出自己的社会改革计划,其他小组主要负责对计划进行点评,结合历史背景分析改革方案的可行性,在交流互动中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和历史解释能力,助力学生成长。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标背景下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要求教师必须在把握新课标要求的基础上改变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入手创设多样化的历史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特定的课堂氛围中开展讨论活动,使学生的历史素养得到成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琪.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教学设计——以“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为例[J].亚太教育,2022(16):52-55.

[2]包宇潘.时空观念在初中历史解题中的应用探究[J].华夏教师,2022,No.248(20):91-93.

[3]高生鹏.深度学习视角下中学历史主题教学策略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2,No.784(05):236-238.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