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初高中地理衔接教材试题命制研究及教学启发
摘要:教育部在2018年将学科核心素养正式写入国家课程标准并向社会公布后,得到全社会的一致认可。标志着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引领的普通高中新一轮课改拉开帷幕[1]。近年来,学科核心素养考查成为教育教学地主流旋律。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指出,切实把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贯穿在地理课程的设计和实施中[2],把立德树人的这一根本任务落实到具体实践中,把培养地理学科素养贯彻于地理学科的始终。贵州省从2021年秋季入学的高一新生开始使用新教材,到2024年实施“3+1+2”的高考新模式,面对新教材、新课程、新高考,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倍感压力,充满挑战。本文就结合我校《基于初高中地理衔接教材》这一校本教材的试题命制如何渗透核心素养进行探讨,期望助力地理课堂有效、高效教学。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地理课程标准;新教材;新高考;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一、绪论
1.研究的背景
高中地理主要以地理原理教学为主,通过地理课堂,依托教学媒介,从地理视角让学生具备综合思维、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地理实践力等核心素养,践行立德树人的目标[3]。要培育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则需把具体的学习任务尽可能放在复杂真实的情境中,依托这些真实的情境试题命制,在解决具体的学习任务中则可落实地理核心素养。
2.研究的意义
因我校是一所乡镇普通高中,学生大部分来源于乡镇农村地区,由于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较差,学习兴趣不浓,导致初中地理基础知识薄弱,通过开发初高中地理课程衔接校本教材,让学生从学校周边熟悉的地理事物和清镇乡土地理的角度衔接到高中地理课程的学习,从而在衔接课程学习中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通过试题命制来监测学生的学习情况,以更好帮助老师进行因材施教,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基本概念
2.1素养
“素养”一词的应用最初在我国《汉书》提到“士不素养,不可以重国”,在陆游《上殿札子》中对“素养”的描述为:“气不素养,临事惶遽”[4]。这里的“素养”侧重为良好的道德品质与习惯。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对“素养”的定义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
2.2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最早由OECD在1997年提出,我国在2014年《关于深化课程教学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若干意见》中首次提到核心素养,即学生应具备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要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5]。
2.3地理核心素养
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指出,地理学科包含四大核心素养即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及人地协调观,四大核心素养是一个有机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着[6]。
三、试题命制的概况
3.1命题的指导思想
(1)严格按照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来指导命题;
(2)研读《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突出素养立意。
(3)根据学业质量标准的要求来命制。
3.2命题的指导理论
试题的命制既要着眼高度又要结合学生的认知基础,充分做好学情分析,以达到学以致用,学以活用。本文主要参考王汉澜《教育测量学理论》、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等理论作为指导。
(1)教育测量学理论
信度(reliability)是指经过两次甚至多次测验后,测定结果的相关程度或相同系数,是测定试题结果稳定性的重要依据[7]。当两次检测成果的同等系数接近零时则信度较低,当两次检测成果的同等系数接近一时则信度较高。
效度(Validity)是借用衡量工具来推测所需衡量事物的有效程度,反映了衡量结果与考试内容的有效契合程度。若衡量结果与考查内容的契合程度较高时则效度较高,若衡量结果与考查内容的契合程度较低时则效度较低。
难度(difficulty)是指考生完成试题测验的困难程度,常用字母Р表示。难度范围在0-1之间,P值小说明难度较大,说明能通过考试的人较少;P值大说明难度越小,表明通过考试的人较多。
区分度(discrimination)是指测试者的能力水平在测试结束后,取值从-1到+1之间,数值越大,说明区分度越好。区分度为正值时是积极区分,为负值时是消极区分,为零时则无区分作用,表明该题目需重新修订[8]。
(2)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
布鲁姆将教育目标分为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即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个领域[9],该理论对地理学科试题的命制提供了重要参考。
四、试题命制原则及案例分析
4.1基础性原则:试题命制要以基础性知识为本,让学生熟悉教材,明确考点,夯实基础知识。如选择题的第1-4题、第10-11题、第14-16题。
例1.选择题的第1题
下列关于地球的形状说法正确的是
A.地球是个圆形B.地球为规则的球体
C.地球为不规则球体,两极略扁、赤道略鼓D.地球为正方体
点评:此题主要认识地球的形状,考查基础知识的掌握度,分值为3分,均分2.84分,难度系数为0.95,难度小。
例2.选择题的第10题
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则这一现象由什么运动产生的A地球自转B地球公转C昼夜更替D划分五带
点评:本题主要让学生区别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考查基础知识的掌握度,分值为3分,均分2.11分,难度系数为0.7。
例3.选择题的第15题
关于地图三要素表述正确的是
A.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放大的程度
B.比例尺1:1000000,表示图上1厘米代表实际距离10千米
C.在地图上表示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符号称为注记
D.地图上的文字说明,如河流、首都等名称表示图例
点评:主要让学生认识地图三要素,考查三要素的具体理解,但学生没有理解概念,分值为3分,均分0.98分,难度系数为0.33,难度大。
4.2启发性原则:试题的命制既要兼顾基础知识,又要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在考查地理思想能力的同时,充分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选择题第5-9题、第17、20题。
例4.选择题的第7题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在描述思念之情中,有一句话是“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则一日指多少个小时
A.12小时 B.24小时 C.36小时 D.72小时
点评:主要让学生认识自转周期运动,考查传统文化中渗透地理知识,提升综合思维,分值为3分,均分2.84分,难度系数为0.95,难度小。
例5.选择题的第20题
该同学利用手机的测距功能,测得清镇市七砂中学到站街中学的直线距离约为3千米,则此时图3的比例尺为
A.1:20000 B.1:200000 C.1:10000 D.1:100000
点评:主要考查比例尺的计算,落实地理实践力,学生不会图文转换,分值为3分,均分0.94分,难度系数为0.31,难度较大。
4.3创新性原则:试题命制要求创设情景真实,以考查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落实地理核心素养。如选择题第19-20题。
例6.选择题的第19题
随网络的发达,智能手机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突显。下图为某同学利用手机百度地图导航情况,据此完成下题。
该同学为查看学校周边情况,从截图1到截图2的操作表述正确的是
A.放大了比例尺,缩小了图幅
B.缩小了比例尺,放大了图幅
C.放大了比例尺,缩小了区域范围
D.缩小了比例尺,缩小了区域范围
点评:主要考查比例尺大小与图幅的关系,落实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分值为3分,均分1.03分,难度系数为0.34,难度大。
4.4学科性原则:要突出空间定位、地理图象等地理学科的区域性与综合性等特征。如选择题5-6题、综合题第21-22题。
例7.选择题的第6题
阅读下列经纬网示意图,完成各题。
图中关于A点对跖点(即地球同一直径的两个端点)的地理坐标是
A.(50°N、15°W) B.(50°N、15°E)
C.(50°S、165°W) D.(50°S、15°W)
点评:主要考查经纬网定位、坐标的判读,落实区域认知,分值为3分,均分0.26分,难度系数为0.09,难度大。
例8.综合题第21题
读下列经纬网图,完成下列要求。
(1)说出丁和D点的地理坐标:丁,D;
(2)图甲中属于中纬度的点有,属于西半球的点有;点评:(1)主要考查经纬网定位、坐标的书写,考查地理实践力,学生描述地理坐标时同时出现了东经和西经,或者同时出现北纬和南纬,分值为3分,均分0.22分,难度系数为0.05,难度大;
(2)主要考查半球、纬度的界线,落实区域认知,分值为3分,均分2.41分,难度系数为0.6,中等难度。
五、教学启发
试题命题以考为用,以考定教。试题命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服务教学、引导教学。地理老师要解决好试题命制与教学之间的联系,充分发挥试题服务与引导教学的功能[10],以落实立德树人。
5.1夯实地理基础知识,引导学生进行地理知识体系的构建学生基本来自农村,底子薄,行为习惯差,学习动力不足,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与应用能力,要注重基础知识,引导好学生建立知识体系。
5.2关注地理过程,理清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
高中地理的原理、概念、过程等理论性较强,学生不容易理解与掌握,而在高考中较多考查对地理过程、现象,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地理过程的教学,引导学生结合地理原理和规律,这样才能提高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5.3研读课标回归教材,培养学生思考地理问题的能力
地理是一门文理兼收,综合性和区域性很强的学科,要求教师专研课标,注重回归教材,尤其是善于比较不同版本的地理教材,挖掘教材内容并内化于心进行精心的备好课、上好课,重视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以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5.4重视地理专业术语的养成,规范学生的答题习惯
地理学科的逻辑性较强,要落实地理核心素养,在教学中就要强化学生“四项基本能力”的训练,注重地理专业术语的应用,讲授答题思路和答题技巧,规范学生的答题习惯,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六、展望与不足
6.1研究结论
通过对《初高中地理衔接教材》的分析,研读《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及根据学业水平质量标准的要求来命制试题用以监测校本教材实施取得良好的效果,同时发现要落地学科核心素养,要启发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地理问题与现象,并引导学生要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6.2研究不足
在“三新”背景下,对教师的能力要求较高,基于笔者能力有限,所命制的试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命题的角度较单一,没能从多维角度去考查学生的能力;二是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不完整,试题间的关联度不够,不能很好的综合考查学科核心素养;三是创设真实情境的素材不够,学生缺乏在真实复杂的情境中探索地理知识;四是对教材、课标及学业水平质量标准的解读不到位,试题的考查方向、内容、形式及整体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杨昱.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考地理命题研究—以2014-2018年新课标全国卷为例[M].华中师范大学,2019.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3]焦孟娟,荆延德.高中地理深度教学新思考[J].地理教育,2020.[4]邓丽芳,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J].南北桥,2017.
[5]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深化课程教学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若干意见[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2.
[7]陈晓,基于VFP组卷系统的研究与应用[D].中国海洋大学,2010.
[8]赵金玉,聚焦大概念的高中生物学生命观念素养的评价体系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20.
[9]肖安庆,颜培辉.基于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的高中生物核心素养评价[J].创新人才教育,2019(02):84-88.
[10]李栋.指向核心素养的髙中地理试题命制过程中的设问策略研究[D].南宁师范大学,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