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日本枯山水造景的石景观设计构成分析

炫动漫
华北理工大学?河北?唐山?063210

摘要:建筑师丹下健三(Kenzo Tange)曾说过:“人们总是试图将自然与时空中那隐匿无形又神秘莫测的力量用具体的形式呈现出来”。因此,岩石似乎最初有着格外神秘的用途。石景对于日本人来说意义非凡。在庭园的发展中,人们利用石头,在其周围设置白色的碎石或砂砾(masago)。这一做法对枯山水庭园设计石景观中的诸多元素的出现和应用有着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石景;枯山水;砂砾;元素

1.日本枯山水的研究背景

在一个不尽完美的世界里,枯山水庭园代表着理想之地。在这里,一切都以其应有的方式完美方式存在着,且相互间保持着完美的动态与平衡,滋养着人的内心。

1.1 枯山水的禅宗思潮

日本庭园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公元6至7世纪,那是中国和朝鲜的正统园林观念传入日本。“枯山水”(karesansui)也经历了亚洲文化浪潮后于11世纪出现。其中《作庭记》(Sakutei-ki)记载,不用一滴水却能用其他元素表现出自然山水的作庭方法:“作庭时园中无池无泉,只用石头作为作庭要素,这种作庭方式被称为枯山水。”

宋朝时期的禅宗传入镰仓时代的日本。作庭时开始大量的使用卵石与岩石,并给予石头是有灵性的禅思,因此“枯山水”掀起了禅宗思潮。

对于日本文化来说,禅宗的影响力最大。禅宗讲求人的自我救赎,反对封建迷信。造园时会以更加纯粹、抽象的方式来呈现石景。立园正明(Masaaki Tachihara)曾说过:“随着禅宗文化的发展,枯山水被打造成禅宗修行者理想的清修之地。”

因此,不仅在日本庭园的枯山水中,画、俳句、武道等都蕴含着禅的思考方式及禅的美学,对日本的艺术发展中起到了重要影响。

2.日本枯山水的元素构成

自然石景利用数学或分形创造了太多的形状和形态,。

2.1 自然之几何

分形是一个几何形状,放大图案不同部分将会得到相似的图案。分形拥有无限的复杂性,放大的图像并不会得到简化的形状。某种意义上分形无尺度可言,因为看的人没有任何参照物来判断眼前所见的图形,是怎样放大比率呈现的。例如当我们放大被掰花椰菜的一小部分,看起来与原本整个花椰菜几乎一模一样。花椰菜的近亲宝塔花菜几乎也是宛如人造的数学几何形,这就是一个分形的例子。

“枯山水”石组在自然几何中是独特的存在。造庭师们利用石块的特点赋予庭园新的构成形式。佛教的“三尊石组”象征佛教中宇宙中心须弥山的石组,以及代表佛陀慈悲的七组石都是作庭中分形的典范。在庭园设计元素中,石组象征永恒,代表宇宙中流动变化的基本构成元素。正是某些石组本身的分形特性使得人们常常将岩石的剪影误认作山脉的轮廓。例如,京都大仙院枯山水庭园中心仅一米高的岩石也能够成功地表现出传说中八仙居住的蓬莱山。

因此,分形几何不仅是日式庭园静态特征的关键,对其动态特征也十分重要。

2.2 以砂为水,以石为山

枯山水庭园是静修庭院,其设计风格较为独特。设计中所运用的诸如石头、沙砾等元素都是经过仔细考量和严格甄选。作庭所使用的天然石头通常采自河床、河谷、山地或是从建筑工地底下挖掘出来,即这些石头大体分为山石、低地石、河石、海岸石等等,具有自然的形态。

扁平的石头、耙制出纹理的砂层、周围的墙垣等都代表着不同的平面,这些平面与周围灌木的多少及石块大小的相互影响。根据“以砂为水,以石为山”,不同石头间的排列组合将“平庭式庭园”的诸多元素融入进了整体造园石景观的布局。

3.枯山水的设计与美学分析

3.1 设计的构成分析

结构和形态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形态必然要以某种结构形式存在,而结构则必须以一定的形式表达。不论是自然形态还是人工形态,结构都是其基本元素。任何形态都是以一定的结构形式存在的。因此“枯山水”中的石景,利用点、线、面的概念研究形态与结构的关系。

自古以来,许多形态源于点状元素。相对于地面,石子即为“点”。石子是可见的点状物,如果用石子塑形,可以采用的结构形式要多一些。石子也可以采用最原始的结构——堆砌。但这种构成形式只能构建微型“金字塔”式。

从原理上讲,庭院碎石是按照有序的堆砌形式造成特定的形态效果,是用最简单的结构方式创造含义深刻的形态。在日本,古典庭院的构造是运用白色的碎石铺满庭院,然后用耙子拖出平行、流动的线条,构成与环境中草木、石板路、院墙以及天空等形成质感对比,构成静谧安详的气氛。

相反,中国庭院则是以碎石或鹅卵石铺成曲径通幽的小路和庭院地面,其结构形式是以个体排列而非堆砌来构成有序的图形,只是要有泥地来固定。此外,也正是因为这些结构具有合理性和装饰性,才造就今日的枯山水式庭园石景观。

3.2 枯山水结合造园方法的美学分析

日本早期的庭园建造理念大多借鉴自中国。其发展历程在中国明代1634年出版的造园专著《园冶》中可窥一斑。书中,画家兼造园家计成(1582年一?年)提出了自己的作庭理念。他认为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相地合宜”则“构园得体”、“巧于因借,精在体宜”。这一观点与日本的作庭观念基本一致。

镰仓时代是枯山水庭园美学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诞生的审美观“余白之美”。这里的“白”指的是绘画中未着点墨的空白区域。这种别具一格的美学处理手法直到现在仍令人耳目一新。在庭园构成设计中,留白通常表现为空间的延伸,让观赏者在留白之处感受质朴谦逊之感。因此,枯山水庭园并非是对自然的复制,而是对自然的一种超越。

4.结论

石景的构成设计注重自然石头之间的整体效果的呈现,而非一块石头。石景通常给人一种摆脱一切框架与束缚,浑然天成、不可分割的天然的感觉。将庭园石景当作艺术作品来欣赏,不仅在设计上有较高的美学体现,又是对临近建筑的完美补充。日本作庭水平及技艺在自然中的完美融合,让一切都保留其最自然本真的状态。

参考文献

[1]杨希.日本枯山水的砂塑源流及其在现代景观中的应用异变[J].装饰,2018(07):98-101.

[2]柴浩予,高宇.基于符号学理论的日本枯山水景观浅析[J].美与时代(上),2017(04):22-24.

[3]郭乘伸.日本枯山水置石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6(10):74-75.

[4]史蒂芬·门斯菲尔德.枯山水的源与意[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9.3.

[5]吴翔.设计形态学[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4.

[6]索菲·沃克.日式庭园[M].北京: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2018.8.

[7]枡野俊明.日本造园心得[M].北京: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3.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