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浅析鲁迅小说中的“看客”
摘要:“看客”是中国从古至今一直存在的一个病态群体,他们忽视了人伦道德,对别人的悲惨遭遇冷眼旁观。从鲁迅小说中的“看客”形象,我们可以由小见大。书中典型的几个“看客”,折射出整个中国社会的看客群体。当今时代,每个人都要行动起来,坚决抵制“看客”的畸形心理,减少悲剧的发生。
关键词:鲁迅小说、“看客”
引言
看客在鲁迅先生的小说中多以隐藏形象存在,作为一种社会文化背景无声地推动故事发展。对于这种无声却影响巨大的群体的批判,正是鲁迅先生探求人性本质、揭示国民劣根性过程中宝贵的思想财富。看客心理以小农经济为土壤,深深植根于封建社会,逐渐发展为一种国民心态,贯穿近代与当代社会。
1研究意义
“看客”可以群体的方式亦或以个人的方式存在于现当代文学作品中,鲁迅作品中的“看客”覆盖了社会底层的各色人物,其借助于这一群像对当时国民性展开剖析,通过对“看客”行为的批判以警醒世人。这一群体,无名无姓无具体面貌也无思想意识,是小说的背景图式或作为主要人物的周围环境而存在,但这一群像又非常具有吸引力,可以从情感层面唤起读者的审美理想。他们又与一般的背景图式或是环境描写不同,这类形象并不是静止地或孤立于小说主要人物,他们的存在并不是静态的隔离,反之他们总是表现出自我侵略性,甚至是积极干扰他人生活的某种社会存在。在一部具体的作品中,对这一形象的描绘可能是只言片语,或是寥寥几笔的模糊面容与表情,或是一些细小的场景片段,但把这些描写组合起来,就可拼凑出一个较为完整的形象体系,以体现深刻的社会本质和作家的思想感情,是具有鲜明个性的典型形象。
2、鲁迅笔下的“看客”现象
2.1中国社会从古至今不乏“看客”
在鲁迅笔下,形形色色的“看客”被描绘得淋漓尽致,他们或幸灾乐祸,或 麻木绝望,或漠不关己,这些都是人性中真实而又令人厌恶的劣性根“看客”们之所以乐于去看,无外乎自己还过得去地抱了侥幸心理,无聊的要娱乐,自己惨的要在他人身上获取慰藉。“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 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 鲁迅本人不止一次或明或暗地表达过自己对“看客”的痛恨,怒其不争与无奈。父亲病逝、家道中落时,鲁迅也曾被嘴脸丑陋的“看客”包围过,亲身经历使他能深切地理解无动于衷这把利刃的杀伤力,也让他看清了世态炎凉,人情冷暖,想要改变这种现状。
2.2鲁迅小说中的“看客”
往往是普通的底层民众,他们生活越是艰难,就越容易因斤斤计较而滋生嫉妒;他们看不惯别人的成功与收获,后者会让他们内心不由地产生不平衡感,于是要看别人的失败与悲惨,那会让他们产生快感,伪造自己成功的假象。从客观角度分析,“看客”旁观的行为有其历史渊源,延续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使民愚、规民行、限民言,早已经麻痹了群众,迫使百姓收起了对他人的爱与对社会的责任,不敢有这样高尚的权利,只能接受管理 这一单一的义务。他们用无情冷漠的表情来掩盖自己的内心的恐惧与无助,生怕一个出格就要被抓去杀头。鲁迅笔下令人印象深刻的“看客”大概都集中在《药》里。他们看的是什么呢?他们又是以怎样的心情去看的?华老栓夫妇救儿心切,哪怕明知儿子得了绝症,也不愿认清事实,反而去相信邪门的偏方求人血馒头;康大叔信誓旦旦地给自己都不知真假的人血馒头打包票,结果药不起作用,他也不负责;红眼睛为了眼前的利益真红了眼睛, 丧心病狂地替人取人血馒头……最终,“华夏”“死”而 众“看客”仍活着,不思变通,沉迷封建迷信,不得不说, 这是华夏的悲哀!如何来挽救这成千上万的麻木无知、冷漠无情的“看客”?孔乙己、祥林嫂默然死去;狂人大喊 “救救孩子”;阿 Q 盲目地要闹革命……这其中有多少“看客”明里暗里地推波助澜?他们也是千千万万的庸众之一,而直到今日,现实中仍然有他们的翻版,恶徒在光天化日之下作案,受害者拼命求救,几百路人路过而无动于衷;街头混混集聚虐打少年,旁观者众多但无人救援;见人跳楼观看者还鼓掌大叫“往下跳”……这样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行为态度在社会上屡见不鲜,足见人情冷漠。
3“看客 ”的分类
3.1观将死之人的 “看客 ”
《阿 Q正传 》中的阿Q,《示众》中的茫茫众生。同样是在被一群完全麻木的、是非不分的看客“观摩 ”,地点同样是在刑场。 刑场上阿Q看着那些喝彩的人们的眼睛,想起了想吃他肉的饿狼的眼睛,又凶又怯,似乎要穿破他的皮肉。而在刑场上他看到了比饿狼更可怕的眼睛,“又钝又锋利,不但咀嚼了他的话,并且还要咀嚼他皮肉以外的东西”,这些“看客 ”似乎充满了渴血的欲望和精神暴力看阿Q伏法,他们不明是非,没有同情,反而责怪阿Q唱的不精彩,脸上全是看好戏的神情。《孔乙己》中的孔乙己,《祝福》里的祥林嫂。一个是善良又迂腐;一个是勤劳且愚昧。两个人物的一个共同点便是命运的无情作弄。
3.2观苟活之人的 “看客 ”
《狂人日记》中的“看客”也是不容忽视的。“狂人”说“早上小心出赵贵翁的眼色便怪 ”“还有七八个交头接耳的议论我”这些人“也有给知县打枷过的,也有给绅士掌过嘴的,也有给衙役占了妻子的,也有老子娘被债主逼死的”,可见这些看客的生存处境并不好但做起“看客”却不遗余力。
结语
鲁迅先生从揭示这些落后群体的灵魂深处落笔,勾勒出国民的劣根性,是为了引起疗救者的注意,涤除他们身心的病态和污垢,以达到“立人”的目的,同时也是为了更为深广地批判封建文化。可以说“看客”形象是鲁迅直指传统文化的一个突破口,以“看客”形象来表达自己对传统文化决绝的批判态度。毫无疑问“看客”们异常冷漠、麻木、完全失去了作为人应有的“血性”,这是非常可怕的。千百年来的心理积淀,使他们日趋冷漠、日渐麻木地安于“看客”位置并热衷于“围观”,哪怕是面对自己同胞的血腥和屠戮,他们也是无动于衷。
参考文献
[1] 鲁迅 . 呐喊 [M]. 桂林:漓江出版社,1999.
[2] 鲁迅 . 鲁迅小说集《示众》[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