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中外优秀男子吊环运动员成套动作特征研究
摘要:本文以东京奥运会、2022年全国体操锦标赛男子吊环决赛的8名选手成套动作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资料,录像观察和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运动员动作编排及特点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期对提高我国吊环项目运动员竞技实力有所帮助。研究得出:(1)在吊环项目的四个组别中,前三类动作组别在动作用法上无重要区别,动作组别Ⅰ可以起到良好的过渡,国内运动员更常使用。(2)国内运动员下法动作较为单一,多以E级别团身后空翻两周转体720°下为下法,F级别的动作偏少。(3)吊环项目中完成质量和运动员的排名呈正相关,成套动作的难度和完成质量共同决定制胜,难美结合将成为吊环发展的必然趋势。(4)刘洋和尤浩的成套动作具有难度高、流畅、成套动作安排新颖等特点,必将成为未来国内运动训练重点。建议:在训练中注重Ⅰ组动作的使用和下法动作的多样化,重视完成质量和难度的协同,以及难度和美感的结合。同时,可以借鉴刘洋和尤浩的成套动作的特点,提高训练难度和创新性。
关键词:吊环;成套动作;编排特征
第32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东京胜利闭幕,我国共获得奖牌88枚,其中竞技体操项目获金牌3枚、银牌3枚、铜牌2枚[1]居男子体操奖牌之首。吊环作为中国队传统强项竞技体操项目,是我国奥运会争金夺银的优势项目[2][3],但新世纪以来,中国体操却陷入“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的困境[4],存在弱项久攻不下、动作创新明显减少、运动员高峰期缩短等情况[5]。因此研究就东京奥运会及2022年全国体操锦标赛男子吊环决赛中8名运动员成套动作的特点进行了研究,并以2017和2022年男子竞技体操规则为依据,从动作的选择、成套编排、难度价值和规则的变化几方面对吊环项目作了分析、归纳,以弥补国内运动员在编排方面的不足,以期为中国体操男队备战巴黎奥运会提供借鉴。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研究以东京奥运会、2022年全国体操锦标赛男子吊环决赛的8名选手的成套动作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中国期刊网等数据库检索与竞技体操成套动作的相关文献,研读吊环项目成套动作编排的相关研究结果,并将检索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为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1.2.2 录像观察法
通过互联网收集东京奥运会、2022年全国体操锦标赛男子吊环决赛录像并采用暂停和回放等方式记录决赛8名运动员比赛时成套动作编排情况、D分和E分情况,为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1.2.3 数据统计法
利用EXCEL软件,对观察录像中获得的运动员成套动作的结构、动作数量、难度分和完成分进行了统计,为文章提供数据支撑。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动作组别使用特征
吊环成套动作各组别之间的配合、编排及关系,需要结合运动员本身身体素质及特点,科学有效地配合与编排[6][7][8][9]。根据国际体操联合会颁布的《2022-2024年男子竞技体操评分规则》规定:成套动作共有四个组别,分别为:I组别(屈伸上和摆动动作及摆动经倒立或倒立);Ⅱ组别(力量动作和静止动作);Ⅲ组别(摆动至力量静止动作);Ⅳ组别(下法)。
由表1可见,国内外运动员一般以II组动作为成套动作的开始,动作缓慢且多为慢摆慢翻,三个组别使用次数趋于平均。东京奥运会8名选手都使用动作组别Ⅰ衔接Ⅱ、Ⅲ,中国选手动作分布呈平均分布特征,与国外选手不同。由此可知,需要运动员根据自身身体素质来科学的编排动作组别,三类动作组别除下法以外,无重要区别,动作组别I虽然难度价值较小,却能起到良好的过渡作用,方便运动员进行体力分配,因此使用次数不少于其他组别动作,需要教练员与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均衡采用。
2.2 单个难度动作使用情况分析
研究根据2017年、2022年规则将吊环动作划分为:(1)屈伸上和摆动动作及摆动经倒立或成倒立(2s);(2)力量动作和静止动作(2s);(3)摆动至力量静止动作(2s);(4)下法4个组别。据表2可知,两次大赛屈伸上和摆动动作及摆动经倒立或倒立动作使用比例频率较高,达到了33.1% ,其次是力量动作和静止动作占比28.8%,接着是摆动至力量静止动作占28.1%;最后是下法,占10%。
2.2.1 屈伸上和摆动动作及摆动经倒立或倒立动作使用情况
规则中共有33个屈伸上和摆动动作及摆动经倒立或倒立动作。主要涉及“李宁、宏玛、古佐基、雅玛瓦基、乔纳森以及屈伸上和摆动等类型动作”。据表3可见,该组别动作在两次赛中使用的主要有5个,分别为“古佐基、奥尼尔、山胁、乔纳森”4个类别动作[10],其中东京奥运会赛中向前空翻动作比向后翻动作使用频率更高,2022年全国体操锦标赛后(前)摆或大回环成手倒立动作使用频率最高,其次是前空翻动作。从动作完成角度考虑,前空翻动作更容易发力且省力,配合悬垂后摆动作,更利于运动员优质地完成动作。尤其乔纳森和山胁这两项动作成了每个运动员首选和周期潮流。吊环动作主要是通过运动员上肢力量实现的,因此在编排成套动作时,从体力角度都不会选择高难动作。
2.2.2 力量动作和静止动作使用情况
“力量动作和静止动作”是吊环所有动作组别中使用频率相对较高的难度组别(据表2),两次大赛中共占28.8%。其中“直臂直体慢翻成水平十字、纳卡雅马、弹十字”是该难度组别中使用次数最多的动作,分别都有11、7、7人次使用(据表3)。从难度价值看,两次大赛E、F组高难动作为运动员主要运动项目,是运动竞技能力的体现,国内运动员在 E、F组高难动作上较国外运动员少,因此,国内运动员及教练员需要在难度分的提高上下功夫。
2.2.3 摆动至力量静止动作使用情况
就“摆动到力量静止动作”中难度动作的价值观察来看(据表3),主要有二种类型:(1)悬垂摆动类;(2)支撑摆动成静止。“悬垂摆动类动作”中“后摆上成静止”类动作在动作组中占据了一半以上。新规则对该组动作最多可连续使用三个进行了限定,若再次进行此组动作时,则中间须完成至少B组难度摆动动作(除屈伸/向后屈伸外),同时这个B组难度动作一定要算在10个有效的动作上,才会得到D裁判的批准。这种限制将使运动员更多地选择其他组别难度动作,从而实现成套动作编排的多样化[7]。
2.2.4 下法动作使用情况
就两次大赛下法动作看,国内外顶尖运动员所使用的下法动作主要以“直体后空翻两周转体720°下(F组)、团身后空翻两周转体720°下(E组)”为主。其中团身后空翻两周转体720°下(E组)被大多数运动员所使用。国际体操2017版新规则已有较多F组动作及较高级别动作可供选择。从赛事与项目开展的视角看,下法新颖性、多样性与个性化能为全套动作的安排带来不同的结果,这势必成为吊环发展的重点和任务,落地是否稳定则是运动员取胜的关键因素之一[10]。
2.3 运动员成套动作成绩分析
一套吊环成套动作在4组别不同难度类型中选择10个动作,根据运动员自身的能力与优势,科学合理地串联排列,形成完整吊环动作,同一动作组难度最高不超过5个难度价值[4]。体操规则中规定:D分内容为10个难度动作价值总和,其中包括最高难度价值动作加上下法、动作组别价值计算,E分从10分开始,以0.1分为单位进行扣分[10]。
东京奥运会最高D分为6.6分,最低为6.2分(据表4);在2022年全国体操锦标赛中最高D分为6.7分,最低5.7分;运动员在追求难度的同时不得不考虑到E分对成套动作分值所产生的影响。就东京奥运会金银牌得主刘洋和尤浩来说,刘洋、尤浩的成套动作是东京奥运周期的个人最佳,在东京奥运会上最大的竞争对手为希腊佩特罗尼亚斯和巴西扎内蒂,他们完成分和国内两名选手相差不大,但刘洋在负伤不占优势的情况下,成功突破自我,以成套动作难度6.500、完成分9.000,成功夺得冠军。由此说明,当运动员总体难度差异不大时,在寻求难度时就必须考虑E分对成套动作得分的影响,追求动作完成质量,是致胜之关键。
3 研究结论与建议
(1)在吊环项目的四个组别中,前三类动作组别在用法上区别不大,国内运动员在I组别使用上多于国外运动员,该组别动作具有良好过渡作用,建议教练员与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均衡掌握动作编排。
(2)在下法动作的使用方面,国内运动员动作较为单一,多以E级别团身后空翻两周转体720°下为下法,F级别下法动作偏少。国内运动员刘洋在下法动作选择上选用了团身后空翻两周转体720°下,对提高难度具有一定制约作用,建议刘洋应在确保完成质量的前提下,提高下法难度,以确保我国运动员在吊环项目中处于优势地位。
(3)吊环项目中完成质量和运动员的排名呈正相关,成套动作的难易程度是运动员制胜的根本,而完成质量则是制胜的关键,唯有二者协同才能为制胜提供保障,难美结合将成为吊环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我国运动员应保持在难度分的优势,提高动作的完成质量,把握好动作的细节,减少无谓的扣分。
(4)国内运动员刘洋、尤浩的成套动作具有高难度、完成质量流畅、成套动作安排新颖等特点,必将成为未来国内运动训练重点。同时,在吊环项目上,国内运动员刘洋和尤浩已经处于世界第一梯队,然而在东京奥运会上不难看出希腊、巴西和土耳其运动员实力都不可低估,是我国在这个项目上最强劲的竞争对手,因此,刘洋与尤浩要想保持优势,就需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竞技实力。
参考文献
[1]闫小凡,吴昀潞,张佳佳,等.东京奥运会男子体操竞技实力分析及备战巴黎奥运会周期中国体操发展策略[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1,55(11):92-100.
[2]刘铭炜.第49届世界体操锦标赛男子自由操成套动作的竞技实力[J].湖北体育科技,2021,40(8):733-737.
[3]郭路宽,刘欢.分析世界男子竞技体操吊环项目的竞争格局及对备战东京奥运的启示[J].湖北体育科技,2021,40(9):820-824.
[4]陶武超,阮会芹.2015年体操世锦赛中日男子团体比赛述评[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S2):90-92.
[5]李荣静,吴建超,王亚琨,等.东京奥运会男子吊环单项决赛动作编排及成绩分析[J].湖北体育科技,2022,41(6):547-551.
[6]严明勇.世界体操吊环项目的制胜影响因素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20.
[7]冯德森,余文禄,赵元吉.世界优秀吊环运动员成套动作编排特征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18,37(1):42-47.
[8]刘杰飞.中外优秀男子吊环运动员成套动作编排的对比研究[D].西安体育学院,2018.
[9]匡梨飞,龚卉.新规则下我国男子竞技体操吊环项目的竞技水平分析—以2017年全国体操锦标赛为例[J].当代体育科技,2018,8(13):241-243.
[10]国际体操联合会.2017-2020年男子竞技体操评分规则[S].2017:76.
第一作者:刘相兵
通讯作者:余文禄,(1988-),男,讲师,研究方向:体操教学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