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双减”背景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策略探究

炫动漫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多伦县第四小学?027300

摘要:“双减”政策让学生们的课业负担减轻,这既表明了国家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关注,也给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要求,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新的视角。为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作用,在此基础上,本文拟以“双减”为切入点,从“以学校为主要阵地,构建多元融合的心理健康教育,以信息平台为基础,构建立体推进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等方面,探讨构建全员参与、多元融合、立体推进、动态跟踪的新模式,以期为我国中小学在实施“双减”政策的过程中,开展有针对性的理论研究。

关键词:“双减”;心理健康教育;中小学;课后延时服务;

引言

“双减”政策的出台,是为了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也是为了更好地体现出我国对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关注。以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为目标导向,在向社会传递积极教育理念的同时,也为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发展机会。

在“双减”的推动下,家庭作业和课外培训等都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时间也在不断增加,但是,由于父母的教育方法落后,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张,再加上学生自身缺乏自制力,造成的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多,因此,父母们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焦虑、矛盾等负面情绪的冲击。随着全社会对家庭教育质量的提高,以及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关注程度不断提高,需要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监督。

一、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师资力量薄弱

目前,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是教师队伍薄弱。从质量上来看,中小学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是专任教师,他们缺少相关的专业知识。比如,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班主任仍然是主要的力量。然而,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的紧缺,已无法满足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需要。

(二)医学化和学科化倾向明显

长久以来,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被界定为: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也就是对心理疾病进行预防、评估和干预,是大多数中小学校的主要工作内容。这种轻事前开发,重事后补救干预的倾向,使得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很强的医学色彩,与其本质的规律相背离。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呈现出更多的学科化趋势。

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时候,一些中小学校把它和文化课划上了等号,过分强调了理论知识的学习,而缺少了参与性、体验性活动的教学设计。一些学校,即使在实施过程中,会涉及到职业生涯规划、入学适应、青春期心理等专项实践体验活动。但是,课程形式仍然是死板随意的,无法保证学生和家长参与的主体地位。

(三) 指导政策落实不到位

心理健康教育是新时期中小学教育的一个新内容,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在1999年发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指南》、《给全国中小学校新学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建议》等一系列文件相继发布,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具有普遍性的“三位一体”理念。各个省市教育行政部门也纷纷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文件,以此来保证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够全面展开。但是,因为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所以仅仅是简单地复制政策,不能立足于校情,因地制宜,走出具有自身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之路,从而导致了不能与本地实际情况相结合,对上级政策进行有效贯彻落实的情况。

二、“双减”背景下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一)依托学校教育主阵地,开发多元融合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双减”政策在缓解学生学习压力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使他们难以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学校需要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运用心理学理论与方法,对学生展开有计划、有目标、大规模的全员心理健康教育,从而让学生获得身心健康成长的内驱力。随着“双减”的实施,学生们有了更多的自由时间,但是他们还没有学会自己去管理自己的时间,因此,学校需要为他们提供一些特殊的、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让他们学会一些生活技巧,从而培养他们的健康心态。

(二)依托信息平台,搭建立体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大部分学生拥有更多的闲暇时间,不可避免地让他们对互联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长时间地沉浸在互联网上,青少年的冲动、焦虑、抑郁等情绪很容易被无限地放大,这些心理问题如不能得到及时的引导和宣泄,将会引发一系列的精神疾病。大多数中小学生对心理咨询的了解并不全面,也不深入,与此同时,他们对自身隐私保密性的意识也比较强,这使得他们更倾向于通过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匿名化的网络平台来寻求帮助。利用微信和 QQ等互联网即时通讯工具,积极渗透学生的心理卫生知识,并对其进行心理危机的评估和潜能的开发。比如,可通过以微信公众平台为主的网络平台,搭建心理健康教育平台,推荐适合学生和家长接受的心理健康教育科普知识活动,以达到丰富充盈学生心灵和寻求家校配合的效果。

(三) 依托生态系统,凝聚全员参与的协同育人力量

(1)借助网络平台,增强家长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意识

在生态理论中,一个人的成长是由他所生活的环境及其与不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所决定的。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其所处的生态环境,如家庭、学校和社会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学校可以通过建立育人共同体,协同利用社会各界的力量来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利用班级微信群、企业微信等,向家长们发送多元化的家校共育学习资源,从而提高家长们的育儿智慧。利用举办线上、线下家长会的方式,对儿童在家中的学习和心理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从而提高家长参与家校共育的意识。

(2)开设家庭教育学堂,提升父母心理健康教育知识

为了对家庭教育进行规范与引导,国家在2021年颁布了《家庭教育促进法》。学校可以使用家庭教育公益讲堂和开设家庭教育课程的方式,让学校变成一个智慧家长的驿站,从而可以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工作进行有效地指导。心理健康教师要成为家庭教育指导的主要力量,将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纳入到每一学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中,通过讲座、微课、读书会等形式,帮助家长提高家庭教育的认知和能力。

三、结论

随着“双减”政策的大力推行,学校在重视学生学习质量的前提下,更应重视其心理的动态变化。要把握“双减”政策实施的契机,从工作方法上进行改进,使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冯墨女.积极心理学视域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索[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21(4):144-147.

[2]洪慧芳."双减"背景下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J].江苏教育,2022(8):1.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