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庄子》文学创作特点探析
摘要:《庄子》以文学形式表现哲学道理,庄子哲学思想的表达决定了其文学创作特点:首先,庄子采用寓论体,塑造了众多荒诞离奇的人物形象,体现了奇谲幻怪的艺术特色,同时还增加了庄子哲学体系的诡怪与复杂;其次,庄子散文善用譬喻,想像丰富,奇思连翩,变幻莫测,使人感到汪洋恣肆,雄奇壮丽,富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庄子的文学价值超过了他的哲学价值,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关键词:庄子;散文;特点
“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庄子》,《庄子》是一部辑录了以庄子为中心的原创理论,又包括其门人后学某些发展变化思想的庄子学派的文集。是庄周及其门人后学的著作,它不仅在中国哲学史、思想史上有一席之地,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有深远影响。它继承老子学说而倡导自由主义,蔑视礼法权贵而倡言逍遥自由。具体而言,《庄子》一书想象丰富奇特,意境开阔,特别是它能将奇特的想象与深刻的哲理巧妙地结合,这对后世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一、庄子散文的寓论体
庄子的思想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寓言这一艺术形式反映出来的。据不完全统计,《庄子》的创作以寓言为广,即虚拟的寄寓于他人他物的言语。通过通俗易懂的寓言故事来阐述哲学道理。但庄子的寓言不同孟子、韩非子等人的寓言:孟韩的寓言植根于现实,而庄子的寓言多采用的是离奇的故事和光怪陆离的情节。庄子想象奇特,充满神话色彩,寓言说理,使理性文章形象化。因此庄子的寓言往往是意蕴深远,理趣盎然。《逍遥游》中,他借助鲲鹏变化的寓言故事为我们描绘了无穷无尽的大千世界,只有“无己”、“无功”、“无名”才可以达到自由自在的精神境界。《逍遥游》中:关于蜩与学鸠、斥鴳的两则寓言。正当人们神醉于鲲鹏展翅雄奇怪诞境界时,庄子将鹏鸟与寒蝉、灰雀、斥鴳拟人化作比,表明了 “小知不如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美学价值取向。在《人间世》中,通过孔子与颜回的对话、叶公问孔子於子路、子路张口结舌的无以回答、颜阖为了卫灵公太子师和匠石遇社树的故事,说明了无用为大用的道理。在《养生主》中,通过“庖丁解牛”的寓言故事,说明了他的处世哲学。运用寓言故事,将枯燥的哲学思想讲得盎然多趣,这就使庄子的散文具有浓厚的文学性。
二、独具个性的人物形象
庄子不仅通过奇特想象,创造出大量文学性极强的寓言故事,而且创造了一批极有特色、独具个性的至丑之人,带给读者艺术上的感染力。庄子笔下的人物主要有两类:畸人、艺人。庄子虽生活贫困,鄙视名利,却很同情贫穷,尤其同情畸人。《大宗师》篇中描写子舆得病,以至于背偻腰曲,五脏脉管突起于背脊,脸缩于肚脐,肩高于头顶,身体完全扭曲变形,却不但不以之为丑,反而“心闲无事”,摇晃着走到井边,欣赏自己变形的躯体,实在令人匪夷所思。《德充符》篇就描写了六位肢体残缺、奇形怪状的人,但是庄子不仅在写畸人的体貌,更重在表现其美德。这些畸人中,三人是受过刖刑的兀者王骀、申徒嘉、叔山无趾,另外三个是生来面貌丑陋或有疾病的人:恶人哀骀它,闉跂支离无脤,瓮?大瘿等。这些人竟使盛名当时的孔子对之敬服,还有使左右政治的郑国大政治家子产屈服谢罪;这些畸人都是道德完美的形象。连很多圣人在这些畸形人物而前都甘拜下风,自惭形秒,甚至深受国君喜欢。人物地位高贵与思想的庸俗、自身身体、形体的美与丑,两类人物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从而,这些形象也就相形益彰,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然,庄子的笔下塑造了一大批奇丑无比的畸人、艺人。他们虽形残但德全,虽形丑但德美。他们虽是畸人畸而并非畸,全人全反为不美。
三、善用譬喻,思想深邃
《庄子》中使用大量的比喻,寓哲理于离奇的想像和形象化的描写之中,形象逼真,引人入胜,连翩不绝而又贴切有力。如《逍遥游》中:连续运用了一系列的比喻,说明“有所待”与“无所待”、小与大的区别,以及小与大之间思想境界和见识的悬殊,以水与舟的比喻,“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此处是以水比风,以大舟比大鹏,而杯水芥舟数句则是比中之比。如批评蜩与学鸠不能理解鹏之远飞行径,以旅行备粮为喻:“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尤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接着还通过朝菌、蟪蛄与冥灵、大椿的比喻,长寿者彭祖与众人的比喻,连用一系列的比喻,说明了“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秋水》 惠子相梁:惠子在魏国做宰相,听说庄子也来了,很是惊恐,找了庄子三天三夜,庄子知道后,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庄子运用比喻表现无为而自然的哲学思想。
如《逍遥游》中:去以六月息者也”中的“息”为“风”的意思,但是这个解释,庄子用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来解释,比喻生动形象,确凿有力。如《逍遥游》中,用“夫水之积也不厚,则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用这个比喻来说明鹏为何要借着六月旋风,直飞到九万里高空的道理,善于用比喻来化深奥的道理为浅显的道理,化抽象事物为具体事物。同时《庄子》一书常用排比博喻来增强文章的气势。如《天运》篇中写“孔子西游于卫”的寓言故事,接连使用“古今非水法”,“ 周鲁舟车”,“ 桔槔俯仰”, 柤梨橘柚可口”,“猨狙衣周工之服”,“西施病心矉其里”连用六个比喻,作六层转接,连续使用六个不同的比喻,不仅增强了文章的气势,也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礼仪法度”必须“应时而变”的道理。总之,正是由于庄子善于使用明喻、暗喻、正喻等各种比喻手法,就使得他的文章委婉含蓄,富于变化,韵味无穷。
参考文献:
[1]赵雪莲. 《庄子》散文的艺术特点 [J]文学欣赏,2006(3):125.
[2]刘华.先秦诸子文学之冠—庄子文学创作特点研究[J]河南图书馆学刊,2005,(2):74.
作者简介:罗丹萍(1988.10—),女,汉族,山西晋中人,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基金项目:中央统战部2020年课题研究计划,名称:高职旅游院校职业教育与稳就业研究,编号:DJS20200102。
基金项目:中华职业教育社2019年课题研究计划, 名称:命运共同体视角下的高职旅游院校行业企业的合作行动方案与推进保障机制研究,编号:zjs201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