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互联网背景下地方应用型高校“四链”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摘 要:互联网背景下,产教融合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着内在衔接的关系。本文分析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和创新链的内涵,指出“四链”存在同三螺旋理论一样的协同联动关系,通过分析“四链”融合的现状及问题,提出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融合的对策,探索“四链”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增强地方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四链”融合;人才培养
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6部门印发的《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指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推动教育优先发展、人才引领发展、产业创新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相互贯通、相互协同、相互促进的战略性举措。[1]在新常态下,职业教育要快速适应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精准培养各行各业所需的高精尖技术技能人才就显得尤为迫切。而大量的研究和实践证实,产教融合是培养高水平技术技能型创新型人才的必然路径。优化职业教育供给结构,鼓励学校开设更多紧缺的、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形成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统筹职业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的规模、结构和层次,将产教融合列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对实施产教融合具有重大的推进作用。但当前地方应用型高校仍存在中高职业教育横纵向不贯通、专业群与产业链不精准、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社会适应性不强,创新创业教育动力不足等问题,难以满足国家深化产教融合的战略。而互联网背景下,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四链协同”对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高各层级职业教育质量,稳步推进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的内涵与关系
1.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的内涵
(1)教育链。教育是由多层次多维度的纵横交错的链条组成,因教育对象、教育方式、教育内容、教育手段的不同又可以分为不同的教育链。[2]职业教育教育链是高职院校在政府统筹下根据区域经济发展、产业布局和发展趋势,进行学科设置、专业设置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以区域产业链为基础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教育链的核心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而人才培养方案同专业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密切相关。
(2)人才链。人才链是指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不同规格的技术技能人才能够满足于特定产业的产业链上游到下游,顶端到低端等不同层次的人才需求。
(3)产业链。产业链是一个经济学的概念,包含了价值链、企业链、供需链和空间链四个维度的概念,其大量存在着上下游关系和产品价值的交换,上游环节向下游环节输送产品和服务,下游环节向上游环节反馈信息。从职业教育的角度考虑,产业链的发展需求对应着专业链知识和技术的供给。产业发展需求涉及的理论知识和高技能创新创业人才都需要专业链和人才链的开发。
与之相对应地是专业链。专业的建设和发展直接反映职业院校的办学水平和质量。地方应用型高校要本着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使命,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标准要考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从横向上看,产业链上的分工细化会衍生到学科专业间课程开发细化的方向,有助于提高学科专业之间的交叉性和渗透性。从纵向上看,专业链涵盖了从中职、高职、本科到研究生教育等各个学历阶段专业的递进与深化,体现了职业教育专业链的纵向发展。[3]专业链专业建设的成果要在服务地方发展和经济建设上见成效,主动促进专业链和产业链的对接,为地方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撑,促进地方企业发展和专业升级。
(4)创新链。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讲,创新链是围绕某一核心创新主体,通过知识创新将相关的创新主体连接起来,以实现知识经济化和创新系统优化目标的功能链接组织,是一种政产学研用一体的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的结构模式。[4]创新链主要是将知识、技术商业化,使其能够在市场中流动、转化,更具有经济价值,而各类研发机构等创新主体可以通过资源共享,技术合作,协同创新等途径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
2.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的关系
“三螺旋”理论是生物学里的一个遗传学理论,1995年,亨瑞·埃茨科瓦茨首次引入三螺旋理论来分析政府、产业和大学之间的关系,即政府、产业与大学是知识经济社会内部创新制度环境的三大要素,它们根据市场需求而联结起来, 形成了三种力量交叉影响的三螺旋关系,这就是所谓的三螺旋理论。三螺旋关系的理论特点就是螺旋结构三大主体的交叉重叠地方是三者协同关系的基础和核心。同理,将三螺旋理论迁移到职业教育领域,四链融合,相互衔接,相互促进,相互依赖,这种联动协同的关系能极大地增强职业教育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从而培养符合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精准技术技能人才。
二、“四链”衔接不深,人才培养效果不佳
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的深度,决定其生存和发展的高度。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人才链“四链联动”的协同战略格局还没有完全规划好,“四链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尚未形成。目前,地方应用型高校办学规模没有按照市场需求动起来,专业结构没有跟着市场结构转起来,人才培养没有随着企业和社会需求变起来。
1.不同层级的职业教育体系横纵不衔接。中高职教育的衔接机制尚未有效建立。目前,现有的职业教育体系内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中职教育和高等教育,高职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缺少一种相互衔接的贯通机制。信息化时代下,应用型高校应将互联网信息纵横贯通的思维运用在搭建职业教育立交桥上,帮助解决中高职不贯通的问题。
2.专业集群对接产业链不精准。互联网时代,地方应用型高校在落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尚未充分将地方特色产业发展人才需求与地方应用型高校专业建设相结合,两者之间供需对接的桥梁尚未搭建起来。地方应用型高校普遍存在专业设置没有针对地方产业需求和技能人才需求变化及时调整专业方向的问题,没有利用互联网时代的信息化技术优势,建立动态化的课程体系和应用型课程数据库,使得课程体系与产业链没有充分的融合。
3.技术技能人才链不强。地方应用型高校教学过程缺乏工厂环境与技能知识实践运用场景的衔接,学生没有进入一线岗位,没有体验技工、匠人角色的转换,学习环境与工厂生产环境脱离,理论知识也没有真正的运用到实际的技能岗位上。如此以来,地方应用型高校培养的人才始终在实训环节薄弱,不能成为理论和技能双强的人才。
4.应用型高校创新教育不够。地方应用型高校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未来将成为工匠人才,要着重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目前地方应用型高校培育的创新创业项目普遍缺乏特色,比如项目没有融合地方产业发展核心的问题,获奖的优势项目后劲不足,没有获得真正长远的发展。高校科研院校也缺乏科技成果转化的能力,没有真正找到市场痛点和企业需求,无法将科技成果运用到市场中,导致专利闲置,创新教育动力不足。
三、“四链”融合协同创新的实现路径探索
1.完善教育链,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提到“健全国家职业教育制度框架,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推进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完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5]政府教育主管部门需要明确不同职业教育阶段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比如“3+2”贯通培养模式,前3年的专科教育,后2年的本科教育,教育主管部门必须明确后2年的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同前3年是不一样的,是拔高一个层次的人才培养计划,无需有重复的教学内容和实训内容。而各层级的职业教育必然也是螺旋式递进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高精尖的技术技能型工匠人才。地方应用型高校应从所在区域辐射出去,加强同中等职业学校的合作,建立职教联盟,夯实中等职业教育基础。比如,云南滇西应用技术大学就可以依托滇西职业教育研究中心,开展高等职业教育方面的研究,同其他应用型高职院校形成职教联盟,搭建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的平台,做强做大高等职业教育。结合学校的办学实际,因地制宜,在共建共享的基础上与相关中学、职业院校建立优质生源基地。通过加快构建“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现代职教体系,打通各层级职业教育上升的通道,拓宽学生成长成才的渠道。
2.融入产业链,增强职业教育适应能力。地方应用型高校应基于当地产业链,谋划发展职业教育新格局,革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让职业教育和应用型人才培养内生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应用型高校要紧贴产业,培养产业所需的应用型人才,牢记市场供求比例和就业质量,将其作为设置调整学科专业、确定培养规模的重要依据。《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中指出“以产业转型升级为着力点完善产教融合学科专业体系,加快建设滇西应用技术大学及其特色学院,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积极参与创新链的学科专业体系。”[6]滇西应用技术大学傣医药学院、珠宝学院、普洱茶学院都是依托学院所在区域特色产业而建设,根据地方产业发展和人才需求,有针对性地申报专业和开设课程,逐步完善专业集群产业链,培养适应地方发展的留得住、用得上的人才。学校主动对接省市职业教育和产教融合政策,充分发挥特色产业和专业的优势,着力培育一批产教融合项目,推动专业与产业精准对接,努力构建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试点。借助互联网时代高新科技的力量,以产业为纽带,更有助于建设职教和产业协同发展的创新载体,推动“四链”融合。
3.做强人才链,夯实技术技能人才支撑。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要以项目制,落实“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与当地优质企业合作,开展技术技能培训,校企共建专业,全力推进校企共培的育人模式。坚持专业设置对接产业需求,课程设置对接岗位需求,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教学场景和企业生产实况无缝转换,推行“校中厂,厂中校”模式,让学生进入工位,教师进入车间,工匠进入课堂,努力提高学生的企业适应能力,做到“出校即进厂,提高应用型高校学生的就业能力。
4.服务创新链,激发产业发展核心动力。地方应用型高校要主动对接产业发展,利用区域优势,建设跨境电商、普洱茶、傣药、宝石等专业。凭借研究院、工程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围绕产业发展和企业需求做科研,充分发挥高校的科研优势,搭建互联网时代资源共享的大平台,教学建在产业上,科研扎根在大地,扎根地方办大学。建好创新创业学院,邀请创业成功的企业家走进教室分享创业经验,加大对应用型人才创新素养的培养,开办创新创业课程培训,完善创业课程资源库和案例库,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区,为创新人才提供启迪创业思维的实战环境。比如,滇西应用技术大学傣医药学院的傣药专业,积极做好中医药高层次和专业技术人才引育工作,发挥好智库的“智囊”和“参谋”作用,依托重点实验室,开展以傣药研发为核心的研究,培育中医药高端人才,推广傣医技术,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
可见,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就业创业,迫切需要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地方应用型高校要根据教育链、人才链、人才链和创新链有机衔接的实际需求,联合政府、企业、行业及其他地方院校等主体参与“四链”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搭建数字化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构建持续健康的产教融合生态圈。
参考文献:
[1]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Z].2019-09-25.
[2]何景师.职业教育专业链、产业链、教育链、人才链“四链”融合的培养模式探索——基于双层次螺旋协同创新的视角[J].中国成人教育,2019(18):67-71.
[3]秦虹.职业教育专业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对接的探索——以天津职业院校与产业发展为例[J].教育科学,2013,29(05):76-81.
[4]李晓锋.“四链”融合提升创新生态系统能级的理论研究[J].科研管理,2018,39(09):113-120.
[5]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Z].2018-08-04.
作者简介:(吴亚楠,1991年12月,女,汉族,河南禹州,滇西应用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助教,教育学)
项目基金: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互联网+”背景下应用型高校产教深度融合的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19J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