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新时代下中国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的探究

现代营销·理论

摘 要:农村金融内生于农村经济发展,是解决当今棘手的“三农”问题的新生力量,为农村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基础金融支持。然而,相对于城市的金融发展,农村金融的可持续发展仍差距较大,面临着诸多问题与挑战,本文首先利用文献法找出农村金融在如今新时代下存在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深度剖析,最后在此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建议对策。

关键词:农村金融 机构 服务 发展

一、新时代下农村金融发展现状

自我国开始意识到实体经济的发展需要金融改革服务促进后,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便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与一定的突破。2016年我国农村金融服务报告中展示了我国农村金融重大改革进展,其中包括区域性试点示范和整体推进的“两权”抵押贷款试点等重大改革举措,报告也对普惠金融发展情况也进行了一个大体的说明,特别是G20峰会中领导人推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取得的重大成果。2017年,各城市成立农村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小组,领导了农村金融的发展方向与内容深化。

在我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人民银行的不断投资下,目前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网点数量已经达到4万多个。据有关数据统计,从2007年创立涉农贷款统计以来,全部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累计增长361.7%,九年间平均年增速为18.8%,从2007年末的6.1万亿元增加至2016年末的28.2万亿元,占各项贷款的比重从22%提高至26.5%。从而可以看出在我国农村,金融服务机构的覆盖面逐渐扩大,发展的势头与潜力显著增强,“可持续”逐步体现在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中,正是由于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国家“三农”政策的落实才能如此有力。[1]

二、新时代下农村金融发展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农村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信贷风险大

相对于城市的金融市场,农村金融市场的客户群体普遍受教育程度低,无稳定的经济收入来源,其房屋、农具及地产无法准确估值,导致农村金融机构无法准确掌握其客户信息、信用记录,造成了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同时由于农村金融机构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所面对的信贷成本较高,这也是信息不对称的原因之一。

正如保险市场一般,农村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的常态通常会导致市场发生逆向选择。向客户提供资金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如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贷款公司等由于很难进行客户的风险评估,无法准确把握其风险承受能力,做出了逆向选择,将目标人群定位成了收入不稳定、违约风险高、道德风险高的中小农户与农场主,往往达不到相应的经济利益与预期。[2]

(二)农村经济发展不完善、人员素质低下

金融的发展要求经济的同步稳定增长,它以经济水平为参照。我国农村如今经济发展仍存在不平衡、不完善的问题,从而无法避免地制约了农村金融的发展。在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影响而受到冲击的时候,金融生态将受到多种因素的限制于制约,最终将会反作用于农村经济发展。

在农村设立的金融机构,招收的从业人员一般也是农村常驻人员,其从业人员常面临整体素质偏低、专业技能缺乏、业务知识水平不高等由于教育不足引起的一系列问题。[3]不仅如此,由于设立在农村的金融机构组织结构较小,虽然其内部机制是按照管理学的公司组织机制设置的,但依然存在内部人员分工不均、员工敬业意识不够频怠工、管理监督松散不到位的种种问题。这使得农村金融机构的脆弱性凸显出来,内部控制力不够导致其风险性极大。

(三)金融市场垄断严重、供给结构单一

在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中,市场垄断严重,满足需求能力弱,严重降低农村金融机构的资金使用率。当前体系可能造成某金融机构一家独大的现象,正如大部分农村地区,农村信用社受欢迎程度高,然而农业银行等其他金融机构由于整体服务水平较低、服务工具单一处于次要、补充的地位。此外,各农村地区发展不均衡,业务管理规模与形式存在差异,农村金融机构未结合相应的经营情况制定策略,这增加了金融市场的监管难度。

农村金融需求主要体现在农村小微企业、农业发展、农户资金需求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多方面,需求者主要为农产品种植户、牲畜养殖户、农村中小微企业以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主导者政府部门。另外,农民的结婚、住房装修、教育以及医疗等方面存在一定的资金需求。而农村金融供给者相对单一,主要为农村商业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已逐渐退出赢利性较差的农村市场,而邮储银行的经营模式为只存不贷的单边服务。因此,农村金融需求相对集中,农村金融市场主要被农村商业银行所垄断,农村金融资金供给结构单一。

三、新时代农村金融发展的对策建议

从当今发展阶段来看,农村金融如果无法进行可持续发展,得不到根本变革,也许会造成金融机构的非均衡化、宏观经济的短期化与三农问题的长期桎梏。要使农村金融在新时代的经济浪潮下拥有足够的后劲动力,应该做到以下三点:

(一)坚持服务“三农”理念、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新型金融机构应坚持服务“三农”的经营理念,在开展业务时,致力于农村经济发展,满足农户、乡镇企业以及农村产业化企业的各层次的需求。针对于贷款业务,客户设定要偏重富裕农户及规模化企业,获得经济收益及最低风险以取得竞争优势。在促进“三农”发展方面,积极地加大农民创收增收,推进农民与金融机构的良性互动。

农村金融机构是市场化经营的商业性金融组织,但在“三农”上的贡献,可以弥补农村政策性金融的不足之处,其产生社会效益不容忽视,故政府需要扶持并且加大力度有规划地帮助建立完善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设置相关法律法规是在解决农村金融供给单一的困境下的必由之路。[4]在税负方面,政府可以实行减税免税的相关政策,如减免企业所得税及营业税,设置多种优惠力度,促进机构良性发展。

(二)建立农村金融服务风险机制、改善市场环境

在其他国家,他们用保险体系来分担农村金融机构的风险,我们也可以考虑采用特定的保险类别来保障农村政策性金融的发展,分散涉农信贷风险,并且相关机构必须针对风险进行有效识别、预警及防御。在洞悉客户信息方面,可以建立农村产业的评估机制,乡村企业、农场户的等级划分机制,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金融脆弱性。

除此之外,还需要建立完善农村信用担保体系,在此基础上进行信用担保业务,将客户的信贷行为与其诚信档案挂钩,对长期欠款、信用差的客户设立黑名单,从而减少贷款企业的放款风险,改善市场环境。在业务升级中要遵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在降低机构经营成本的同时树立良好的形象,构建合理的农业保险体系,为农民着想,真正做到服务三农,助力三农,在此基础上增加自身盈利能力。

(三)引入多种所有制结构的金融服务、促进金融创新

引入多种新型金融机构,为农村客户提供了多种结构的金融服务,规范与促进了民间收入,鼓励其业务规范与发展,加强不同结构的金融机构合作性服务及资金流通,提高服务质量,鼓励通过信用拆借、现券买卖、质押式回购、买断式回购等同业交易方式弥补资金不足问题,获得较高社会收益,促进金融发展。

在金融业务中的支付结算业务上,可以做的突破创新就是进行实地调研,调查适合当地发展的产品与服务,创新支付结算产品和服务方式,政府的目标是加快建立便捷的农村支付体系和高效、统一、安全的支付清算系统,优化农村金融业务流程,调整产品服务结构,如此便捷而创新的金融系统与服务对方便农民生活、生产上都有很大帮助,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金融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董连红.我国农村金融服务现状及发展对策[J].经贸实践,2018(01):138+140.

[2]朱杰.我国农村金融的可持续发展研究[J].特区经济,2017(04):83-84.

[3]刘思梦.关于中国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6(29):201-202.

[4]高晓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研究[J].当代经济研究,2015(02):87-91.

作者简介:

张佳琪(1998—),女,汉族,福建福州人,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2016级本科生,经济与贸易类专业。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