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自动体外除颤器的功能原理及应用分析

民间故事选刊·教育博览
江苏苏美达医学科技有限公司 210018

摘 要: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离不开人们健康的身心,而心脏作为生命之泵,是陪伴我们一生的发动机。由于电击除颤对抢救患者的高效性,使得除颤器得以广泛应用,本文简要介绍了自动体外除颤器的发展及工作原理,并对其在院前急救领域的应用推广前景做了分析。

关键词:心脏骤停;心肺复苏;心脏除颤

1、心脏骤停

当猝死的报道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公众视野中,猝死的原因及预防手段也成为公众比较关注的问题。心源性猝死是导致猝死的主要原因,而心脏骤停是最大的杀手。心脏骤停是指心脏泵血功能的突然停止,身体重要器官严重缺血、缺氧,导致生命终止。引起心跳骤停的最主要原因是心室纤维颤动。正常室温下,心脏骤停1秒后心脏泵血终止,10至20秒钟后人会意识丧失,4分钟后脑细胞就会出现不可逆转的损害。我国每年有超过55万人突发心脏骤停,而90%以上的心脏骤停发生在院外,由于公众急救知识的缺乏以及相关急救设施的缺少,导致患者不能得到第一时间的有效救助,院外心脏骤停的存活率不到1%,平均每天约1500人因心脏骤停死亡。

当发生有人心脏骤停时,最有效的方法是快速实施有效的心肺复苏,如果能急躁实施,相当一部分心脏骤停的病人是能够挽救的。心肺复苏自上世纪60年代普及并在70年代风靡全球以来,成功挽救了无数患者的生命,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有可能被抢救回来,缺得不到抢救而死亡的,专家在大量案例总结中发现是因为“心室纤维颤动”这个问题影响着最终抢救结果。

2、心脏除颤的发展

心室纤维颤动,简称室颤,是最严重、最致命的一种心率失常。发生室颤的确切机制到目前还存在争议。上世纪60年代以前,医学家对于室颤的处理是无能为力的。1956年美国医生保罗卓尔和他的同事开发了一台在体外就可以消除室颤的心脏除颤器,奠定了心脏除颤器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基础。但是心脏除颤器是需要专业的急救人员、医生才能操作的,如何能在急救现场早期使用心脏除颤器,成为不少急救医学专家研究的问题。1979年,德国莱茵茨大学的迪克教授和他的同事发表了关于自动体外除颤器的实验和临床报告,他把这款机器定义为可以被非专业人员使用的、简单易学的设备,为后来自动体外除颤器的诞生、应用、发展奠定了基础。

3、自动体外除颤器的组成及功能原理

自动体外除颤器,英文名称“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简称“AED”,它是一种体外使用的心脏除颤器,用于抢救心脏骤停患者生命的急救设备,简单易学、快速便捷、非医学背景的人员也可以使用。AED可以代替医师,自主分析病人心律,并判断是都需要电击治疗。

AED的组成有三个部分,主机、电池、电极片。电池大部分为不可充电电池,电量消耗完后需要更换电池。电极片是一次性用品,而且是有保质期的,用完一次或超过保质期后应及时更换。大部分的AED都有电源键和放电键,也有部分AED采用开盖开机的方式。

当发生紧急情况时,AED开机后,急救者给患者快速准确贴上电极片,这时AED会自动分析患者的心律并对主机自动充电,当检测到可电击心律后,AED会发出语音提示“建议电击”,按下除颤键后,主机会在极短的时间内释放一股高能电流(成人模式下150J-360J)通过心脏,使所有心肌细胞在瞬间同时产生“激动”,强行终止心脏紊乱的电活动,正常功能的心肌细胞在短暂的停顿后,会再次自动形成电活动,此时很有可能就恢复了正常的心律,心脏于是就正常跳动起来,恢复病人体内正常血液循环。

4、自动体外除颤器的应用

当发生心脏骤停时,最主要的抢救措施是正确的心肺复苏和电除颤,有数据显示,除颤每延迟一分钟,患者生存几率下降7%-10%,因此,尽早使用AED对心脏骤停患者进行体外除颤,对挽救患者的生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0世纪80年代后期,心脏除颤器较快地在我国中小城市急诊科、内科普及使用。发展到至今,也涌现一批技术成熟、产品质量较好、成本相对更低的本土企业,从而推动我国院前急救事业更好地发展。

我国目前AED配置率远低于国际水平,科普程度也处于较低水平。AED从进入我国开始主要在公共场所及医疗场所配置,但一直因缺乏全国性相关法律法规来界定急救责任问题,AED的配置,在全国范围内还处于相对前期的状态,尚未在政府、社会、群众中行成普遍的知晓和认同,除了医疗系统配置外,社会公共场所的配置主要由各地红十字会牵头牵头配置并进行培训推广。

经过三年疫情的波折,人们更加认识到健康的重要性,近年来国家各部委及各级地方政府都相继出台相关政策性文件及法规,建立健全院前急救医疗体系,规范院前急救行为,旨在提高社会层面院前急救水平。近两年来,越来越多的场所配备上了AED,机场、高铁站、地铁站、学校、体育场馆、大型商场等,越来越多地患者因此获得重生的机会。但是从全国层面来看,配置率还是较低,且东部沿海发达城市为主力军。对于AED使用培训及心肺复苏技能的普及,目前主要由各地红十字以及具有培训发证资格的少数机构实施,受众人数不够多,在群众中还未形成像“灭火器”一样对于AED的认知。

这样的情况在改善着,从教育系统来看,近年来教育部及各地教育主管部分也都在推动应急救护进校园的工作,除了要在校园内配备急救设备外,更重要的是培养急救力量的主力军,提升学生团体的急救知识水平,进而提升整个社会面的急救能力,完善院前急救的软实力。

结束语:

综上是对自动体外除颤器发展及原理的普通研究以及AED在我国院前急救领域应用推广的简单分析,目的是进一步了解自动除颤技术的发展及应用,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急救相关的知识。

参考文献:

[1]首席专家李宗浩谈急救 修订版/李宗浩 著.——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6

[2]王国宏, 郑富强. 心脏除颤器的概况与技术进展[J]. 医疗设备信息, 2006, 21 (5):37~38.

[3]陈康.心电除颤器概况及新进展[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05,11(6):27~32.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