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论增强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
摘 要:新时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涵更加深刻,加强高校学生的爱国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奠基人和继承者,加强大学生的爱国情怀,是我们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为此,必须开展高校学生的爱国精神。本文从新时代对高校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入手,探讨加强高校德育工作的途径,从而增强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实效性
爱国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对人才培养起着无可取代的重要作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新时代的今天,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责任。应重新审视新时期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途径,强化探索和创新模式,推动爱国主义教育成效的提高。
一、新时代加强大学生爱国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选择
一百多年前风雨如晦,一批新青年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艰难地寻找着救国救民之路。如今,我们实现中国梦这一伟大而光荣的使命,最终取决于新一代青年,也就是年轻力壮,充满活力的当代大学生。所以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历史的客观要求,也是现实的必然要求,必须强化理想信念,加强党史文化教育,将个人的价值和国家的发展、民族复兴连在一起,让新时代大学生成为肩负起民族复兴大任。
(二)有利于提升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素质
处于全球文化发展大环境中,大学生思想状况从总体上看,是良好的,但国外思潮多元化,自由全球视野,西方文化糟粕对大学生亦有或多或少的影响,他们的心智还不成熟。所以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必须帮助大学生加强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热爱社会的感情,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其艰苦奋斗的精神、自强不息的性格,为后续发展奠定了较好思想基础。
(三)有利于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
在一切形式的教育中,思想政治工作是第一要务,党和政府非常注重这方面的工作。高校德育工作始终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思政课强调的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而爱国主义正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这不仅有助于进一步充实和发展我国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而且能够增强高校的爱国主义意识,增强高校的爱国主义意识,使高校的新一代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爱国主义思想。
二、增强爱国主义教育实效性的对策
(一)构建三全育人的教育格局
“三全育人”既是新时代高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必然要求,也是大学生开展爱国教育的必然选择。因此,构建适合新时期的三个全面的德育模式。因此,在实施大学生爱国精神的过程中,必须始终构建三全育人的培养方式,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高校要做到“全员育人”,以教师为主体,开展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依靠全体师生的努力和团结一致,才能形成良好的德育效果。高等学校以实施“全程育人”的宗旨,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注重贯穿于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将其贯穿于学生的各个时期,从入学到结业,形成一个封闭闭环,根据学生各期不同的特征,适时调整教育的内容,方法等。大学以“全面育人”的宗旨,以“爱国”为主要内容,强调“以爱国主义为中心”,即充分发挥各种教育资源,实施爱国、从家庭、学校等多个层面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打破教育障碍,使爱国主义渗透到学生的每一个角落,使其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
(二)健全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机制
只有组建家庭,建立学校和社会合作,才能让学校、社会三个层次形成一个合力,才能实现新时期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所希望达到的目标。一是要强化父母与学校的交流。家长们要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要有坚定的爱国主义信仰,要做到一言九鼎,还要对子女在学校里的学习表现给予正面的关注。通过学校组织召开新生家长会、毕业生家长会上、家长接待日会等多种形式来促进家长和老师们的沟通,让家长和老师们对孩子们的行为进行准确的了解,针对性地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教育,从而提高爱国主义教育效果。二是加强与社会的联系,以全社会的力量,激发学生爱国爱国的精神。高校要积极开展爱国宣传,积极寻找有益的爱国主义教育,充分利用和支持大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公益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把爱国情、报国志变成实际报国行。加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紧密结合,使学校、家庭、社会、社会的教育资源得以整合,形成三个方面的合作与互动,从而达到1+1+1>3的教育成效。
(三)拓展爱国主义教育载体
新时代高校学生开展爱国活动,以“传统”、“重要”为主要内容。七一建党节、八一建军节、国庆节等节日都是培养大学生爱国情怀的好时机;9·18、烈士纪念日、中国抗日战争纪念日,这些都是对大学生进行艰苦奋斗、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的教育和培育的主要素材;清明、端午节、中秋等中国的传统佳节,是我国的一种文化遗产,也是一种珍贵的爱国主义精神。在高校学生的爱国热情、爱国热情、增强大学生的爱国情怀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意义。
仪式礼仪也是新时代大学生爱国热情和爱国情怀的一种主要途径。建立正规的礼俗体系,组织各类纪念仪式,有利于宣传和宣传主流思想,强化和提升民族认同和归属。一是要严格贯彻《国歌法》,《国旗法》,《国徽法》,学习《国歌法》、《国旗法》和《国徽法》的有关规定,深刻理解国旗的升起、使用国歌的礼节。二是要正确理解仪式、礼仪中所包含的爱国情操等内容,要通过升旗、唱国歌、入党等措施、入团宣誓以及其它重要的仪式来增强大学生爱国意识。通过仪式和仪式,将抽象的爱国主义思想具体地表达出来,加深了学生对爱国主义的理解,培养了他们的爱国情怀,增强了他们的责任感,锤炼了他们的爱国精神。
(四)强化社会实践教育
社会实习是高校毕业生走向世界、认识世界的一种有效方式。新时代的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若只局限在理论层面上,难免会让大学生感到乏善可陈、乏善可陈,影响了对大学生爱国意识的培育。因此,新时代高校的爱国主义思想必须强化学生的社会性实践,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实际的社会性实践,让学生真正地感受到“真闻、真见、真”,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
当前高校开展爱国活动的场所仍然集中在课堂上,但其在社会实践中的作用并未完全体现出来,因此,必须在高校开展德育工作中,充分利用其在高校中的德育功能。一是要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例如:义工、义工、专题社科调研……这些都是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来锻炼学生的意志力。二是要定期举办“三下乡”、宣讲政策、开展各种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社会上获得磨砺和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磨砺他们的人格,实现他们的全方位发展。同时要将实践与爱国主义结合起来,使实践与理论结合起来。
结论
综上所述,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肩负着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使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时代建设与发展中的主要支柱,在人们中间起着桥梁作用。爱国主义教育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人格塑造等方面具有积极促进作用。在全新的大环境中,爱国主义教育同样要跟上时代潮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不断提升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积极寻找适合自己的爱国主义教育途径,加强教育工作的实用性,由此增强大学生的爱国情感。认为新时期,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内容体系上更趋于成熟,更贴近时代潮流,培养了几代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所以,对爱国主义教育学术研究和实践的推进决不能懈怠。
参考文献
[1]金虹.新时代大学生网络爱国主义教育话语体系的研究[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35(08):140-141+144.
[2]李正兴,邓芳芳.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价值意蕴及实践路径探析[J].科教文汇(上旬刊),2021(12):33-35.
[3]肖敏.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效果提升探究[J].高校辅导员,2021(05):5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