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包法利夫人》中艾玛的人物形象分析
摘要:《包法利夫人》是福楼拜创作的一部经典小说。小说主要描述了女主人公艾玛的人生经历,她努力寻求浪漫的爱情生活,但幻想终究破灭,因债台高筑最终服毒自尽。本文通过对作品的故事内容、艾玛的人物形象分析,来帮助读者进一步地理解这部文学经典。
关键词:《包法利夫人》;福楼拜;艾玛;形象分析
一、《包法利夫人》的故事梗概
包法利夫人又叫艾玛,她原为农夫的女儿,理应在大自然的呵护中无忧无虑地成长,可是小艾玛在十三岁时却被父亲带到了修道院,在这里贵族化的教育方式向她展示了一个浮华且典雅高贵的世界,在她年幼稚嫩的心灵中建立起了原始的物欲追求。波澜不惊的日子激起了艾玛对浪漫的向往,她如饥似渴地阅读了大量的浪漫主义传奇小说,编织了一个又一个浪漫故事。十六岁的爱玛离开修道院后,带着满腔热血,追寻她所仰慕的忠贞可信、英俊潇洒的骑士,然而当时的社会找不到无私崇高、珍视情感的男子,一方面苦苦地追随,另一方却无影无踪,这也是她命运悲剧的原因。
后来,身为医生的查尔斯包法利在一次出诊中认识了艾玛,二人在交往的过程中渐生情愫,艾玛的父亲也慢慢接纳了查尔斯,艾玛就在祝福中踏入了婚姻的殿堂。婚后艾玛成了作为妻子和母亲的 “包法利夫人”。“她每天趴在窗口,目送包法利外出行医,然后飞去一吻。”在此处,她是一个完美的妻子的形象,但是由于包法利医生贫乏无知,思想平庸,缺乏生活激情和浪漫情调,她已经很难再试图去做一个“包法利夫人”了。
她沉浸在寻求真挚热爱的美梦中,相继认识了才华横溢的青年莱昂和贵族青年罗多尔夫。罗多尔夫是个逢场作戏的花花公子,他看穿了包法利夫人的想法,用花言巧语俘虏了她的芳心。包法利夫人深深爱上了罗多尔夫,她给了罗多尔夫各式各样的礼品,还梦想着和罗多尔夫私奔,但罗多尔夫只是口头上答应,却独自一人乘马车走了。艾玛得知后气得大病了一场,病好过后,她要痛改前非。查尔斯便带着她去了卢昂观看表演解闷儿,在戏院里她凑巧地见到了曾经令她一见倾心的莱昂。因此,二人旧情复燃,陷入爱情的她,便在服装商勒乐那儿赊购了许多的服装,因而积累了大批欠款,以至于她不得不瞒着丈夫将房屋产权抵押给了勒乐,但持续的借债和无休止的典当,让艾玛无路可走,法庭规定艾玛必须在二十四小时之内将八千法郎的贷款归还。当包法利夫人债台高筑,四处求援之际,可怜的她这时才知道一些所谓的真爱都是虚伪的,是无情的嘲弄,是残忍的背叛。她走投无路,服毒自尽,了结她放荡不羁的生活。
二、《包法利夫人》中艾玛的人物形象分析
(一)作为艾玛的人物形象分析
福楼拜笔下的艾玛,是一位“穿着镶了三道花边的蓝色丝绒长袍”,“指甲光亮,指尖细小,剪成杏仁形状”的“年轻女子”。婚前的艾玛内心充满柔情,想象力丰富,天真浪漫,不顾世俗,对爱情有无限的憧憬和向往。她在修道院里受到了上流社会的洗礼,痴迷于艺术和时尚,渴望自己会有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并跻身上流社会。修道院的环境、禁欲主义的说教、贵族式的教育方式及浪漫文学的消极影响让艾玛养成了浪漫主义的心性,她喜爱刺激,“她爱海只爱海的惊涛骇浪,爱青草仅仅爱青草遍生于废墟之间。”这种"病态的热情"在艾玛体内逐渐生长。艾玛是多愁善感型的,她追求的是感情,而不是客观事物。
(二)作为包法利夫人的人物形象分析
艾玛在嫁给包法利后,她随丈夫改姓,变成了包法利夫人,从此她开始以一个妻子的身份生活。当女儿出生以后,艾玛的角色也逐渐发生了转变,由一位妻子逐渐变成了一位妈妈,她期待着孩子能够早日出生,并感受到成为母亲的喜悦,可是母亲这个角色给她所带来的感觉却并不能改变她对浪漫爱情的渴望,于是艾玛就开始对包法利冷嘲热讽,对自已的女儿也缺乏耐心,她觉得自已的生活缺乏激情,她便开始寻求心之所想,第一个情人是罗多尔夫,随后是莱昂。艾玛渴望有人帮助自己来摆脱这苦难的现实,这也使得艾玛没能恪守道德的底线,两度“红杏出墙”。在艾玛遇到罗多尔夫以后,因为没有从自已的丈夫那儿得到想要的浪漫,所以就很容易被罗多尔夫的花言巧语迷惑。每个人都有权利寻求属于自已的幸福,艾玛也是一样,虽然艾玛一直试图改变自已的现状,但她的行为缺乏理智。
(三)作为情人的形象分析
作为情人的包法利夫人,她是大胆的,也是跳脱世俗之外的。一次聚会上,她认识了第一任情人莱昂,他幽默的谈吐、英俊的外表以及见多识广深深吸引着艾玛,这才是艾玛理想中的爱人。然而,与莱昂这样一个依靠家族在外生活,没有任何财富基础的年轻人的爱情就像浮萍,美丽而脆弱。在与莱昂幽会期间,包法利夫人为了维持恋情欠下了大量高利贷,无论是罗多尔夫还是莱昂都无心帮她还债。她也因名誉的彻底败坏而自觉无颜于世,服毒自杀。
包法利夫人是福楼拜笔下深刻控诉社会的一位经典人物。纵观包法利夫妇的一生,其过程可以总结为臆想—寻求—绝望—幻灭。不难看出,在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下艾玛的灭亡有一种必然性。她是一位“现实中的女性,一个复杂、丰满、永恒的文学形象。”艾玛是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的牺牲品,就像艾玛死前写给查理的纸条上说的“不要怪罪任何人,没有人错,错的是命运。”
参考文献:
[1] 福楼拜. 福楼拜精选集. 包法利夫人[M]. 谭立德编选. 李健吾译. 山东:山东文艺出版社,1999.
[2] 邹玉霞. 爱玛和包法利夫人形象分析[J]. 文学教育(下),2016(02):114-115.
[3] 石田宇. 电影《包法利夫人》的艾玛人物形象解析[J].戏剧之家,2019(18):107.
[4] 方程. “包法利夫人们”一从《包法利夫人》看三类典型女性悲剧[J].青年文学家,2018(3):118.
作者简介:钟义菲(1999-),女,汉族,湖南常德人,英语语言文学研究生,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研究方向:英美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