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概念隐喻视域下的中外演讲话语对比研究
摘要:自Lakoff和Johnson提出概念隐喻理论,隐喻就不仅仅局限于修辞领域,开始转入认知领域的研究范围。在国家领导人的政治演讲中,概念隐喻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将以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隐喻作为理论基础,以习近平主席的新年贺词和美国总统肯尼迪的就职演说为例,对比分析中英文政治话语中概念隐喻运用的方式和表达的效果。
关键词:概念隐喻;中美政治语篇;对比分析
一、研究背景
隐喻的研究最早出现在亚里士多德时期。自1980年Lakoff和Johnson正式提出概念隐喻理论以来,隐喻在认知科学领域的发展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认同。概念隐喻在思维和语言表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语言学家指出,英语语言多含隐喻。概念隐喻不仅存在于人们日常交流中,而且在国家领导人的政治演讲中也得到了广泛使用。
二、概念隐喻理论
Lakoff和Johnson指出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认知手段。隐喻的本质是概念性的,概念隐喻是从一个具体的概念域向一个抽象的概念域的系统映射(Lakoff, G. &M. Johnson,1980)。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往往借助一些能够直接感知的知识体系来认识比较抽象的事物,借着熟知具体有形的概念来理解抽象的概念。其中较为常见的有战争隐喻,建筑隐喻和旅途隐喻。战争隐喻是指以真实的战争类比非战争行为或事件;建筑隐喻是指抽象的事物具象化;旅途隐喻作为典型空间隐喻的一种,通常把“旅程”映射到“目标域”,概念隐喻基于文化和经验,对于隐喻的认知框架并不完全相同。
三、中美政治语篇中的概念隐喻实例分析
1.习近平主席2021年新年贺词中的概念隐喻分析
中国领导人每年12月31日发表新年贺词,总结一年的国情,展望未来。本文将基于习近平主席2021年新年贺词来具体分析概念隐喻在中过政治话语中的使用类别和功效。
例(1):我们还抵御了严重洪涝灾害,广大军民不畏艰险同心协力抗洪救灾,努力把损失降到了最低。
此例运用了战争隐喻。即以真实的战争类比非战争行为或事件。“洪涝灾害”喻指战争,坚强有力地展现了国家对抗洪救灾的毅力和雄姿。其中“抗洪”承载着人民团结协作的决心,形象具体地体现了全国上下同心的爱国主义精神。不仅激发了人民群众的爱国主义精神(钟子龙 2021),而且向国际社会展现了中国精神。
例(2):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
此例使用了建筑隐喻。建筑隐喻通常把一些抽象的概念比喻为具体有形的实物,以便于人们理解。这里将“伟大的祖国和人民”隐喻为建筑目标,在新冠疫情时期,我们有无数平凡的英雄人民义无反顾挑起了守护生命的重大责任。言简意赅,情感充沛地歌颂了伟大的人民英雄,体现了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利用建筑隐喻可以使人民群众能更好地理解抽象的精神概念,进而拉近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距离。(钟子龙 2021)
例(3):乘风破浪、扬帆远航,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此例运用了旅途隐喻。旅途隐喻借由旅游者在日常生活中对向前行进的体验,将远航概念化为旅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概念化为目的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隐喻成为一个充满挑战的旅程,使民众增强信心,理解实现中国梦的途中必经波折以及必须共同奋斗的事实。(钟子龙 2021)这既增进了民众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又凝聚了人心,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甚至改变听众的思想态度﹑价值情感。
2.肯尼迪1961年就职演说中的概念隐喻分析
美国总统就职演说中会引用大量的概念隐喻,通过概念隐喻可以有效的将抽象的概念转化成听众熟知的概念。本节主要从战争隐喻、建筑隐喻和旅途隐喻三个方面来具体分析肯尼迪1961年就职演说。
例(4):Because this peaceful revolution of hope cannot become the prey of hostile powers.
此例句是战争隐喻。肯尼迪总统把这次革命比做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句中的“prey”喻指战败国,显现了国家之间的竞争就如自然界一样弱肉强食;“hostile power”指代社会主义阵营,将其比喻成猎人,把发展中国家则比成猎物。而“hostile powers”则是为引起民众对他国在美国领土上侵略这一现象的重视(陈勇,刘肇云,2009)。
例(5):Let both sides join in creating a new endeavor—not a new balance of power, but a new world of law-where the strong are just, and the weak secure, and the peace preserved.
此例运用了建筑隐喻。“creating”一词体现了建筑物的创造性,“a new world of law”是目标域,呼吁民众齐心去建立一个新的法治世界,一个强者公正、弱者安全、和平稳定的世界。肯尼迪是整个建筑的总设计师,双方民众是建设者,通过使用建筑隐喻在很大程度上劝谏双方民众一起建造一个和平的国度有很大的影响。
例(6):We observe today not a victory of party, but a celebration of freedom, symbolizing an end, as well as a beginning; signifying renewal, as well as change.
此例运用了旅途隐喻。肯尼迪将追求自由和维护人权看作是一次旅程,而他自己则充当引路人,其宣扬的政策可以描述为前进地图,其宣扬的政治目标可以描述为旅途的目的地,听众则变成亲密的、共患难的同伴。借此演说者可以轻易地缩短自己与听众的距离,更容易形成共鸣,让听众更好的认识到所有政策实施过程并非一蹴而就。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中外政治话语中都惯用战争隐喻、建筑隐喻、旅途隐喻。其共同达到的效果表现为阐述功能和劝说功能。
通过这些概念隐喻,一方面,演讲者能够全面地表述思想过程或状态、行为,为听众提供了一条理解政治议题的“捷径”。另一方面,概念隐喻表述的情感所产生的劝服力使听众处于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不同信息文化的心理状态,从而使话语交流变得更加有效,引起共鸣。
四、结语
总之,政治语篇中的概念隐喻可以使严肃隐晦的政治语篇变得简单易懂,可以让受众对宏观抽象的国家政治概念有更清晰贴切的认识,发挥了阐明政治立场、劝说激励群众的作用。但由于中美文化差异的影响,英汉概念隐喻在语言表达、思维方式、价值观等的表现上也各有差异。在政治话语的实际应用中,注意这些异同可以有助于更准确地传播中国话语和中国故事。
参考文献:
[1] Charteris-Black, J. Politicians and Rhetoric: The Persuasive Power of Metaphor [M].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05.
[2] George Lakoff, Mark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3] Lakoff, G. &M.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 [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4] M.A.K. Halliday.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社, 2000.
[5] Schrier, Omert J. Poetics of Aristotle and the Tractatus Coislinianus: A Bibliography from about 900 til1 1996. Brill Academic Publishers, 1998.
[6] 陈勇, 刘肇云.隐喻政治与政治隐喻: 论美国政治家的政治隐喻[J]. 外语教学, 2009(1): 25-28.
[7] 李明珠. 概念隐喻理论视角下的政治语篇浅析——以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为例[J].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6(5)177-178.
[8] 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9] 邵一鸣. 习近平新年贺词语料中的概念隐喻分析[J]. 汉字文化, 2018(7): 1-3.
[10]钟子龙. 习近平主席2021年新年贺词中的概念隐喻分析[J]. 蚌埠学院学报, 2021, 10(04): 97-
[11]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〇二一年新年贺词[J].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21,38(02): 212.
项目名称:本文系 2021 年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校级项目“中美政治话语传播中的概念隐喻运用技巧对比分析和公众演讲语言实训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XCDC20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