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双高背景下舞蹈表演“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教学模式实践研究

中国电子企业
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浙江省 金华市 322118

摘要:“双高”即“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旨在通过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职学校和专业群,带动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互融共进,与地方经济休戚与共,持续深化改革。为深入贯彻“双高计划”文件精神,积极响应“人才强国”战略部署,实现高职院校舞蹈表演专业课程教学优化与改革,通过实践研究“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教学模式,对双高背景下舞蹈表演专业就业前景和就业方向提出相应的教学优化策略,推进我国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双高;高职;舞蹈表演;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策略研究

引言:舞蹈表演专业面向文化艺术和教育行业舞蹈演员、群众文化活动服务人员和其他教学人员等服务群,聚焦“德智体美劳”综合素养,培养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良好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工匠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技术技能人才。“双高”背景下推动教学改革,重构课程内容,针对舞蹈表演专业特点,实施“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教学模式,制定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双线”并育教学方案,为双高背景下舞蹈表演“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策略提供实践依据。

一、“以赛促学”——重构思维体系,强化专业技能

1、提升觉悟,强化认知

舞蹈表演是舞蹈演员对舞蹈编排艺术构思的创造性舞台体现,其被赋予的艺术价值往往超过自身所饱含的艺术元素,“双高”背景下舞蹈表演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上保留艺术领域的本质基础同时面向社会职业取舍因材施教,教学目标的改变不仅仅是课程教学的创新改革,更是“人才”培养“攻坚战”和“人才”流失“保卫战”。高职舞蹈表演教育必须在新环境下重新审视、提升觉悟,“以赛促学”,让学生对职业教学有清晰的认识。

与常规实践实训相比,职业技术大赛综合考量学生实际,关注专业基础技能与综合专业技能水平并举的层次递进,服务于教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方向拟定,旨在适应社会文化市场需求,提高职业水平。内容丰富,可参与性强,充分激发学生“竞技意识”和“职业精神”,竞赛全程是一个自学并不断提升自己的过程,也是通向职业岗位的“通行证”。帮助学生健全职业认知、提高职业水平,从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方面实现升华。

2、立足需求,精准定位

在舞蹈表演专业学习中,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互交织。“以赛促学”应用于高职舞蹈表演专业,旨在通过梳理竞赛要求,提出教学创新方案,激发学生兴趣、明确学习目标。舞蹈比赛聚焦学生理论知识、技能知识和舞蹈编排能力进行全面考查,学生只有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编排能力和技术能力,才能有效参与比赛。例如学生赛前已经具备创编舞蹈作品的基本能力,根据竞赛要求不断调整优化作品,为舞蹈动作挑选合适的音乐、对动作组合进行反复琢磨等,确保作品能够满足比赛要求,自主完成作品全程设计,充分展示其技能水平,拓展学习思维,同时通过参加比赛精准定位自身水平,分析个人能力,明确下一阶段学习目标,注重学习方式和方向的调整,并在后期比赛中,科学地、灵活地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在实践当中,能够“学以致用”。

3、展示自我,综合运用

在高职院校舞蹈表演专业实行“以赛促学”教学模式,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人才强国战略”的全新尝试,“以赛促学”改变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形式,通过比赛让学生对舞蹈节目的创编过程重新审视,重构作品表达思路,明确在学习过程中,理论知识和技能知识的有的放矢,构建科学的、合理的知识系统,满足大赛要求和职业需要。“以赛促学”的综合运用主要体现在三个阶段:首先在赛前准备阶段,学生需要熟悉掌握比赛规则,作品要求等基本情况,结合大赛通知将所学知识进行整合梳理,根据提示内容进行赛前准备,完整的节目包含音乐、画面、人员和走位、动作设计等,创编过程涉及课程内外知识,帮助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得到提升,促进学生对舞蹈理论和知识的理解;其次在竞赛阶段,全面展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水平,通过小组合演或个人表演展示实践能力,由于竞赛本身具有淘汰环节,对学生心理素质、技能素养、技能发挥、合作能力和团体协作水平有较高要求,这是学生在课堂上鲜少的体验机会;最后技能比赛的专业评价对标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能够让学生在评价中全面的、精准的认识自身水平,提供反思与归纳依据,在提升学生知识深化与技能应用的同时,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究”,构建自我成长学习体系。

二、“以赛促教”——打造特色课程,推进教学一体

(1)模块教学,化整为零

“以赛促教”作为双高计划背景下适应社会发展和人才需求的培养模式,与“以赛促学”相互统一、相互依存。“以赛促教”模式将现阶段舞蹈表演培育模式进行科学地拆解分层,逐步从单一教学模式向多元模式发展。尤其是省级以上比赛需要学生慎重对待,省级比赛对于未来将要从事艺术岗位的舞蹈表演专业学生来说具有较高的“含金量”,为“以赛促教”教育模块提供全新的学科建设理念和教学方向,将比赛作为教学设计的独立部分,让比赛机制贯穿教育过程。“以赛促教”主要包括赛前选拔、人才备选、因材施教、强化训练和竞技素养等多个方面,与常规教学模块不同,它具有独立的学习计划和教学要求,综合应用在教学过程中,强调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重视比赛后复盘总结,在每次比赛之后重视经验的总结和记录,由全部教师对比赛中学生的基本功、技巧以及表演等做出评价指导,分析学生优势和不足,形成系统的、全面的书面报告,通过对标其他院校选手表现,摸清新时代背景下舞蹈表演发展新趋势,同时贯彻“知己知彼”理念对其他院校教学亮点和特色进行梳理,完善自身教学体系,打造特色课程;其次聚焦“早”教育思想,鉴于高职教育的特殊性,学期短、课程集中,每一次比赛都意味着参加机会的减少,因此早准备、早计划、早上台,提前规划,统筹安排。瞄准每一次比赛中学生潜能的表现和技能展示,设计制定个性化训练方案,充分发挥“早晚功”“训练氛围”“多元形式”的价值,有的放矢,松弛有度,提升学生比赛心态和专业技能。

(2)幕后统筹,全面辅助

为充分激发学生参与比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以赛促教”模块教学中,将比赛全程进行综合考量,成立专项小组,创建服务中心,科学规划比赛统筹工作,实现全面、全程、全方位育人体系,从意识到实践加强比赛砝码。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究:首先注重师生双方的综合提升,为每一组师生邀请艺术院校专家和舞蹈领域名人进行个性化陪练,同时积极联系演出实践活动,把专家请进来,让学生走出去。提高教师职业素养,强化学生参赛意识,提高参赛稳定性。高规格的指导团队和大量的专业训练投入,潜移默化端正学生参赛的态度,激发参赛热情,也在一定程度上让教师自觉提高思想站位,配合学生成长完成职业水平的提升;其次专业指导组对学生参赛前后进行指导和服务,专注台前幕后各项工作统筹,落实音乐、舞美和服化道等制定和修改,保障学生比赛后勤服务,让师生全身心投入比赛中,专注比赛内容和学习进程,让综合素养、专业技能等拾级而上;再次为有效提升教师的创编水平和指导能力,建立健全教师成长课程体系,为教师对舞蹈的创编构思、讨论、创作及学习提供平台和人力、物力、财力支撑,将日常教学成果有效转化为比赛功底,积极鼓励年轻教师参与到“以赛促教”项目中来,在教学改革中重新塑造教学理念,提升创编意识,保持岗位职业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

(3)创建品牌,打造特色

从专业素养方面看,高职院校开设舞蹈表演专业历史悠久,在人才的培养和课程设计汇总具有独特性和专业性,教学理念科学,教学制度完善,内容规范,注重优化,能够有效对接先进教育,实现教育提升。随着时代的发展,创作水平和创作理念必须与时俱进才能发挥教育的实际价值,在日常训练中,以赛为鉴,不断探究研究教学方法,聚焦“特色课程”,打造特色品牌。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首先通过国内外专业舞蹈比赛,不断摸索适合自身发展的舞蹈风格、树立独树一帜的舞蹈特点,从传承和创新中找寻教学方法,将比赛结果和过程评价作为教育调整优化的指导和反馈,坚持人才培养多元化构建,让学生不仅在专业技能中分析出个人成长突破点,还能在不断地训练尝试中精准定位自己的风格特色,让技能和素养相互融合,齐头并进。根据近年来舞蹈比赛数据可以看出,规范的动作和完美的韵律表现是比赛作品的基本要求,例如江南地区舞蹈情感细腻,形象深刻,以规范的、纯正的舞蹈内核和江南舞蹈独特内在进行深度诠释,融合传统文化、地区特色设计出独具一格的作品。

三、双高背景下“以赛促教、以赛促学” 教学模式实施过程

(1)课程重构,人才培养

双高背景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社会经济发展与“科教兴国”人才培养战略的具体实施,也是促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和区域产业布局主动对接的教育支持。对舞蹈表演专业教学结构进行改革,拓宽应用型人才综合发展的平台,让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相互呼应。“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构建“四位一体”舞蹈表演应用人才的主要模式体现在:首先对教学资源的深度分析,对高职院校教学环境、基础设施、教师队伍、国内外舞蹈竞赛资源、社会对口岗位需求等进行梳理分析,探索精品化、特色化、应用化、服务化、市场化课程,提出“基础知识+专业技能+创新素养”为一体的复合型应用人才;其次是以“PBL项目式”教学方法,将舞蹈大赛与专业课程、技能培养目录、社会实践和人才需求进行纵横链接,构建“学”、练、赛、岗”一体化的舞蹈表演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统一。

(二)内容重构,优化课程

“以赛促学”是“双创背景下”响应人才强国战略和“立德树人”教学目标的一次教学创新,需要教师积极调整教学内容,让课堂教学不仅仅是简单的舞蹈动作学习和训练,更要将舞蹈表演的理论知识与表演技巧进行有效传递,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舞蹈竞赛的价值,善于从竞赛中查漏补缺。在日常教学中,以比赛场景模拟训练场景,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不断增强参赛经验,积累参赛技巧,能够在真正的竞赛中展示出实际水平,同时结合大赛作品的综合评价,进行对标提升,实现个人专业水平的提升。同时教学内容重构重组切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划,多样化学习途径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借鉴新形势下前沿比赛的风格和特色,在体验类课程中,与合作院校、同类院校、同类专业学生进行交流,一方面在互动中实现自我成长,一方面对同专业优秀学生和作品进行有效借鉴,取其精华而自用,发挥“以赛促学”真正价值。

(3)多元评价,全面发展

过程性评价和结果评价为教学体系的创新和优化提供了客观依据,结合竞赛评价,丰富“以赛促教”评价内容,通过自评、他评、师评、互评和赛事评价为学生建立成长档案,充分融合“教中学,学中练”和“双高计划”,构建特色课程体系,完成特色专业目标,围绕学生为中心,以赛事为载体,以毕业产出导向为教学指导,从学生的竞赛参与度、表演水平、参赛态度、合作能力和总结能力等方面,完成对学生职业水平的积累。“以赛促教”为学习质量的考核和专业技能的考评提供了评价依据,在评价体系中融合多种变量,聚焦学生专业素养,以“赛场”变“考场”,引导学生们用自己的方式诠释课堂所学,进一步激发了学习兴趣,提升了学习质量。老师们也更加直观地审视到自己的教学成果,提升了培养人才质量的信心。

结语

综上所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在高职院校舞蹈表演专业教学中的实际应用是根据“双高计划”要求和“人才强国战略”科学论断而形成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围绕高职院校教学要求,大力发展技能型、综合型、应用型舞蹈表演人才,符合社会发展和人才需求。“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培养模式在现阶段仍然有一些需要改进和完善的方面,教师要持续探索和创新,通过开设特色课程,优化教学模块,融合教学资源,调整教学内容等,提升学生技能水平,以赛为鉴,以人为本,创新治学,树牢德艺双馨、文舞相融励训,在理论创新与多元实践为基础的教学改革中,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和“人才强国”战略做出推动。

参考文献:

[1]蒋晓奇.“以赛促教”高职舞蹈表演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析[J].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32(01):55-57.

[2]刘雅.基于“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地方高校舞蹈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20(42):152-153.

[3]吴淑丹.“以赛促教”高职舞蹈表演人才培养模式建构探究[J].中国民族博览,2019(16):43-44.

[4]黄卓.“以赛促教”对高校舞蹈表演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J].大众文艺,2017(09):252-253.

[5]毛静.“以赛促教”高职舞蹈表演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J].黄河之声,2020(05):126-127.

[6]Fei Qin,Daobao Qi. Simple Analysis on the Reform and Research on Talent Cultivations of Dance Performance Major (sports dancing direction) in Universities in Shandong Province[P]. Proceedings of the 2019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 Management (ICEDEM 2019),2019.

[7]Talp? Svetlana,Vacarciuc Mariana. 5. Artistic Expressiveness - Exhaustive Component in the Teaching-Learning Process for “Dance” Specialty Students[J]. Review of Artistic Education,2022,1(23).

课题:本文系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 2022 年浙江省教育厅一般科研项目:“双高背景下舞蹈表演‘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教学模式实践研究”(编号:Y202250634)的结题成果

作者简介:唐璇(1992.05-),女,浙江省东阳市,本科,研究方向:舞蹈表演、舞蹈教育。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