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防风通圣方剂临床应用现状
摘要:目的:探讨防风通圣方剂临床应用现状及新的应用领域,为全面开发和进一步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以关键词、题名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数据库检索2016年1月至今发表的“防风通圣(散、丸、汤、颗粒)”相关文献,对其疾病类型、剂型、质量控制、作用机制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共检索出167篇文献,散剂近六年发表最多,治疗疾病类型多为慢性荨麻疹、肥胖等,在荨麻疹、乙肝等疾病方面有少量作用机制研究。结论:防风通圣制剂研究主要围绕疾病的疗效观察,目前在不断开发其新的适应症,作用机制方面有待进一步的突破。
关键词:防风通圣方剂;临床应用;慢性荨麻疹
防风通圣方剂由防风、麻黄、大黄等17味药组成,源自于金代名医刘完素所撰写的《宣明论方》,为表里双解剂,具有解表通里、疏风清热的功效。《王旭高医书六种》评其:“此为表里、气血、三焦通治之剂,汗不伤表,下不伤里,名曰通圣,极言其用之效耳”[1-2]。
收载于《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20版《中国药典》收载的防风通圣方剂的制剂有丸剂和颗粒剂,临床应用极其广泛,所治疗的疾病方面有大量文献发表,且近几年,在治疗乙肝、荨麻疹等临床应用方面有关于作用机制的研究。本文将近6年来国内有关防风通圣方剂治疗疾病方面的系列研究进展进行初步的总结概述,为后期的临床使用和进一步的开发提供一定的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以关键词、题名在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等数据库检索自2016年1月至今发表的“防风通圣散、汤、丸、颗粒”相关文献。
纳入文献为防风通圣方剂的所有制剂,包括病例报告、临床试验、动物类实验、作用机制、药物质量检测等方面的文献、综述。应用统计学方法对主治疾病与剂型、质量控制、作用机制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
2 分析文献结果
2.1 检索文献结果
经初步检索得到167篇文献,其中防风通圣散81篇、防风通圣汤10篇、防风通圣丸44篇、防风通圣颗粒32篇。
2.2 疾病类型
通过对文献的统计,防风通圣方药治疗疾病种类多,选取有2篇以上文献报道的疾病类型进行整理、统计。防风通圣制剂主要治疗的疾病类型有慢性荨麻疹、多囊卵巢综合征、肥胖等,主要围绕临床疗效、研究等方面进行报道,对于作用机制的研究相对较少。
2.3 治疗疾病与疗效
散剂覆盖的疾病类型相对多,可能与其文献数量较多有关,治疗的疾病与剂型没有太多的规律可言。颗粒剂有外用治疗皮肤病的报道[3],该报道中,将防风通圣颗粒剂调成糊状外用,结果显示,外用疗法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口服疗法,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降低,且治愈时间显著缩短,进一步提示了小儿皮疹性疾病治疗采用药物外用疗法的临床优势。
陆峰等采用复方氟康唑制剂联合防风通圣颗粒外洗治疗婴幼儿皮肤念珠菌病[4],Th1、TH2细胞水平明显改善,炎症反应减轻,同时不良反应少,安全性明显提高。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防风通圣颗粒能够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提升机体的抗感染能力,有效缓解临床症状,从而有效提高治疗效果[5-7]。
在治疗荨麻疹方面,多采用与西药联合应用的方式。根据病程是否超过6周,分为急性荨麻疹和慢性荨麻疹(chronicurticaria,CU),其中以后者为多见[8-9]。目前,CU是医生和患者需要攻克的一个临床难题[10-11],因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发病率高,病因复杂,且容易复发,以致临床难治愈。据相关研究表明,荨麻疹实质是细胞免疫及多种细胞因子(TNF-α、IgE、IFN等)所导致的皮肤过敏性疾病[12]。
防风通圣颗粒与抗组胺药物联合应用,二者在起效速度上一快一慢,起协同作用,可以在不同时期控制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患者细胞免疫功能,从而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13]。防风通圣颗粒联合抗组胺药物治疗荨麻疹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免疫功能[14-16]。
文献报道的防风通圣散剂治疗肥胖类型多为营养性肥胖、单纯性肥胖、二甲双胍片联用对腹型肥胖2型糖尿病患、肥胖儿童高胰岛素血症、围绝经期抑郁肥胖等。中医认为脾胃功能失调是肥胖的病理基础[17-18]。杨彩涓[19]等采用防风通圣散与二甲双胍片连用治疗腹型肥胖2型糖尿病,能有效降低患者的体重指数、TG指数及TC指数,可能因防风通圣散具有泻热通便、疏风解表的功效。治疗儿童肥胖方面,研究报告显示防风通圣散可有效降低胰岛素水平,减少糖尿病的发生,长期使用副作用小,经济实惠,能够被患儿及其家属接受[20-22]。
近两年,防风通圣方剂也在拓展新的治疗领域,如刘梦琳[23-24]等报道将防风通圣散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发挥多成分、多靶点的协同作用,能够有效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西医结合药物治疗对于无症状或者轻微症状感染者应更具优势,感染的肺炎诊疗快速建议指南推荐医学观察期临床表现为乏力伴发热可辨证予以防风通圣丸(颗粒)[25]。
2.4 临床作用机制
对于作用机制的研究目前较少,汤剂有关于治疗乙肝方面的作用机制研究报道,报道称防风通圣汤可能通过减轻ACLF患者血清ET水平和降低血清CD4+,CD8+等T细胞的PD-1/PD-L1的表达水平,从而有效治疗HBV-ACLF早期患者[26]。
林青等研究显示,防风通圣散加减方能够提高西药治疗颜面部激素耐药型过敏性皮的治疗效果,降低机体血清IgE水平[27]。
刘梦琳[23-24]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防风通圣散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多组分协同作用机制等报道了防风通圣散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具有防治作用,研究显示防风通圣散中槲皮素、木犀草素、山柰酚、汉黄芩素等核心化合物,可能通过多条信号通路协同作用于IL6、CASP3、PTGS2、IL1B、CCL2、MAPK1、MAPK8等基因,从而发挥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防治作用。
林青[28]等研究防风通圣散对于多囊卵巢综合征作用机制方面进行动物实验,显示防风通圣散能明显降低多囊卵巢综合征大鼠的T水平,对改善PCOS大鼠LH水平、LH/FSH水平、FSH水平有明显的作用,同时效改善多囊卵巢综合征大鼠的卵巢卵泡生长状态。
3 讨论
防风通圣方剂由多味中药组成,麻黄辛散温通,微苦略降,善发汗解表、宣散肺气;荆芥穗辛香微温发散,善散风解表、止痒;防风辛微温发散,甘缓不峻,善祛风胜湿解表;薄荷辛香疏散,凉能清解,善疏风解表、清利头目与咽喉。四药相合,既使外邪从汗而解,又散风止痒,故为君药。大黄苦寒沉降,清泄通利,善泻下攻积泻火解毒;芒硝苦寒沉降,咸能软润,善泻热通便:滑石甘寒滑利清解,善利水渗湿、清解暑热;栀子苦寒清利,屈曲下降,善清热泻火利湿。四药相合,既清热泻火,使里热从内而解,又通利二便,使里热从二便分消。石膏辛甘大寒,清泄透解,善清热泻火;黄芩苦寒清泄而燥,善清热燥湿、泻火解毒;连翘苦能泄散,微寒能清,质轻上浮,善清热解毒、疏散风热、散结利尿;桔梗辛散苦泄,质轻上浮,性平不偏,善开宣肺气、利咽。四药合用,善清热泻火、解毒散结,兼透散表邪而助君药。凡此八药,共为臣药。
当归甘能补润,辛温行散,善补血活血;白芍甘补酸敛,苦微寒清泄,善养血敛阴,兼能散血;川芎辛香行散温通,能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炒白术甘补渗利,苦温而燥,善健脾燥湿利湿。四药相合,既养血活血、健脾和中,又祛风除湿。与君臣药同用,则发汗而不伤正,清下而不伤里,从而达到疏风解表、泻热通便之效,故为佐药。
甘草甘补和缓,平而偏凉,伍桔梗能清热解毒利咽,并调和诸药,故为使药。全方配伍,汗下与清利共施,共奏解表通
17味药联用,将邪热从表里、气血、营卫等多方面排出体外,辅以补益药物,祛邪的同时兼顾扶正。
参考文献
[1]程治玮,张林.防风通圣散防治肥胖症的研究述评[J].中医药导报,2016,2(22):92-94.
[2]贾佩琰.防风通圣丸治六种病[J].家庭中医药,2017(2):44-45.
[3]曾卫红,陈丽萍,陈华清.防风通圣颗粒外用治疗小儿皮疹性疾病的疗效观察[J].药品评价,2020,17(2):22-23.
[4]陆峰,夏敢绪,韦冬明.复方氟康唑制剂联合防风通圣颗粒外洗治疗婴幼儿皮肤念珠菌病的临床效果[J].中国医学创新,2019,16(32):142-145.
[5]杨菁菁,周曾同,周海文等.中药五白方漱口联合氟康唑治疗口腔念珠菌病临床观察[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5,49(7):53-55.
[6]刘玉良,张栋,叶小梦.防风通圣散加减治疗颜面部激素耐药型过敏性皮炎临床研究[J].中医学报,2016,31(10):1582-1585.
[7]董兴军.婴幼儿皮肤念珠菌病254例临床研究[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16,32(9):558-559.
[8]刘丽明,于波,张杰.慢性自发性荨麻疹自身免疫机制研究进展[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5,29(12):1154-1156.
[9]高萌,展照双.慢性荨麻疹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J].山东中医杂志,2018,37(2):174-177.
[10]张学军.皮肤性病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16.
[11]袁睿.慢性荨麻疹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32):40-41.
[12]候其刚.单独应用抗组胺药与联合应用抗组胺药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疗效比较[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7,19(7):74-76.
[13]蒋屏东,孙慧,郑渊等.地氯雷他定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J].贵州医药,2017,41(11):1178-1179.
[14]崔琳,崔洁,张华.盐酸左西替利嗪口服液联合防风通圣颗粒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疗效观察.中国社区医师,2017,33(28):92-935.
[15]陈琳,防风通圣颗粒联合复方甘草酸苷及左西替利嗪治疗慢性荨麻疹患者的疗效分析.医学理论与实践,2020,33(10):1637-1639.
[16]刘欢,李玉兰.防风通圣散治疗小儿慢性荨麻疹的疗效观察.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54):10624-10625.
[17]中屠瑾.单纯性肥胖症的血脂变化和中医分型[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1991,12(6):562—565.
[18]陈泽莉,冯祯根,徐玲娟,等.胃肠经穴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症40例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4,21(3):328-329.
[19]杨彩涓.防风通圣散结合二甲双胍片联用对腹型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疗效的影响.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20,7(67):158-160.
[20]宋绪民运脾化浊法治疗小儿单纯性肥胖症(脾胃湿热型)临床研究.长春中医药大学,2017.
[21]周芳.防风通圣散治疗肥胖儿童的疗效观察.浙江省诸暨市中医医院,2018,08(16).
[22]周芳,侯春光,徐芝芳,方瑜,何新霞,金珍珍.防风通圣散治疗肥胖儿童高胰岛素血症的临床研究.中国中医药科技,2016,23(4):388-390.
[23]刘梦琳,刘飞祥,樊根豪,张怀亮.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防风通圣散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多组分协同作用机制[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21,35(2):33-38.
[24]成颜琦,陈希,吴雨沁,孙鼎,喻晓,李少滨,邹璐,吴银根,方泓.基于分型数据挖掘的中医药防治非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组方用药规律探析[J].上海中医药杂志,2020,54(5):32-39.
[25]李帆,缑慧君,许雪峰.双波长HPLC法测定防风通圣丸中6种成分的含量[J].西北药学杂志,2019,34(01):43-46.
[27]姚冬梅,李淑兰.防风通圣散加减治疗颜面部激素耐药型过敏性皮炎的临床效果及对血清IgE水平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2017,24(17):36-38.
[28]林青,李以良,王梦雨.探讨防风通圣散对多囊卵巢综合征大鼠血清激素及卵巢组织学影响[J].环球中医药,2021,14(1):14-18.
作者简介:孙茜(1990—),女,讲师,研究方向为药剂。
基金项目:云南经济管理学院校级课题(项目编号:2021KY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