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新时代中国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舞蹈美育发展路径研究
摘要:本文以中国优秀传统“礼”文化与高校舞蹈美育融合的视角,分别从理论逻辑和实践路径两方面对高校舞蹈美育进行探索。
关键词:礼乐;中国传统文化;高校;舞蹈美育
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儒家文化始终处于主导地位,而在儒家思想文化中“礼”和“仁”是其最为突出。孔子是儒家学派地创始人,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人物。中国文化学的奠基人柳诒微先生认为:“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礼”
自古以来,“礼”在华夏文明都居于核心位置。从词源学来看,礼包括礼义和礼仪,一个于“内”一个于“外”。“内”——礼义是源于人们以理性的方式对欲望的适度节制。“外”——礼仪是源于人们交往中的语言,包括有声的语言和无声的肢体语言。“礼”以无形的方式平衡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的存在。
儒家哲学和美学的一个本质特点是以“礼乐”为核心追求审美悦乐的精神境界。[1]礼乐制度最早是周公制作并推行的,它以德性伦理为根本,并为儒家的礼乐人文思想奠定了基础。周公以“礼”来淡化祭祀性,通过原始习俗活动的加工改造使之有严格的制度规范,并结合“乐”教化民众,最终实现社会的和谐。“以德、礼为主的周公之道, 世代相传, 春秋末期遂有孔子以仁、礼为内容的儒家思想。”[2]孔子和儒家极力推崇周公,后代以周、孔并称都与此有关。可以说周公是“礼乐”的主要制定者,孔子是“礼乐”的坚决维护者。
二、高校舞蹈美育
“舞蹈艺术和舞蹈教育并非只是一种形体训练,它还主要的是一种心理训练、感觉训练、思维训练、想象训练和自我意象的训练。”[3]高校舞蹈美育是美育的一种独特而重要的形式,我国正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在高等教育中高校舞蹈美育是重要一环。舞蹈作品是由“人”来完成的,它是活生生人,有情感,有温度的艺术品。舞蹈不同于美术、音乐等艺术。美术家创作出的作品是死的,不论它怎么栩栩如生,也只是“物”而已。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它所呈现出来的是“声音”。作为舞蹈艺术品的“人”是有“感觉”的,这舞蹈艺术的灵魂。
三、礼文化“以美扬善、立德树人”的舞蹈美育思想理论
史书有记,宋陈旸《乐书》:“乐舞,德容也。”——乐舞是“德”的外在形象。[4]舞蹈自古以来就具有歌功颂德的功能,叫做“以舞象功德”。在《宋书·乐志》中记载:“德盛而化隆者,则乐舞是以象其形容。”凡仁德丰盛而教化昌隆的君王,他的美德就通过乐舞可感可视的形象进行表现。在《太清宫观紫极舞赋》中记载:“盛德之容,昭之于行缀;至和之节,奉之以周旋……天地泰,人神会;舞有容,歌无外。故曰:作乐以象德,有功而可大。”舞蹈可以使“德”外化,让人的眼睛看到“德”,学习“德”,传承“德”。
《礼记》云:“乐者,所以象德也”。乐舞这种艺术是人“德行”的表现,尤其在中国古代,君王的功德如何都可以从乐舞中体现出来。《礼记·乐记》中记载:“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德”是人性的开端,“乐”是“德”的果实。“仁礼”与“德”作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它们之间是相通的。在当前的高等教育之中,德育是重要的一项。自古以来,舞蹈与“仁礼”、“德”具有紧密的关系,舞蹈在高等教育的美育中占据重要一席。美育是道德教育的一种重要辅助手段,将“仁礼”、“德”融合到舞蹈美育中,正是德育与美育的有机结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一大宝库,将它继承、学习到当前的德育与美育中,是使命,是责任。尤其是高等教育中的美育,它主要是艺术教育与其他教育形式的融合,是一种“润物细无声”式的教育。[5]
四、礼文化的实践探索
(一)、舞蹈美育课程
根据高校舞蹈课程现状来看,高校之中的舞蹈美育课程非常欠缺,要进行高校舞蹈美育首要条件就是要有舞蹈美育课程。以舞蹈美育的角度而论,不必要求学生像专家学者一样系统的学习舞蹈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学生通过必修或选修课程提升自己的发现美、认识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让自己成为博学多才、乐观自信、身心健康的人。舞蹈美育课程是进行舞蹈美育的首要阵地,没有舞蹈课程的舞蹈美育就是零。仅靠学生社团、校园文化生活等方式进行舞蹈美育是远远达不到舞蹈美育的大众教育,只有建立公共的舞蹈课程才能实现高校舞蹈美育零的突破。课程是教学的主要途径,将中国传统文化“礼”融入舞蹈课堂之中,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格特点、发展目标等对课堂教学方案、教学计划、教学活动以及教学方法予以创新,将“礼乐”文化与舞蹈美育的互相融合渗透,切实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课堂教学中的美育价值。
(二)、校园文化
在大学课外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如舞蹈社团活动、舞蹈晚会、舞蹈比赛等。通过举办舞蹈活动,以舞蹈方式进行教育与传承,可以让学生在无形之中受到教育的目的,更容易让学生接受。例如成人教育,就可以通过舞蹈文化活动进行。在人类生长的过程中,不少民族都要为即将跨入成年门槛的青少年举行“成人礼”。在民族的风俗中,成年与未成年有严格的区别,这种区别有生理方面的,亦有社会权利与义务方面的。成人礼是一个重要的标志,中国古代汉族“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许嫁、笄而字”。通过改变服饰和发饰标志成年,这样的礼仪形式具有高级的教育意义。成人仪式关注的仍然是生命问题,由于成人意味着性的成熟,意味着将具有创造生命的能力。以舞蹈形式与成人仪式相结合,在舞蹈晚会中对民族的、传统的仪式进行传承,是对非物质文化的一种保护,也是新时代对于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种新方式。
五、总结
“透其形,赏其德”,舞蹈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它是“善”的心灵教育,是美的身体教育。礼文化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它与舞蹈美育相结合具有“美善兼修”的特点。礼文化是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礼乐思想对当代的高校舞蹈美育发展是具有重要意义,希望文本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和美育教育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张蔚.素质 美育 舞蹈教育[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1999(04):
116-118.
[2]牟钟鉴、张践.中国宗教通史上册[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85.
[3]王国宾,平心 ,矫立森.关于舞蹈美育与素质教育的研究——兼谈舞蹈在美育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2(02):1-12.
[4]袁禾. 舞蹈与传统文化[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31.
[5]贺迎春.新时期大学生美育的培养与塑造[J].才智,2016(10):108.
基金项目:
陕西师范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时代中国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舞蹈美育发展路径研究”(编号:21GGYS-JG02)
作者简介:
李宣霖(1992.9—),男,汉族,河北三河人,助教,硕士研究生,陕西师范大学,中国舞蹈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