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关于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心理干预路径探索

医学概论
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四川成都 610000

摘要:当前,新冠肺炎随着病毒的致病率和毒力的减弱,疫情防控进入转折时期,防控措施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人们的心理健康。公众会出现紧张、焦虑以及过激行为。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心理干预作为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重要手段,在疫情防控中是不可或缺的。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突发卫生事件;心理干预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进入转折时期,改变对于公众的心理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心理干预作为应对突发卫生事件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将积极心理学应用于卫生事件的干预中,能够有效增加正性情绪,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在提醒人们关注积极事件,使用积极力量面对疫情防控,能够体现更高的价值。

一、积极心理学的概念与特征

积极心理学作为促进社会、个人发展的科学,在培养个体积极发展的同时,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在致力于人的全面发展时,以心理干预作为最终目标,以坚强乐观的人格成为价值充分发展的优秀个体。心理干预作为应对重大卫生事件的主要手段,通过将心理干预纳入疫情防控,能够有效减轻由于疫情带来的伤害。

传统心理学在面对心理问题时是以消极心理学来解决问题,而积极心理学认为问题本身虽不能为人增添积极力量及优秀品质,但是可以为人们发掘自身潜在能力和积极力量提供机会。积极心理学的主要特征是:第一,取向的积极性。通过采用积极、乐观以及向上的心态解读人的心理现象,在激发出个体优秀面的同时,充分挖掘自己的潜力从而使人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第二,价值的回归性。通过关注人的价值和发展,在体现心理学的人文关怀中,实现了心理学的回归。第三,方法的科学性。积极心理学通过利用“心理学”,研究人类力量和美德,逐渐使其走向科学化。

二、积极心理学运用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心理干预的指导思想

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心理干预中应用积极心理学,可从以下思路着手:首先,要遵循预防为主,治理为辅的原则。积极心理学本身就是旨在预防人们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也就是说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之前,就应当重视对人们良好心理状态的培育,需帮助人们缓解压力,疏导心理问题,使之保持积极乐观的状态。挖掘人们的正面力量,以预防心理疾病的产生。在平时的时候,便应当注重灾难教育,加强人格培养,这有利于提高大众的心理承受能力,防止其因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而出现较大的心理变化。积极心理学的预防工作需要日常教化支持,要做好心理培训工作,重视心理预防,有利于不断地完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建立健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心理干预制度。

其次,积极心理学不仅要消除人们的心理疾病,还应当引导人们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使之具备较好的道德素质。基于此,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心理干预中,应用积极心理学,既要解决人们当下的心理问题,更要加强对公众心理健康的培育,以改善人们的认知模式,强化人们的抗压能力,使之能够用积极的态度去面对问题,作出良好的心理调适,这可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心理干预奠定扎实基础。

三、积极心理学心理干预的具体举措

第一,完善制度。合理、规范的规章制度能够保证分级心理干预的进行,相关部门应出台详细的规章制度,在寻求相关部门建立相关制度和规定的同时,确保心理干预效果。

第二,确定组织体系。设立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心理干预的领导小组,并建立组织机构与职责,由在负责突发性公共事件后,协调各个地区的心理干预,使工作人员有条不紊的开展管理工作,树立起工作责任心,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着力完善心理工作人员的待遇,加强心理干预方面的培养,并提供完备的人才配置。

第三,制定干预方案。明确工作内容、确定目标人群和数量,将目标人群分为普通人群和重点人群,做好心理健康状况评估,根据目标人群范围、数量以及心理干预人数,有针对性的制定时间表,开展积极心理学心理干预行动。

第四,实施一体化管理。在政府和卫生部门的统一领导下,应形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心理干预专家组、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专家组、健康教育专家组及相关部门联动,全社会参与的方式。

第五,预防为主、治理为辅。使用评估工具,对目标人群分类治疗。针对心理问题,注重个人心理的培养,注重完整人格的实现。通过各种宣教,形成积极的认知模式以及积极的应对策略,给予坚实的心理品质和人格支撑。贯彻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理念。

四、总结

面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积极心理学干预得到了推广和普及,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为最大限度的预防和减少心理危机发生,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公众心理健康,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杨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公众心理创伤管理研究进展[J].心理月刊,2022,17(14):231-233.DOI:10.19738/j.cnki.psy.2022.14. 071.

[2]席居哲,王云汐,鞠康.积极心理学视角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心理干预[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01):181 -187.

[3]刘畅.心理学视角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舆情引导研究[J].黑龙江档案,2021(01):197-199.

[4]刘婷婷,刘美玲,孙萍,孙思敏,张建华,秦浩.积极心理学视角下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卫生统计,2018,35(04): 566-568.

[5]刘美玲,刘婷婷,孙萍,孙思敏,张建华,秦浩.积极心理学视角下中学生心理健康评估量表评价[J].中国卫生统计,2018,35(01):61-63.

[6]全立明,朱陶.公共卫生专业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浅析[J].川北医学院学报,2011,26(02):200-202.

[7]刘霞,崔红霞,张新,袁浩,刘立.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档案资源收集整理工作若干问题的思考[J].档案天地,2022(07):53-56.

[8]Amberson T , Graves J M , Sears J M . IMPLEMENTING THE TOTAL WORKER HEALTH PROGRAM IN A SHARED GOVERNANCE CONTEXT[J]. Journal of emergency nursing: JEN : official publication of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 Nurses Association, 2022(4):48.

[9]唐洪钦,徐纪玲.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护士岗位胜任力培养核心指标体系构建[J].海军医学杂志,2022,43(05):494-498.

[10]周伟.引导与管控:政府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的双重策略[J].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22,36(02):5-9.DOI:10.13411 /j.cnki.sxsx.2022.02.001.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