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新职业教育法背景下中职院校专业课程考核与评价体系构建的探索

医学概论
山东省临沂卫生学校 山东临沂 276000

摘要:课程考核与评价是检验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也是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有效手段,因此,课程考核与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新职业教育法为职业教育的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在新职业教育法背景下,职业院校课程如何进行考核与评价是职业教育讨论的热点话题。本文分析了课程考核与评价的现状,阐述了在新职业教育法背景下中职院校专业课程考核与评价体系构建的实践和探索。

关键词:新职业教育法  课程考核与评价  改革

一、传统的课程考核与评价情况分析

中职院校传统课程考核与评价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课程考核与评价方式单一。中职院校目前的课程设置从考试性质上分为考试课和考查课两大类,考核模式主要以检测学生书面考试为主,考试形式大多采取笔试,不注重或较少采用技能操作考试,导致结果性评价不全面。对于康复技术专业这种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这种评价方式不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岗位所需的技能,也不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缺少过程性评价,即课前、课中、课后的全过程评价。大部分课程过分依赖期末考试的结果,评价结果的偶然性很大,评价具有片面性。

3.缺少增值性评价,大多数情况下只注重静态考核,容易忽视学生的起点和成长过程以及动态发展。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具有较大的个体差异性,现阶段掌握的知识也各有不同,如果采取“一刀切”式的静态考核评价方法,则容易忽视学习起点相对较低的学生的进步,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自信心。

4.评价主体和评价标准单一,缺少综合性评价。中职院校目前采取的考核和评价方式,不论是理论知识还是实践技能的考核,都由任课老师进行考核,考核标准大多数由任课老师制定,考核结果的科学性、全面性有待提高。

二、新职业教育法背景下中职院校专业课程考核与评价体系构建的探索

1.新职业教育法背景下中职院校专业课程考核与评价体系构建的组成和框架

需要从构建多元的专业考核与评价体系入手,对知识、能力、素质三个维度的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尝试进行四个方面的评价,即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形成将三维能力、四个方面综合构建的考核与评价的体系。

2.新职业教育法背景下中职院校专业课程考核与评价体系构建的具体实践方法

(1)突出过程性评价。将评价贯穿整个教育教学的过程,即课前导学评价、课中探学评价、课后拓学评价,使学生在学习的任何阶段都有被评价、被肯定的机会。关注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和进步幅度,打破了以最终期末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唯一标准的应试观念。评价是为了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改良学习策略,提高学习积极性和效果,这一评价方法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正能量。在学习各环节中教师和同学对学习主体的各个方面比如认知策略、学习态度与积极性、课堂表现、课后作业与回答问题等情况做出科学、全面、及时的评价,是学生改良学习方法和取得进步的重要依据。学生的学习心智、学习策略和各项学习技能的形成和开展必然是漫长的过程,可以说贯穿于学习的始终,伴随着学习的方方面面,老师的时时跟踪、评价和点拨一定是学生进步的助推器。过程性评价可以让学生看到知识和技能的进步,不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逐步进步、发展。

(2)改进结果性评价。改变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考核模式,强化实践技能考核。要从思想上认识到实践技能考核的重要性,平时的教学中要强化实践教学,做到“教学做”合一。同时加强对实践教学的管理,一要加大实践技能考核在课程考核中所占的比重;二要改变传统的以理论考核为主的方式,采取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的办法,对于康复技术专业这种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有些课程可以采取以实践操作为主的考核方式。

(3)探索增值性评价。要转变教育观念,新课程标准指出,应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增值性评价关注学生的起点,重视学生成长的过程,注重其每点进步和每个“闪光点”,促使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时刻秉持着以人为本的观念,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名学生,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因材施教,有教无类。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和教师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改进,而且有利于学校逐步走向内涵式发展和教育系统教育评价的改革,不断促进教育的优质、公平发展[2]。中职学校课程的学习目标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依据学习目标,增值性评价可由成绩增值、任务增值、素养增值组成,以此对应知识、能力、素质三维学习目标,更加科学得评价学生在不同的学习目标上取得的进步。

(4)健全综合性评价。根据中职院校学生发展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以及从事职业活动所必需的职业能力的要求,采取学生自评、组内评价、教师评价、社会反馈有机结合的综合性评价。学生自评是学生根据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明确自己的变化和进步,如实填写自评单或书写自评总结,提醒自己更好地掌握知识,发展学生的个性才能,做到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组内评价是指分组学习的项目由小组成员互相评价,小组成员之间对彼此的学习过程比较了解,做出的评价较合理,同时,通过组内评价,促进学生之间真诚沟通,增进友谊,也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和别人的长处,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教师评价时不能只关注结果,更要注重学生的成长过程,要注重过程性评价、增值性评价,重视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和改善,根据职业能力要求,培养学生基本职业素养,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基础;社会反馈的形式有:学生见习和实习时,学校教师要与见习实习的单位进行深入交流,听取对于学生表现的反馈,并将单位评价作为对学生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通过调研和召开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等形式,听取用人单位和社会对毕业学生的工作表现的评价,从而了解学生从学校学习到踏入工作岗位的变化,也为我们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课程考核与评价体系提供建议。综合评价可以实现较为客观、公正的评价效果,符合以职业能力为核心课程建设的要求。

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考核与评价体系,对促进中职院校学生全面发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要以新职业教育法为指导,结合自身实际,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逐步建立融合三维能力、四个方面的考核与评价体系,更加科学地评价学生,促进中职院校学生更好适应职业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华彬.高职院校工学结合课程考核与评价改革的探索.企业导报.2015

[2]王晓颖.新课标下增值性评价的三个“着力点”.山东教育报.2022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