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核心素养视域下二十四节气与初中教学实践融合研究
摘要:人文底蕴是核心素养之一。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国劳动人民经验的积累、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为弘扬传统文化,拓宽学生视野,汲取节气文化精髓,我们有必要在初中教学实践中融入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通过多学科融合形式的实践活动,编制校本教材和开发校本课程、节气融入学科教学、布置特色作业、开展主题校园文化活动、依托劳动基地和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从多个学科、多个角度、多个侧面认识二十四节气。为了将二十四节气与教学实践相融合,学校还必须提供制度、管理、人员等方面的保障,让核心素养教育落在实处。
关键词:核心素养 二十四节气 教学实践 学科融合
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底蕴深厚的中华民族文化,二十四节气是劳动人民经验的积累、智慧的结晶。二十四节气,内容丰富,体系庞大,结构严谨,是中华民族历经千百年的实践创造岀来的宝贵文化遗产,是世界气象界的“中国第五大发明”。由于二十四节气蕴含了中国劳动人民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和家国情怀,我们有义务将它传承和发扬下去。为拓宽学生视野,汲取节气文化精髓,弘扬传统文化,培育核心素养,我们有必要在初中教学中开展以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多学科融合形式的教学实践活动。
一、核心素养与初中生教育
初中生阶段是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是个体心智成长日渐成型的时期。在这个阶段,加强初中生的核心素养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任务。所谓核心素养就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诸多品格和能力中最基础、最根本、最核心的部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它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需求的综合体,关注学生在培养过程中的体悟,强调学习过程而非结果导向。同时,核心素养兼备稳定性与开放性、发展性,是一个伴随终身可持续发展、与时俱进、动态化过程,使个体适应能力、未来社会促进终身学习、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保证。核心素养不仅能够促进个体发展,同时也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
根据《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核心素养包括六个方面,即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其中,人文底蕴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要求中小学开展节日纪念日活动。利用传统节日和二十四节气,开展介绍节日历史渊源、精神内涵、文化习俗等校园文化活动,增强传统节日的体验感和文化感。《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基于核心素养发展要求,遴选主题内容,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推动育人方式变革,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学习和发展需求。新课标在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上,强调各学科都注重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努力面向生活实际并服务于生活实际,从而使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实践形成互动的关系;各学科都力求与相关学科相互融合,使课程内容跨越学科之间的鸿沟,最大限度地体现知识的“整体”面貌。二十四节气与初中教学实践融合研究顺应新课标要求,强调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性,强调不同学科的相互整合,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文化底蕴,更能够通过多学科教育活动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充分体验各节气之间的气候特点、物候特征,感受节气的人文之美;在探究过程中,让学生发挥个人专长,培养团结协作精神;在分享展示中,让学生增长见识,激发开拓创新精神;在与社会接轨、与自然融合中,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
二、二十四节气与初中多学科教学融合的路径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主阵地,节气中饱含的文化知识和文化韵味体现了中华民族身上流淌的文化基因。为了让学生体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孩子们的民族自豪感,通过将“二十四节气”融入教学实践及校园文化中,丰富教育内涵、创新教育形式,探索出一条特色发展之路。
(一)编制校本教材,开发校本课程
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成立由校长任组长,教学校长任副组长,教务主任、科研主任组成的二十四节气校本教材编制和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组建以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学科中心组成员、名师工作室成员、学生代表为主要成员的二十四节气校本教材编制和校本课程开发教研团队;聘请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专家和教育专家对校本教材和校本课程进行可行性论证。在开发过程中,教研团队成员在学生核心素养的视角下查阅大量资料,利用网络等各种资源搜集到全部节气的气候特征、民风民俗、养生要诀、相关名篇等内容。将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与学科教学相融合,结合校情、生情,编写校本教材。校本教材以春、夏、秋、冬四季为时间轴,设计包括二十四节气概述、二十四节气谚语、二十四节气民俗、节气与传统节日、节气与农业、节气与文学、节气与健康、节气与艺术、节气与日常生活等九个章节。
齐齐哈尔市第二十九中学尝试编著《走进二十四节气》校本教材,开发《走进二十四节气》校本课程。校本课程主要在初一年级开设,每两周一课时,精选优秀教师进行授课。具体安排如下:
序号 授课内容 授课地点
1 二十四节气概述 多功能教室
2 二十四节气谚语 多功能教室
3 二十四节气民俗 多功能教室
4 节气与传统节日 多功能教室
5 节气与农业 多功能教室
6 节气与文学 多功能教室
7 节气与健康 多功能教室
8 节气与艺术 多功能教室
9 节气与日常生活 多功能教室
(二)节气融入学科教学
学校在进行二十四节气主题学习的过程中,注重二十四节气与语文、数学、英语、生物、地理、历史、道德与法治、体育、美术等各学科的融合。以二十四节气为切入点挖掘本学科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知识引入课堂,各有侧重,又互相交融,紧密相关,形成一个具有开放性的课程结构。在常规授课中渗透二十四节气相关内容。开学初学校组织教师进行跨学科集体大备课,二十四节气主题学习也是集体备课内容之一,教师在教学中会结合本学科课程标准进行与二十四节气的知识融合。以语文、数学、地理、体育学科为例:语文学科,课前三分钟演讲设置了二十四节气板块,学生搜集节气相关知识作为演讲素材;古诗词积累也会有意识地分节气进行,如描写“立春”的古诗词有张九龄的《立春日晨起对积雪》、陆游的《立春日》、杜甫的《立春》等。描写“惊蛰”的古诗词有陆游的《春晴泛舟》、白居易的《闻雷》、苏澈的《游景仁东园》等;每逢节气节点教师会布置主题作文,如夏至到来,语文教师会在作文课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来到操场。学生们坐在操场的草地上,在温暖的阳光下书写浪漫的夏日。数学学科,以二十四节气为情境设计习题研究概率问题、统计问题;根据公式计算某一年的二十四节气日是具体哪一天;等分圆周,画二十四节气图;与圆知识相结合,求圆心角、圆周角的度数等。地理学科,在讲解地球公转、经纬度、四季划分、气候、降水特征等知识时都融入了二十四节气内容。体育学科,将传统节气与运动养生相结合,在课堂上讲授节气与养生的知识,组织学生开展与节气对应的体育运动。如“雨水”组织学生练习健身球、“春分”组织学生在操场放风筝、“立夏”练习头颈操来缓解疲劳、“小满”教授八段锦、“立冬”进行长跑、“小雪”开展室外滑冰运动等。
(三)布置特色作业
“教者若有心,学者必得益”。布置作业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创新,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双减”政策,教师优化作业设计,布置的作业要体现分层性、探究性、趣味性、综合性,科学设计探究性作业和实践性作业,探索跨学科综合性作业。教师将二十四节气结合各门学科内容,合理布置各门学科特色作业。如语文学科二十四节气诗配画、二十四节气手绘图鉴、二十四节气配音;英语学科英文版二十四节气介绍;生物学科搜集不同节气的代表花卉,制作《二十四节气花卉集》;地理学科绘制节气与经纬度联系的手抄报;体育学科学生在不同节气进行不同的体育锻炼;历史学科搜集与节气对应的民俗故事;道德与法治学科制作二十四节气申遗之旅手抄报等。
(四)开展主题校园文化活动
为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为学生搭建展示交流的平台,学校开展了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的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1.彩绘窨井盖。艺术社团的学生在美术老师的带领下对学校的窨井盖进行美化。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之前锈迹斑斑的井盖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的一幅幅精美的彩绘图。色彩斑斓的“井”上添花作品,不仅美化了校园环境,而且传播了传统文化。到学校参观、检查的各级领导和家长朋友们都对师生的这一创意赞不绝口。
2.节气配音秀。初一语文教师率先在所教班级开展了二十四节气配音活动。班级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在老师的指导下查找素材、下载软件,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配音练习。其中,优秀学生配音作品由教务处制作成视频集,在教学楼一楼大屏幕滚动播放。下课时同学们围在屏幕前驻足观看,很多同学跃跃欲试,也想参与到活动中来。初二英语组的老师以此为契机组织学生进行了英文版的二十四节气配音,既加深了学生对节气知识的理解,又锻炼了英语口语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3.节气故事会。《惊蛰吃梨》《周公测冬至》……,我国从春秋时代开始就流传下来许多节气故事,这些故事是传统文化的积淀,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学生们对这些故事非常感兴趣。初一年级教务处协同语文组教师及二十四节气校本课程教师组织了“二十四节气故事会”活动。首先班级内部进行初选,之后每班优选一名学生在明德楼三楼书吧的环形舞台进行全校展示。同学们发挥创造性思维,声情并茂的表达了民间故事中劳动人民对大自然的崇敬和对幸福生活的期盼与追求。
4.特色作业展。各年级定期举行作业展,学生完成的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的优秀特色作业也分学科在教学楼大厅及操场进行展示。如语文学科的诗配画、二十四节气图鉴、以节气为主题的优秀作文;英语、语文学生的节气配音作品;地理、历史、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手抄报;我校版画社团与哈师大“水印版画工作室”结对子,致力于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美术教师董颖、张晓东老师的带领下版画社团学生创作了二十四节气版画作品,一经展出吸引了众多师生驻足欣赏。
5.校园云宣传。学生在校期间如遇节气节点,学生播报员会在校园广播站进行节气知识介绍,全校班级利用校园网同步收听收看。民以食为天,每个节气饮食各有讲究。“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立春吃春饼”、“立冬包饺子”,相应节气到来,班主任会把节气知识和民俗文化以链接的形式发到家长群,家校共育,号召家长与学校一起助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6.互联网+丰富多彩的创新活动。设计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的平面广告、主题海报,用于学校生活的新媒体传播。即可以是单幅平面广告或海报,也可以是系列互动的平面作品;通过动漫的形式讲述关于“二十四节气”的故事;拍摄符合电视媒体播出的短视频,在社交内容平台进行传播。视频内容包括二十四节气的趣味科普、生活记录、习俗分享、以二十四节气为素材进行改编的舞蹈、音乐作品等。结合当下热点,将校园生活有机融入,打造具有传统特点的校园特色。IP设计:以“二十四节气”为原型打造出独特的IP形象,创作“二十四节气”的系列作品。在符合大众审美的同时,突出不同节气的鲜活个性,兼具整体化及识别度。文创产品设计:以“二十四节气”为原型学生手工制作文创产品。
(五)依托劳动基地,开展实践活动
二十四节气蕴藏着中华民族的时间密码和智慧源泉,既是人类的瑰宝,又是大自然的语言。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触摸自然、感悟自然,树立良好的自然观,学校依托校内、校外劳动实践基地,走协同育人之路。在校内足球场与篮球场之间设计了丁香墙,开展了学生认养丁香树活动。学生亲自种植丁香树,并自己动手设计名牌,挂在认养的丁香树上。学生们一有时间就会到自己认养的丁香树旁看一看,小小丁香树是学生们的牵挂,陪伴着学生们成长。在校园围栏处开辟了一块空地,作为劳动种植园。学生们亲身体验耕地、选种、播种、施肥、除草、浇灌……在学生们的精心培育下,茄子、辣椒、西红柿、黄瓜布满种植园,蔬菜获得了大丰收。学校组织学生进行了采摘活动,看着手中的新鲜蔬菜,学生们别提多高兴了。学校充分挖掘教育资源,积极与全国生态村查罕诺村联系,把查罕诺村作为校外实践基地。充分利用二十四节气时间节点,组织学生深入查罕诺村田间地头、粮食加工厂进行实地观察,让学生们在亲身体验中感悟节气对农耕的作用,在自然环境中尊重生命、热爱生活。同时,学生们通过实践活动感受到了美丽家乡的发展变化,增长了见识,收获了友谊,更加坚定了努力学习来报效祖国的绝心。
三、二十四节气融入初中教学实践的条件保障
二十四节气融入教学实践除了需要教师的教学引导和学生的积极学习之外,还需要学校层面的各方面的支持与保障。在制度保障方面,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制定完善《二十九中学教学管理制度》《二十九中学校本教材审核管理制度》《二十九中学校本课程管理制度》等各项制度,为二十四节气学科融合主题学习实践提供完善的制度保障。在管理保障方面,学校管理采取矩阵式组织结构,有利于加强专业研究、指导和交流,为二十四节气学科融合主题学习实践提供管理保障。在人员保障方面,二十四节气学科融合主题学习实践由校长亲自负责,教学校长具体组织实施,教务主任、科研主任、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学科中心组成员、名师工作室成员、学生代表参与,保证了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
在上述制度、管理、人员等方面的保障下,学校在二十四节气融入学科教学实践过程取得了一定成效。在学校层面,学校编制开发校本课程,布置特色作业。承办了与特色作业设计有关的区级现场会1次,市级现场会1次,并全程进行直播,线上累计观看人数4万余人;学校校长、任课教师进行市区级作业设计经验交流汇报4次;与广州秀全外国语学校进行线上跨省教研,反响热烈。在教学层面,教师积极开展研究工作,组织编制校本教材,多篇论文公开发表;教师撰写的传统文化进课堂《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3+N”三元立体“云”实践策略研究》获2022年省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在校园建设上,美化校园环境,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以促进学生素养发展。在协同育人上,整合校内外实践资源,把各科教材中活动设计和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挖掘社会实践资源中的传统节日文化教育内涵,开展类型丰富、形式多样的传统节日实践活动,让青少年在亲身参与、体验内化的过程中感受节气文化的魅力,逐步深化育人效果。让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培养家国情怀。
学校是育人的主阵地,学校在开展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时要尊重学生的学习与发展规律,以核心素养引领学生学习的发展方向,指导教育教学工作。要充分挖掘传统文化教育资源,让学生受到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承担起文化传承的重任。
参考文献:
[1]井祥贵.民族文化进校园的若干问题论略[J].民族教育研究,2012.10.16
[2]张剑,刘至民.二十四节气主题式跨学科融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1.9.15
[3]杨曼.二十四节气教案编写与教材设计[D].曲阜师范大学,2018.3.25
[4]张鹏举.传统文化进校园的三个现实问题[J].教书育人,20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