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探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摘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工作中的重点,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形式,可以让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培养大学生的家国情怀。但是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开展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造成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价值“大打折扣”,所以要妥善处理该方面问题,明确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让“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成为助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一个重要实践锻炼平台。
关键词: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1引言
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一直受到国内诸多高校的重视,每年暑假期间,均会有一大批大学生前往基层一线开展形式多样化的“下乡活动”,受到了当地老百姓以及中小学生的欢迎。虽然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时间非常短,但是如同一股清新的空气,为广大村民吹开了一扇可以眺望远方、展望未来的窗户,丰富化的文体活动、多样化的科普活动不但改善了农民的文化生活,同时还切实提升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素质。同时,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也为广大大学生提供了一个锻炼自我、展现自我、奉献自我的良好平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
2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2.1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与形式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育人体系的一个重要模块,传统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均局限于课堂课本讲授,还有个别高校会建设一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尽管一些教师也会在思政教育过程中融入一些影音材料,但是从宏观维度上来讲,与其它专业课程相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形式单一、学生不感兴趣、内容匮乏的问题。同时,当处于不同时期时,思想政治内涵也存在较大差异,大学生无法及时参与与之相关的实践活动,那么也不能及时了解国家政策,久而久之,大学生内心将形成思政无用论的认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会因此而陷入瓶颈。而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主题将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变化,为大学生了解社会、开阔眼界提供了重要平台,利用亲身体验农村生活、与广大农民群众沟通交流、前往田间劳作等多种形式,可以让大学生扭转自身懒散的心态,激发学生的积极性[2]。
若想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要具备形式多样化、内容丰富化的特征。参与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生均会在实践地开展一些艺术创作、文化普及活动等,并且还会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编排一些小品、歌舞、相声等,以此歌颂脱贫攻坚所获得的巨大成果,丰富人民群众的乡村生活。大学生在农村地区开展这些文艺活动的过程中,一方面能够极大地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使民众切身感受到国家的惠民政策,另外一个方面,还可以强化大学生的艺术才能,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使大学生感受到乡村“魅力”,培养大学生热爱乡村、奉献乡村的情感[3]。
2.2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化发展,充分发挥共青团的导向性作用
第一,强化大学生社会活动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在参与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大学生需要开展卫生知识宣传、医疗服务、社会调研等多样化的活动,而这些活动均需要其独立完成、协调,在此过程中可以帮助大学生积累社会经验,掌握待人接物的基本准则,学会处理各方面矛盾问题,以此促进大学生实现全面化发展[4]。
第二,提升个人专业素质,为学生提供动力。当开展卫生专业知识、政策方针宣传工作的过程中,可以极大地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使其更好地掌握课本知识,深化关于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当为农民宣传医疗知识的过程中,还可以使大学生深刻、全面地认识到“新农合”的内容以及价值,以更为独特的视角看清农村现状,进一步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以便后期更好地学习。
第三,强化大学生的创造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在开展大学生素质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创造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重点所在,而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则是帮助大学生树立创造精神、提高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载体,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大学生利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在头脑中独立的创造新形象,并提出独特的见解,进而了解农民需求、解决农民的实际问题,如此一来,将可以强化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以便为后期走向工作岗位奠定优良基础[5]。
第四,“三下乡”活动高度注重“点、面结合”,其是一项具备较强实践性的社会活动,在活动参与主体方面具备较强的普遍性。共青团组织的导向性作用可以在活动过程中得到充分化展现,更好的培养学生骨干,并据此提高思政教育工作水平。
2.3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化发展,教育工作应当围绕四个方面开展,其一是学会求知、其二是学会做事、其三是学会共处、其四是学会做人,其中学会共处便是强化学生在参与各类活动过程中的合作精神,学会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利用集体的力量解决问题。而高等教育也开始注重大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但是在现实生活之中,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一些大学生存在纪律观念若、未认识到合作精神的重要性等问题,而这些问题均需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处理。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一般是以服务团队的形式完成某种既定任务,团队中的每一个成员均需要相互配合、紧密合作,由此才能顺利完成实践任务,而利用一段时间的合作、学习、工作之后,将可以帮助大学生形成优良的合作意识以及团队精神,进而实现相应的教育目标[6]。
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实质上是对大学生进行素质锻炼、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重要途径,大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不但需要与同学进行团结协作,同时还需要与指导老师、干部群众等多方进行沟通交流,这就要求大学生必须要克服害羞、胆怯等不良心理行为,以更加开放、豁达的心态与人进行沟通交流,以此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同时,大学生在农村地区开展各类形式的文体活动以及文艺汇演,还可以使其形成活泼、乐观的性格特点,这些均有助于大学生未来的成长发展。对于参与支教活动的大学生,当为留守儿童、贫困家庭子女进行辅导的过程中,还需要开展心理辅导,当与农村孤寡老人进行物资捐助以及帮扶的过程中,需要与之进行聊天、散心,而大学生在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均有助于其形成积极健康、阳光向上的心理。另外,大学生开展政策宣讲、社会调研等活动,可以切身感受到农村地区由原本的贫困渐渐迈向小康的巨大变化,可以帮助大学生在心中树立奋发图强、献身祖国,助力中国伟大复兴的自信心。
3结束语
总而言之,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新时代环境下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的一种重要途径,在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发挥大学生人才优势、促进乡村文明建设、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等方面均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新时代环境下,应当对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形式进行创新,丰富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提高活动的时效性以及吸引力,构建高效化、合理化的长效机制,进而促进“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朝着向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叶方兴.乡村振兴战略下高校“校企村三位一体”实践育人模式探索——以湖北科技职业学院区微里志愿服务队“三下乡”为例[J].湖北开放大学学报,2022,42(03):39-43.
[2]牛奎元.农村人才流失,大学生个人素质提升问题研究——基于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J].现代农业研究,2022,28(02):69-71.
[3]董天,李墨,李东静.大学生“三下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和模式研究——以唐山学院暑期“三下乡”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9,18(03):128-129.
[4]钱映璇.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与“三下乡”社会实践系统融合路径研究[J].改革与开放,2020(11):75-77+109.
[5]陈富贵,白炳贵.大学生“三下乡”参与乡村社会治理的实践探索——以温州理工学院为例[J].智慧农业导刊,2022,2(04):116-118.
[6]彭宏,罗佳.大学生“三下乡”思政功能优化策略[J].法制与社会,2020(13):194-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