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如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摘要:批判性思维是中学生必备的科学思维素养之一,质疑、反思和自觉运用批判性思维是批判性思维最显著的特点。本文通过科学史料、课外实践活动、社会议题等方式,以案例的形式探究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策略。
关键词:生物教学;批判性思维
生物是一门非常复杂和多样化的学科,它涉及到生命的本质、生态系统的运作以及人类健康等多个方面。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将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生物学知识,并能够更好地应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批判性思维是指一种有目的、系统地思考和评估信息的能力。这种能力可以帮助我们分辨事实和观点、识别逻辑错误和推理漏洞,并且能够让我们对不同的观点进行分析和比较。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需要掌握大量的生物学概念和理论,而批判性思维能力可以帮助他们更有效地理解这些概念和理论,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此外,批判性思维能力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生物学领域也在不断变化和发展。只有具备批判性思维能力的人才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中适应和发展。因此,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不仅是高中生物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的关键。
一、利用科学史来培养批判性思维
科学史是对科学现象、规律发现过程进行客观性的呈现。利用科学史教学过程中,往往引导学生梳理科学事实,启发学生对证据、推理、结论等产生质疑,从而提出问题,反思认识的缺陷。通过一系列的论证和分析,归纳总结出生物学规律。最后实现应用原理与规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如在《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中》一节的教学活动中,学生根据罗伯特森的实验现象,提出单位膜模型后,分析其特点,并结合已有生物学事实——变形虫的运动与摄食、白细胞吞噬病原体等提出质疑,引发认知冲突,从而尝试设计实验验证细胞膜具有流动性这一结构特点;最后为学生提供支架——荧光淬灭,引导学生尝试设计新的实验证明细胞膜的流动性。学生尝试对已有的科学知识进行质疑与反思,分析与论证,反思与创新,从而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在课外实践活动提升批判性思维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版)》强调学科素养的重要性,并指出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和安排要真正起到激发思维、培养能力的作用。课外实践活动是在生物学基础实验的基础上开展的一类探究活动。一般是基于某一现实问题,以兴趣小组的形式开展探究。其中包含了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获取信息进行分析与论证(或实验探究)、得出结论、总结反思等环节。以《人类遗传病》为例,学生课后提出问题,“有人说如果近视大于600度,就会遗传给后代,这是真的吗?”教师引导学生,可以尝试开展调查活动,解决这是谣言还是科学?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在校园中学生中开展调查活动,调查近视发病率、高度近视发病率、遗传性高度近视发病率、高度近视遗传方式等,最终得出结论,并对这一问题进行修正“由于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高度近视是可以遗传给后代的,但由于用眼不当而导致的高度近视是不会遗传给后代的”,通过多位同学家系图谱的分析,归纳总结遗传性高度近视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反思总结环节,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搜集信息,发现引发高度近视的基因不止一个,有些高度近视是由于单基因突变,有些是多基因突变,甚至还有极少的伴性遗传,从中对自己调查的结论进行修正与补充,对高度近视现象形成完整的认知。此案例中,学生进行调查方案的设计与制定中,不断进行评价与判断,最终做出判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同时,落实社会责任。
三、利用社会热点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
利用社会热点议题可以加深对科学、技术、社会相互关系的认识,将社会热点问题如转基因生物、基因诊断、基因身份证、试管婴儿、克隆技术等融入教学中,引导学生利用生物学知识客观评价,关注社会热点。如《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一节中,通过学生课前问卷调查民众对转基因食品的态度,发现仅有34%的人愿意购买转基因食物,而36%的人不愿购买,其余持观望态度。从而引发思考,学生根据已有知识理性思考,分析民众存在顾虑的原因,通过搜集整合资料,以辩论的形式在课堂上展开讨论,最终达成理性看待转基因生物的观念。通过引导学生用生物学知识解释社会现象的同时,用理性思维去辨析,用责任去担当,学生在争议、质疑、反思与修正中螺旋式发展,从而向学生传递基于证据的质疑与反思精神,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总之,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批判思维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通过采用有效的策略,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生物知识,提高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策略包括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讨论等等。通过这些策略的实施,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知识,同时也可以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