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1+X证书制度的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教育周报·教育论坛
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大学 402760

基金项目:重庆市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职业本科背景下1+X证书制度试点改革”(项目编号:Z213003)成果。

摘要:在我国传统制造产业结构、技术不断优化升级的时代背景下,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出现脱节、滞后现象,不仅影响专业人才未来发展,还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制造产业领域的发展升级。在1+X证书制度不断普及前提下,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被不断完善,借助完善证书学分制度、构建校企双主体模式等手段,构建起高水准的“产教学”一体化平台,不仅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还有效加强教育领域人才输出效果。

关键词:1+X证书制度;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创新策略

前言:现阶段,世界各国逐渐将发展制造业视为抢占经济制高点的重要发展战略,将人才培养视为支撑战略的重要助力。然而,通过对我国实际情况的了解,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策略与社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有所差异,制约专业人才自身的发展,不利于企业对高质量人才的吸收。随着2019年“1+X证书制度”的提出,国内诸多院校与企业进行深入合作,并成立相应专业的“1+X证书制度”教育试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有效提升专业人才的培养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社会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一、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我国早在2016年就提出过制造产业人才结构不完善等问题,明确传统产业人才急需提高综合素养以及转岗转业任务现状的不足之处,强调缺少制造业大国工匠、先进制造业人才紧缺等状况。为解决上述问题,切实推动我国制造产业发展,2019年“1+X证书制度”应运而生,要求各大院校应积极深化产教融合机制,加强企业与学校之间的合作关系,依据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鼓励在校学生考取相关专业学历证书的同时,应获取更多的技能等级证书,加强自身专业技能,提高综合能力,从而提升自身行业竞争力,进而缓解结构性产业人才矛盾。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作为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以往的人才培养模式难以与现阶段社会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相吻合,为保障新时代专业人才能够适应现代化、智能化的产业发展,满足企业对高素养复合型人才的要求,实施“1+X证书制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落实“1+X证书制度”是职业教育模式的一次创新,为职业教育发展和专业人才发展提供方向,鼓励学生在获取专业学历证书的同时,通过自主学习或其他学习渠道获取更多的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起到积极促进作用。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工作中,实施“1+X证书制度”,有助于加强学生实践能力、专业技能,提升其综合素养,从而完成培养新时代高能力、高素养人才的目标[1]。

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创新路径

(一)完善证书学分制度

证书学分制度的实施是加强教育质量的重要策略,也是推动“1+X证书制度”高效实行的基础,站在学生自身的角度上,让学生依据自身喜好和需求,获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有助于引导学生实现个性化发展。这些等级证书不仅是学生专业能力、技能的体现,也是学生对学习和未来发展的一种态度。对此,院校方面为提高学生获取职业证书的动力和积极性,可依据实际情况,制定并完善证书学分制度,让证书成为免修某门专业课程的凭证,让技能等级证书代表相应课程的学分。证书学分制度类似于银行的功能特征,从本质的角度上来说,学分制是对学生努力学习的一种认可。

在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工作中加入证书学分制度,完善课证互通机制,将学生获取的成就、荣誉证书、等级职业证书等化为学分,记录于学生的个人校园账号中,有利于提高学生主动参与日常学习和考取等级证书的积极性,为后续的课证融通等工作打下基础。

(二)构建校企双主体模式

“1+X证书制度”强调企业与学校的共同参与,在此过程中,企业不仅是教育模式的参与者,还是受益者。在“1+X证书制度”的理念下,校企双方合作建立企业与学校合作委员会制度,开展联合教学,完成学生教学到学生就业的衔接。由此可见,“1+X证书制度”有效加强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提高教育教学效果的同时,为学生就业率做出保障。想要高效落实“1+X证书制度”,需要校企双方共同肩负起相应的责任。

首先,学生考取职业等级证书的过程,应该有企业的参与,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就是将企业作为证书等级考试的测试点,不仅要为学生考试提供相应的设备、环境知识,还要依据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其次,学校可鼓励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与制造产业的领军企业或智能制造产业进行合作,借助校企优秀专业人才相互聘请等方式,实现教育资源、优势资源的共享,一同为学生和教师建立实训基地。教育模式可采用校企合作的“2+1模式”,即在校学习两年后,在企业实训一年,以此保障学生带着扎实的基础知识,进入企业岗位实训,从而获得更多岗位专业技能[2]。

(三)优化专业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等方面,因此,优化专业课程体系是推动复合型人才教育模式进程的重要着手点。在“1+X证书制度”下,学校需要重视课证融通问题,强化教学内容和专业课程结构,与企业紧密合作,共同制定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机制。学校方面在优化专业课程体系的过程中,应坚定职业教育服务理念,积极衔接新时代的制造产业链,强化专业课程体系,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与教学体系有机结合,以此巩固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的掌握。鼓励企业参与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核心课程明确、课程教学内容扩展等关节,有助于突破以往的教学模式,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促进“1+X证书制度”与学校教学体制的结合,进而实现课证融通。

(四)建设全方位合作育人

全方位合作育人主要是指政府部门、行政部门、社会企业与职业院校共同合作,一同构建高水准的生产性实训基地,从政策、教学、实训等方面促进学生实现全面的成长与发展,力求培养出能够适应社会行业发展、具备高能力、高水平、高素养的新时代技能型人才。结合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育人目标,深入探究智能制造产业链和现代化制造产业链,依据行业技术创新以及社会服务需求等方面,采用“政行企校”合作等方式,充分整合教学、生产、政策、科研等资源,构建起满足学生发展需求、企业用人需求的高端育人平台。成立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实训基地期间,不仅要保障“1+X证书制度”的规范化、合理化,还应关注到实训环境的创设,力求营造出真实的企业工厂生产环境,让学生在考取技能等级证书或是专业培训的过程中,可以切实感受到企业相应岗位的工作环境,以此加强学生对相关岗位、企业、行业等方面的了解,便于学生后续学习、成长、就业和发展[3]。

结语:综上所述,在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中融入“1+X证书制度”对人才发展、企业发展、行业进步等方面,起到积极促进作用。在各个领域的帮助下,建立全方位育人技能,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和素养的提升,提高专业人才与行业领域的适配度,有效解决制造业升级背景下专业人才短缺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周琦.“1+X”证书制度下“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课证融通改革研究[J].职业技术,2022,21(07):97-102.

[2] 陶晓庆.“1+X”证书制度背景下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J].科教导刊,2022(15):22-24.

[3] 唐立伟.1+X证书制度下智能制造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21(06):127-129.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