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浅析高中历史如何开展有效预习
备注:本文系永安市2021年度立项课题的研究成果。课题名称: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课前预习策略研究,课题批准号:YAKT2021101
摘要:课前预习尽管不是一种十分新颖的教学和学习方法,但是往往能够呈现出较为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但是就目前的高中历史教学实践情况来看,有很多学生并未养成一套科学的预习方法,也没有良好的预习习惯,这就导致在有限的课时里,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效果不能最大化的呈现出来。接下来,本文将从看图学史、提纲导读、思维导图三种方法分别展开论述,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有效的进行预习,从而不断改善和提高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前预习;教学策略
课前预习,是指学生在参与课堂之前自学教材内容,对教材中的内容产生初步了解,并带着相应的问题走进课堂。如果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没有预习,就不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也不利于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也不能有效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积极的思考,真正的参与到课堂当中。所以,笔者认为做好课前预习是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所在,是落实新课程改革工作的重要前提,也就是说,怎样有效带领学生进行预习,成为了现阶段教育工作者需要解决的一个实际问题。
一、看图学史,轻松预习
在指导学生进行高中历史课前预习时,教师应当指导学生充分利用统编历史教材中丰富的图像、图形、表格等内容,让枯燥的历史知识变得更加直观,更加系统,更加形象。基于高中历史学科知识密度大,内容繁琐的基本特点,再结合教师自身的教学经验,能够清楚的得知,学生在自主学习的时候还是有较大的难度。在新课程改革工作不断推进的背景下,现行高一历史统编教材按时序重新编排,所含内容较多,但相关知识点的阐述都较为简略,所以在课前预习时,教师可以按照这一特点,将知识结构图应用到预习过程中。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预习“唐朝三省六部制”的相关知识点时,就可以提供给学生这一部分知识点的结构图,让学生结合教材知识在图中分别标注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者之间的关系与不同之处,从而让这三者的职能、地位、与皇帝之间的关系得以一目了然,帮助学生在正式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就知道三者之间怎样互相牵制与监督,保证皇权至上。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通过阅读知识结构图的方式,而不是死记硬背的进行预习,有效的减轻了学生的学习压力,轻松快乐的预习历史知识。除此之外,还可以结合一些教材上相关的《大唐六典》书影、唐朝三省位置图的图片去丰富历史知识结构图,让学生更加有兴趣的参与到预习活动当中。
二、提纲导读,引领阅读
要提升学生的预习效果,教师还可以根据每一个单元以及每一课当中所表现出的不同特点进行提纲设计,指导并帮助学生进行更加高效的预习活动。在此期间,教师需要注意,要让提纲变得有针对性,并且能够对所有学生呈现出适应性的特点,促使学生能够明确的了解本课学习任务,在授课开始之前,将单元或课程提纲印刷出来,或者以电子图片的方式下发到学生的手中,要求学生独立阅读提纲,并结合提纲当中的内容去阅读课本,然后提出相关的问题,促使学生更加明确的了解自己将要学习哪些内容,让预习活动变得更加具有针对性。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预习“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这一单元的时候,就可以如此设计提纲:1.明朝是怎样建立的?又是怎样覆灭的?2.清朝建立初期,为什么会出现“康雍乾盛世”,在晚清时期,清政府的统治有面临了怎样的危机?为什么会面临危机?3.在明清时期,当时中国所取得的经济与文化成果分别有哪些?呈现出了怎样的特点?学生按照教师给出的提纲进行预习,通过阅读教材,给出了问题的答案,并形成了较为粗浅的印象。在正式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们明显表现的更加积极,并且能够调动起自己的预习经验,详略得当的进行学习,针对学习自己没有在预习中弄懂的部分,有效的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对预习提纲提出自己的见解,对于正确的,富有创造性的意见一律采纳,逐步完善今后的预习活动,也借此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参与预习的热情。
三、思维导图,多元思维
在我国,有诸多教育界的专家针对思维导图在各个科目当中的应用做了系统化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因此,在带领学生预习历史知识,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的借鉴这些研究成果,从而让思维导图真正发挥作用。思维导图是一种图文并重,借助颜色、图像、符号、关键词的元素组合而成的学习工具,能够聚合学习内容,并在此基础上促动学生产生发散性思维,是一种可视化的学习工具。结合历史课程的特点,教师在制作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完成预习活动的时候,需要采用以下做法。以“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一课为例,教师首先要将本课的预习主题,即课程题目以图片、文字等形式标注出来;然后,根据教材中的内容,将预习主体分为英国、美、法资产阶级革命;英、美、法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过程;资本主义制度的拓展三条二级分支;最后在二级分支之后分别列出一些关键词,如“《权利法案》”、“《独立宣言》”、“《人权宣言》”等。接下来,教师在思维导图中还可以以填空的形式呈现出一些关于基础知识的问题,让学生一边预习,一边完成问题。此举一方面是为了给学生形成一定的视觉提示;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形成一种较为简便的“任务驱动”,让学生有目的性的进行预习,从而提升预习的效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课前预习,学生不仅能够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适配历史学科的预习方法,更能够形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所以教师要充分重视课前预习,并将课前预习落实到实处。
参考文献:
[1]董慧敏.高中历史课前预习的几点做法[J].新课程·中学,2019(6):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