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航海类专业“本研一体化”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航海类专业作为专业特色鲜明的交通运输类专业,其本科、研究生培养均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当前,本研一体化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培养模式日益成熟,本文探索将本研一体化教育模式应用于航海类专业,并就该教育模式的构建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航海类专业 本研一体化 教育模式 探索与实践
1.实施背景
1.1 “本研一体化”是当前研究生培养的大势所趋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研究生和本科生的综合素养直接影响着国家未来建设的高度[1]。在当前的研究生教育管理中,本研一体化作为一种全新的培养模式,在很多高校得以实行,例如中国石油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2],本研一体化培养模式,即选定优秀学生、定制培养大纲、调整课程体系,打通本科、研究生各个培养阶段,有效衔接本科与研究生教育。因此,现阶段本研一体化作为贯通高等教育各阶段的有效方法,将是下一步研究生培养模式的重要拓展方向[3]。
1.2 航海类专业特色明显,迫切需要本研贯通培养
航海类专业通常包括航海技术、轮机工程和船舶电子电气工程等三个专业,属于交通运输类,专业特色鲜明,一般安排在提前批次录取[4]。航海类专业本科主要面向海上交通运输培养高素质航海人才,其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体系和特色,既要完成学位教育内容又要达到海事部门的发证标准要求,其对应的研究生教育也是基于航海特色的本科教育。因此,本研一体化的培养模式在航海类特色鲜明的本科-研究生教育体系中更具有实际需求。
1.3 满足航海类学生升学意愿和提高生源质量的客观需要
近年来,以大连海事大学航海技术专业为例,2018-2020届毕业生选择读研的比例分别为16.83%、20.09%、18.56%,考研比例一直维持在20%以上,体现出航海类专业学生读研意愿逐步提高。与此同时,航海类专业研究生面临较大的生源压力,以2018年研究生招生为例,共招收硕士研究生141人,其中本校航海技术专业毕业生只占18%左右,较高的考研比例和较低的本校本专业生源比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 “本研一体化”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1 建设本研一体化制度体系
航海类专业本研一体化教育培养模式的构建,需要全面的制度支持。全面梳理和制定学生选拔制度、导师配备制度、日常管理制度、考核奖惩制度、分流淘汰制度等,通过一系列全面的制度建设,为本研一体化做好顶层设计。
2.2 建设本研一体化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建设是做好本研一体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全面梳理现有本科及研究生课程组成,遵循“前后衔接、层层递进、全程培养、重点突出”的课程体系设计原则,将贯通思想深入到学生培养的全过程,打造符合学生培养目标的配套课程体系。
2.3 建设本研一体化管理体系
本研一体化作为一种全新的贯通式培养模式,其面对的学生群体与其他学生有明显的区别,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等不尽相同,因此,探索建立与其相对应的学生管理体系,从班级设置到住宿集中、奖学金评定、荣誉评选等,建立配套管理体系是保障本研一体化项目顺利推进的重要支撑。
2.4 建设本研一体化保障体系
本研一体化模式的推进还需要建立完善的保障体系,一方面学校和学院层面要落实相关待遇保障,从学生补助、补贴等方面进行配比支持。另一方面导师在研究生入学前能够提供适当的助研岗位,并在论文写作、学术交流等方面给予适当的支持和协助,共同努力,保障培养成效。
3.结语
航海类专业本研一体化作为一种全新的贯通式培养模式,必将成为日后航海类本研培养的重要方向,下一步应尽快推动该培养模式完成初步试点,并在进一步推广过程中反馈提高、完善,使其成为提高航海类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载体。
参考文献
[1]王海明,曾令艳,宋彦萍,张昊春.本研一体化教学培养模式改革实践——以哈尔滨工业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为例[J].黑龙江科学,2020,11(17):26-27.
[2]闫广芬,尚宇菲.本研贯通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要义及发展路向[J].研究生教育研究,2020(02):34-39+73.
[3]张照旭,蔡三发,黄建业.本研一体化:日本工科教育改革的新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05):115-119.
[4]沈晓波,王浩.大连海事大学航海类专业招生现状分析与建议[J].航海教育研究,2013,30(03):33-35.
项目:大连海事大学2021年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项目(YJG202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