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国家翻译实践视域下的地方特色文化外宣翻译研究

山海经
重庆交通大学 外国语学院

摘要:国家翻译实践是构建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提升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和国际话语权的必要途径。地方特色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缩影,其外宣翻译的有效实施对于提振国家翻译实践的整体实践能力、丰富其翻译内容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分析国家翻译实践与地方特色文化外宣翻译的关系,总结出在国家翻译实践视域下开展地方特色文化外宣翻译的重要意义。基于国家翻译实践的基本原则及功能,以重庆火锅文化的外宣翻译为例,探索如何运用国家翻译实践的相关原则和要求指导地方特色文化外宣翻译实践的选材、翻译原则及策略。

关键词:国家翻译实践;地方特色文化;外宣翻译;重庆火锅文化

一、引言

在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过程中,国家翻译实践服务国家战略的价值和功能日益凸显。翻译是不同文明间交流互鉴的桥梁,中国要参与全球治理,讲好中国故事,向全世界贡献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离不开翻译这一译界和传播工具。在此背景下,以国家意识为参照、以国家利益为落脚点的国家翻译实践应运而生。地方特色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缩影,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特色文化外宣翻译在对外宣传过程中所反映的地方良好精神风貌与文化品质在塑造国家和地方形象、维护国家和地方利益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然而,目前国家翻译实践与地方翻译实践的有机结合仍有待提升,两者存在各自为营、分散作战的局面。本文通过分析国家翻译实践与地方特色文化外宣翻译的关系,总结出在国家翻译实践视域下开展地方特色文化外宣翻译的重要意义。基于国家翻译实践的基本原则及功能,以重庆火锅文化的外宣翻译为例,探索如何运用国家翻译实践的相关原则和要求指导地方特色文化外宣翻译实践。

二、国家翻译实践与地方特色文化外宣翻译

(一)国家翻译实践的理论溯源及本质

国家翻译实践是指主权国家以国家名义为实现自利战略而自发实施的自主性翻译实践(任东升,高玉霞 2015)。该概念的提出基于对“翻译”主体的本质认识。翻译活动的主体可以是个人、组织或机构,也可能是主权国家,甚至是跨国际间的机构。而当翻译行为的名义主体或法律主体是主权国家时,便有“国家翻译”这一的国家行为,并由此出现了国家翻译实践这一概念,即国家作为翻译主体的实践活动。国家翻译实践本质上是一种制度化翻译,国家是翻译行为的策动者、赞助者和名义或法律主体,这一本质表现为自发性、自利性和自主性三种属性。国家翻译实践作为一种国家行为,以“政治优先”为基本原则,具有维护国家利益、塑造国家形象、体现国家意识、服务国家战略等多维功能。

(二)国家翻译实践与地方特色文化外宣翻译

顾名思义,地方特色文化外宣翻译即以地方特色文化相关文本为翻译材料的外宣翻译。要厘清国家翻译实践与地方特色文化外宣翻译之间的联系,首先要明晰国家翻译实践与地方特色文化和外宣翻译之间的联系。

1.国家翻译实践与地方特色文化

地方特色文化是国家翻译实践丰富、充实、拓展国家翻译实践翻译文本的重要内容。在国家翻译实践的发展初期,其翻译的文本大多为一些具有权威性的时政文献类文本,例如《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毛泽东选集》等,由此也印证了国家翻译实践“政治优先”这一基本原则。然而,随着中国对外交流在各个领域的不断深入,国家翻译实践理论及实践发展的不断成熟,其翻译文本的下潜与外扩是必然的趋势。而地方特色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缩影和重要组成部分,彰显着该地区人民的良好精神风貌与文化品质,是国家翻译实践的丰富自身的重要拓展内容。

2.国家翻译实践与外宣翻译

外宣翻译的相关研究成果是提振国家整体翻译实力的重要方法论。国家翻译实践涉及面广,具有跨学科研究特征。国家翻译实践不仅仅是国家的翻译行为,更是一种国际传播行为和对外宣传行为,而目前国家翻译实践的研究内容大多集中于概念体系框架的构建,关于具体实施的方法以及策略的研究还较少。外宣翻译本质上是带有对外宣传特性的一种翻译形式,兼具翻译学和传播学的相关属性。目前学界对外宣翻译的研究已经产出了不少成果,例如黄友义的“三贴近”原则和其他学者运用的相关方法论如目的论、生态翻译学、功能翻译理论和译者文化伦理知识等等,可以为国家翻译实践提供一定的翻译理论及策略的借鉴。但需要注意的是,外宣翻译的相关理论在指导国家翻译实践时,并不能照搬照套,而是要在国家翻译实践的原则和要求下,灵活借鉴其他理论的相关方法和经验。

由此可见,地方特色文化外宣翻译不仅可以使其翻译内容得以丰富,还可以为其提供一定的策略及方法论。因此,在国家翻译实践的视域下开展地方特色外宣翻译实践,对于拓展我国对外传播内容,提升国家对外传播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接下来,笔者将以重庆火锅文化的外宣翻译为例,探索如何运用国家翻译实践的原则及要求,指导地方特色文化外宣翻译实践的选材、翻译原则及策略。

三、重庆火锅文化的外宣翻译分析

(一)翻译材料的选取

外宣材料的选取是外宣翻译前极其重要的一步,其决定了翻译的内容,即发起者想向外传播什么信息、文化和思想,体现了翻译的目的。在国家翻译视角下的地方文化外宣翻译,应当以塑造国家和地方形象、维护国家和地方利益、以地方特色文化讲述中国故事为出发点,选取能够展现地方独特风貌,同时又能与塑造国家形象相契合的外宣材料。

在选取翻译材料时,可根据要展现的目标文化形象选取相应的、具有代表性的材料。依照上述原则,笔者将重庆火锅文化传达出的重庆形象总结为三组关键词:热情豪爽、包容与和谐、传统与现代。“热情豪爽”作为重庆形象中最突出、最典型且最具有地域特色的一个形象,在打造重庆国际城市名片中具有重要意义。随着重庆火锅走出重庆、走向世界,重庆人民热情豪爽这一形象也逐渐在外国游客心中根深蒂固,同时,对于中国塑造热情好客的中国形象也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包容与和谐”是在重庆火锅文化中提取出的中国饮食之道,体现了“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中国智慧,展现了“同心、同聚、同享、同乐”的传统民风民俗,贴合了“一带一路”倡议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原则。“传统与现代”既是重庆火锅的发展理念,也是重庆这座城市的发展理念,更是中国的发展理念。党的十二大精神提出要坚持“守正创新”,基于国情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为其构筑了强大的发展动力,重庆火锅产业发展和重庆城市建设便是该道路正确性和可行性的有力证明。由此可见,三组关键词在展现地方特色风貌的同时,又是对国家形象的一种诠释和加强。与国家发展和战略相联系材料,才是有深度的、具有时代意义的优质外宣材料。

(二)翻译原则与翻译策略

首先,国家翻译实践视域下的地方特色文化外宣翻译应力求政治等效与话语等效原则。对于国家翻译实践和外宣翻译的研究已经产出了不少关于两者翻译原则的成果。国家翻译实践基于向世界讲述中国的“中译外”传播基本目的,遵循的是“以我为主、融通中外”的翻译原则,侧重的是“政治等效”这一原则。而对于外宣翻译,目前学界内比较主流的是黄友义提出的“三贴近原则”,即贴近中国发展实际、贴近国外受众对于中国信息的需求和贴近外国受众的思维。其中“贴近国外受众对于中国信息的需求和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均是站在受众角度所提出的,注重受众的接收度,侧重于“话语等效”这一原则。在国家翻译视域下的地方特色文化外宣翻译,应力求将两者原则进行结合,在最大可能保留源文化的基础之上,注重信息的有效传播。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尤其对于一些“文化负载词”(李易安 2017)的翻译,可以采用异化与归化相结合的翻译策略,即忠实原文的同时,也要站在读者的立场,考虑是否便于受众接受。例如,在重庆火锅文化中,由于重庆火锅文化历史悠久,在对其外宣的过程中时常涉及到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比如“巴将军”、“刘一手”和“德庄火锅”这样的火锅品牌名称,带有深厚的地方文化背景和浓烈的中国特色。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得出,“巴将军”是巴国的民族英雄,而历史上巴国的国都在江州,也就是重庆市区。“刘一手”与“留一手”同音,出自鲁迅《南腔北调·作文秘诀》,表示“深藏不露”。“德庄火锅”是目前重庆著名火锅品牌,“德庄”是其创始人根据“以德兴庄”而得来。对火锅品牌的巧妙取名不仅体现出了重庆人骨子里的幽默风趣、直率豪爽,更是表达了其对民族英雄的缅怀、对美好生活的期待。由于这些词语在英文中没有对应表达,一般处理办法是通过部分音译的方法译为 “General Ba”, “ Liu Yi Shou” 和 “De Zhuang Hot Pot”,但仅仅是这样外国读者显然无法体会这背后的文化特色,导致内容变得寡淡无味,不利于文化的对外传播。于是,可采用音译加注的方法,将文化信息用注释批注于文后。这样既使得源文化信息得到最大程度的保留,又不会因解释太长而影响读者的阅读体验。

四、结语

地方特色文化外宣翻译在塑造地方和国家形象、维护地方和国家利益和推进国家全球治理等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进行地方文化翻译时,要主动树立国家意识,将地方翻译实践置于国家乃至全球的视域下开展研究和实践工作,将国家翻译实践与地方翻译实践现有的原则与方法进行有机融合,以地方特色文化为载体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向世界展现更加全面、立体、深刻的中国形象,为国家争取国际话语权助力。

参考文献:

[1] 任东升,高玉霞.国家翻译实践初探[J].中国外语,2015(03):92-97+103.

[2] 任东升,高玉霞.国家翻译学的建构理据[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23(01):77-85.

[3] 周忠良,任东升.国家翻译实践研究十年:检视与展望[J].上海翻译,2023(01):19-24.

[4] 高乾,裘禾敏.中国文化外译与国家翻译实践[J].中国翻译,2022(04):129-132.

[5] 杜可君.国家翻译实践推动地方文化外译[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08-19(008).

[6] 焦丹.国家翻译实践地方化初探[J].上海翻译,2022(02):66-71.

[7] 胡潇倩,夏云.中国外宣翻译研究概况与趋势——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J].英语广场,2022(31):7-10.

[8] 黄友义.坚持"外宣三贴近"原则,处理好外宣翻译中的难点问题[J].中国翻译,2004(06):29-30.

作者简介:朱秋雨(2002—),女,汉,四川泸州人,本科在读。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