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当代小学生心理危机探析

山海经
云浮市第六小学

摘要: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发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青少年中时常会出现厌学、焦虑、抑郁等情绪,而且呈现出低龄化的趋势。这一现象牵动着每个家长的心,也触动着全社会的神经。立足小学生心理危机个案实情,总结小学生心理危机的特点,聚焦小学生心理危机的“情绪情感”,通过建立关系联盟、共情、力量和资源的挖掘、构建体验式活动增加当事小学生的积极情绪,能有效帮助学生顺利度过心理危机。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危机

一、学生心理危机的影响因素

(一)个人特质影响

学生心理健康最内层的个人特质主要包括生理基础和人格特质,生理基础指的是遗传基因或影响心理层面的生理疾病,人格特质则指人们常言的性格。这些影响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属于先天的、不易改变的,但也会受到学生发展情境的影响,学生的个人特质与后天环境因素之间并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交互影响、相辅相成的。

(二)微观系统

微观系统是学生活动和交往的直接环境,是学生成长发展过程中最为关键的系统。学生身处的主要微观系统有三个,第一是与家长的互动系统,属于家庭范畴,包括父母及其他在家庭中生活的长辈;第二是与教师的互动系统,主要属于学校范畴,少部分的教师属于课外兴趣班或辅导班;第三是与同伴的互动系统,主要属于学校范畴,部分二孩、三孩家庭中与其他兄弟姐妹的互动也看作是与同伴的互动,但此类属于家庭范畴。在学生较为简单的发展情境中,家长、教师、同伴是其微观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学生心理成长的重要因素。良好的微观系统将会为学生的心理成长提供强大的社会支持力量[1],为学生成长保驾护航,但不良的微观系统可能会成为导致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

(三)中间系统

中间系统是指各微观系统之间的联系或相互作用,在学生的发展情境中,中间系统主要指的是家长、教师、同伴这三个微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家长与教师构成的中间系统主要是在家校沟通、家校合作层面,在调研过程中,有不少班主任提及其与家长教育观念不同、沟通交流受阻的困境,比如班主任希望学生担任小组长,积极为同学服务、为班级做贡献,家长则认为担任小组长会耽误学习的时间精力,要求孩子拒绝,比如家长不信任班主任,一味听信孩子的谎话冤枉班主任,因过分溺爱孩子而导致师生关系、家校关系陷入尴尬处境教师与学校同伴构成的中间系统主要是班级,如班级风格与氛围,比如某班级存在校园欺凌现象。家长与同伴构成的中间系统则主要体现在多子女家庭中,家长对待其他子女的态度和方式会影响到孩子的感受,尤其是父母能否公平地对待不同子女,比如有同学提到“我有的时候做作业的时候,如果遇到一两题不会的,想叫爸爸妈妈过来帮个忙嘛,然后这个时候我就叫不过来,我隔壁房间妹妹就会先叫,他们总是先去那,然后再来我这里,这点我有点特别烦恼。”家校合作、班级风格与氛围以及家长对待其他子女的方式共同构成了学生心理成长的中间系统,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影响。

二、小学生心理危机疏导的有效策略

(一)家长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学习场所,作为家长,要努力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我国,相关调查显示,儿童产生各种不良的情绪行为大多数跟家庭教育相关,家庭环境在小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且无法取代的作用,可以说,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与家庭环境关系密切,家庭环境会对儿童的情绪行为和精神状态产生重要的影响。正确的学习定位家长首先要对自己的孩子有一个正确的学习定位。俗话说,自己养的孩子,怎样的秉性,怎样的学习状态,作为家长应该是最清楚的。在学习目标的制定上不能盲目,要根据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与孩子一起制定符合自身情况的恰当学习目标,期望值不能太高,否则会适得其反,最好是努力一下就能够达到的,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家庭中亲子教育存在一种基于比较视阈的教养方式,通常父母所说的“别人家孩子”可以说是这一方式的形象表述。父母把自家孩子与别人家孩子进行比较是父母攀比心理的体现,在攀比中发现孩子之间的不同,而父母往往又只关注别人家孩子的优势。对别人家孩子的称赞和认可是比较“优”与“劣”的结果,别人家的孩子不知不觉就成为了其他儿童的榜样,“别人家孩子”就此诞生。不以考试成绩论英雄家长要正确对待孩子的考试成绩,不以某一次的学习成绩论英雄。要有长远的目光,全面看待孩子,发现孩子自身优势。当孩子成绩不理想时,内心沮丧时,家长能及时给予安慰与鼓励,不过度指责与谩骂,也不通过额外增加作业量,来提高孩子学习成绩。

(二)学校层面

首先要成立专业的心理健康辅导机构。该机构可由现有师资力量构成,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并配备专业设备,提供教学保障。其次,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学校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和家长的需求,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并进行有效的教学与反思,以使教学成效持续提高。最后,提高从业教师的专业水平。鼓励教师参加专业学习,提升业务能力。要注重家校合作的作用,学校要有自己的家校共育管理体系,要制定出适合本校发展的家校共育理念,有专门的家校共育档案,并针对每个时期学生的具体表现而开展活动。要有专门的心理健康老师,德育工作室、“红领巾广播站”等,并充分利用这些功能室,积极引领学生确立健康的人生观念。引导学生多参与校园文化娱乐活动,在活动中丰富自己的阅历,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让性格变得活泼而自信。同时,还可以以身边典型案例给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认识到不良情绪会对健康产生影响,认识到网络信息对学习成长的伤害。

(三)社会层面

进入后疫情时代,随着不可预估的、不可控的变数越来越多,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和精神障碍患病率逐渐上升,已成为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理应得到国家和社会的强烈关注与高度重视。对在心理普查或心理辅导中发现有严重心理问题[2],并出现明显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通过“转介机制”让专业机构进行诊断与治疗是明智的选择。需要教育部门牵头,让教师、学生、家长都能够积极参与其中,共同出谋划策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运用协同发展模式去推行心理健康教育。各地教育主管部门要把专业精神卫生机构纳入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并对其资质进行慎重审核,从严设立准入机制。

三、结论

小学生的心理危机是可以被识别并预防的,这有赖于建立中小学生心理危机识别与干预体系。首先,我们的学校要积极构建以“班主任日常观察、学校心理普查、心理教师辅导工作”为基础的学生心理危机机制。其次,要组织相关专业人士对相关学生进行进一步的个别心理辅导和评估,最后根据其严重程度来确定心理危机级别,建立学校心理危机预警库,并根据学生心理危机的严重程度分别采取不同的干预措施。当确认心理危机进一步升级,学生已不能正常学习时,学校应立即对学生采取监护,同时联系家长立即到校,告知风险,建议接受专业机构诊断与治疗并办理安全责任移交。另外,在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后期措施中,要注意的是:当学生因心理问题住院治疗或休学再申请复学时,应向学校提供相关治疗的病历证明,经专业精神卫生机构评估确已康复后,可办理复学手续。学生复学后,心理辅导室相关教师、班主任等应对其定期进行心理访谈,了解其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情况。

参考文献:

[1] 赵先冬.对中小学自杀自伤事件的心理预防与干预研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6(08):30-31.

[2] 王新波,姚力,赵小杰,等.儿童青少年心理危机评估综合定级体系的构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57(04):458-465.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