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艺术类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
摘要:近两年多以来,我国高校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文章以传媒学院2022届毕业生为研究对象,基于目前的就业现状,探索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特点、面临的就业问题,并分析其成因,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为高校艺术类毕业生就业工作顺利开展提供必要保障。
关键词:艺术类;大学生;就业问题;对策
随着我国高校不断扩招,大学生的数量越来越多,大学生的就业问题逐渐成为一个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新时代大环境背景下,2022年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浮出水面。据教育部数据,2022届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首次破千万,同比增加167万,较往年的总量和增量均创历史新高。然而,艺术类大学生作为普通高校中的特殊的一类群体,受其专业特殊性和局限性的影响,在就业过程中面临着比普通大学生更加严峻的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必须抓紧抓实抓好。”由此看来,就业乃民生之本,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个人价值的体现,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发展[1]。本文以渭南师范学院传媒学院2022届艺术类毕业生为研究对象,对当前艺术类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统计分析,以期寻找出改善艺术类大学生就业难的合理建议,便于高校学生工作者更好地指导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工作。
一、高校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现状
根据传媒学院2021-2022年毕业生就业数据来看,2021年毕业生人数为336人,就业人数为284人,就业率为87.5% ;2022年毕业生为293人,就业人数为232人,就业率为79.18% 。通过分析近两年数据,就业人数和就业率逐年下降。究其原因,首先,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社会各行业、各部门能提供给艺术类学生的岗位相对较少,这虽然是一些专业普遍在就业方面存在的问题,但也是艺术类毕业生面临就业时相对集中的问题[2];其次,很多毕业生在学校没有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存在学不深、悟不透等问题,不能将所学知识熟练地运用到实践中去,所以学生毕业之后没有一技之长,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人才的多层次、多角度需求;另外,毕业生在毕业初期对于工资的期望值较高,存在眼高手低、定位偏差等现象,在工作中遇见困难挫折容易退缩。
二、高校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特点、面临的就业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高校艺术类大学生就业的主要特点
1.就业灵活性高。艺术类大学生作为高校大学生中比较特殊的一类群体,大多数毕业生个性鲜明,崇尚自由,不愿受用人单位的管制和约束,也不注重工作的稳定性。他们就业最显著的特点是就业形式灵活多样,自由职业者占比较大。根据传媒学院2022届毕业生去向落实数据统计分析来看,在他们的就业领域内传媒广告公司、教育培训机构等人数偏多。例如,动画专业毕业生通过网络新媒体等方式与公司进行对接,自主选择和本专业相关的工作,等到项目完成后便可寻找下一个目标。
2.就业差异性大。艺术类大学生的专业特点决定了就业的难易程度,一部分专业的学生往往在大三或者大四毕业前很长一段时间,就开始在本专业领域进行实习兼职,比如动画、数字媒体艺术等设计类专业的就业前景十分可观,特殊时期也可以通过网络新媒体选择合适的工作、发挥特长,就业质量普遍较好。而一些艺术类传统专业由于其社会适应面较局限,用人单位需求不大,加上目前较多中小微企业破产倒闭,这些专业学生在就业的时候如果坚持从事自己所学的,就会长时间处于待业状态,因此很多学生选择考研或者转行。
3.就业地域性明显。受我国南北方区域经济发展和文化事业发展影响,一线城市、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较发达城市成为许多艺术类毕业生择业地的首选。以传媒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为例,很多学生毕业后多数选择去北上广等明星城市的公司进行工作,这些城市对艺术类人才需求大,就业空间前景广阔,吸纳毕业生能力强,而且遭遇不测时受到的冲击力较小。相反,偏远地区发展空间相对局限,就业市场狭窄[3]。
(二)高校艺术类大学生面临的就业问题及原因分析
1.高校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冲击力大,就业信心有待提高
艺术类毕业生对自己的人生没有职业规划,就业意识不强、就业观念淡薄,对自己的就业目标和方向不明确。自从新冠疫情爆发持续两年多以来,造成诸多行业产业受到影响,也对学生群体的就业心理造成了影响。国内部分产业和经营机构开始进行大规模缩减或停业,艺术类相关的产业纷纷由线下转为线上,作为艺术类毕业生主要就业去向的中小微企业遭受严重打击,有些甚至被迫退出市场,使得用人单位能给毕业生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愈来愈少,企业受损必然会影响学生就业。招聘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之前通过现场招聘会、深入企业实习等增进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之间的互动与了解,双向选择确定工作岗位。但在疫情影响下,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和毕业生的求职信息由线下转到线上,阻碍了双方相互直观了解,也制约了签订就业协议的成功率。此外,毕业生的心理准备不足或没有及时调整状态,就业现状与设定的目标有偏差,从而导致心理落差过大,产生了消极情绪[4]。
2.高校艺术类专业大学生求职能力欠缺,综合素质有待加强
部分艺术类大学生没有足够重视在校期间大三的就业指导课程,没有得到有效的就业观和择业观的引导教育。还有些艺术类大学生对目前的就业市场和就业形势了解甚少,自我期望过高,不能准确自我定位,找工作时过多注重工作环境、薪资待遇等外界条件,而忽略了工作对自己内在的提升和发展。艺术类大学生因自身家庭环境和个人性格因素影响,一部分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坚持以自我为中心,缺乏集体观念和社会责任感;工作内容单一,主动学习锻炼的机会更是不愿把握,团队协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综合能力亟待加强。
3学校对艺术类大学生就业指导缺乏实效性,求职渠道有待拓宽
目前学院的就业服务工作,主要是通过发布网络招聘会,引导学生参加“云招聘”,但用人单位需要的多为综合类型人才,艺术类专业对口工作单位较少,学生的就业签约率不高。除此之外,目前高校都是由辅导员承担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然而辅导员的专业大都是是非艺术专业,在就业资源、就业渠道和经验方面所给予的帮助是有限的。加之学校课程设置未及时跟随市场变化,学生课堂上所学的和社会所需要的两者之间产生脱节,导致学生培养受到影响,就业能力也随之下降。
4.高校艺术类大学生对口工作岗位较少,就业范围确实有限
以传媒学院设计类专业为例,来学校招聘的几乎都是私营企业,招聘的人数也非常有限,而且对专业并没有明确要求,大多数都是要求毕业之后重新进行短期的集中学习培训后才能上岗,竞争也会更加激烈,而国企、事业单位对艺术类毕业生的需求更是微乎其微。因此,很多毕业生选择放弃本专业另寻出路,考研、考公、教师招聘等成为毕业生的另一种追求[5]。
三、针对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艺术类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艺术类大学生应该强化就业意识,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信息科技的发展,绝大部分公司和企业在用人时更倾向于选择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而艺术类大学生仅有一技傍身且就业意识不强、就业观念淡薄,就业竞争力也会随之加大。因此,在校期间,大学生作为就业择业的主要参与实施者,要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尽早做好职业规划,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在学习过程中善于思考,不断创新发展,既要学好专业知识,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不断充实完善自我,培养良好的艺术造诣,也要在日常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组合协调能力,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二)加强对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和心理辅导,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新时代大环境下,高校艺术类大学生“就业难”“就业慢”问题已经成为一种主要社会现象,高校应该根据艺术类学生的特点和专业特色,有针对性的开展一系列的就业支持活动和服务工作,邀请专业人士或经验丰富的学工队伍帮助学生提前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培养学生的就业自觉性和主动性。面对毕业生在就业中面临的困惑和挫折,及时对其进行专业指导和心理疏导,提升就业自信心和职业认同感。同时,高校应该结合当前社会对艺术类人才的需求,建立以就业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机制,不断更新完善专业课程设置,改革教育教学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增强校企合作,开展访企拓岗,为学生通过更多的平台和机会。
(三)拓宽就业渠道和就业视野,获得更多就业机会
当今时代迅速发展,各行各业的工作都有着无限的潜能。目前的特殊环境下,很多招聘会、宣讲会、就业讲座等活动都从线下转为线上,一些“空中宣讲会”、“云招聘”等相继出现,高校应该借助互联网时代的便捷,加大对就业信息的宣传报道,确保更多的学生及时了解就业信息。高校毕业班辅导员帮助艺术类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鼓励学生“先就业再择业”,打开就业思路,降低就业期望值;鼓励学生跨行业找工作、升学或尝试创业;同时,针对一些对应征入伍或者西部志愿服务有兴趣的大学生做好政策的宣传以及正面的积极引导。总而言之,引导学生转变传统的就业观念,拓宽就业渠道和就业视野是适应新时代发展的必由之路。
四、结语
新时代背景下,在国家和社会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及艺术教育工作给予高度重视的同时,高校艺术类大学生就业过程中仍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如何改善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是长期探索的难题,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作为高校辅导员,应从加强就业指导,培养学生提高就业能力,拓宽就业渠道和就业视野等方面,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就业观,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就业问题。
参考文献:
[1]赵朋冲.高校艺术类大学生就业问题与对策探究——以石河子大学文学艺术学院为例[J].就业与保障,2021(14):70-71.
[2]魏佳赟.高校艺术类大学生就业问题与对策探讨[J].才智,2018(24):130.
[3]王瑾瑜.新形势下艺术类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对策研究——以沈阳师范大学戏剧艺术学院毕业生为研究对象[J].戏剧之家,2020(08):133-134.
[4]黄翌皓.疫情常态化背景下影响高职艺术类大学生就业观的因素研究[J].教师,2021(20):60-61.
[5]马益丹.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与对策分析[J].产业创新研究,2020(19):178-179.
作者简介:侯美颖(1994—),女,陕西渭南人,渭南师范学院传媒学院,助教,硕士学位,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