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大思政课”背景下高校思政课“四位一体”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摘要:随着新时代的到来,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改革也在不断深化。在这场思政课教学的改革当中,高校的思政课仍然在教师“讲不透”、课程理论教学“硬灌输”、考核评价“不全面”以及学生“难共情”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导向,学生为中心,运用“思政+”的方式,创新“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增强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关键字:思政课;“四位一体”教学模式;教学改革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努力办好思政课,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把思政课建设同国家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发展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各高校在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中掀起了一轮又一轮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探索,在实际工作中通过“举旗铸魂、增量提质、守正创新、基因传承” 将思政课从课程目标体系、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材体系建设等方面做了具体要求,为思政课教学质量提质增效。
一、“大思政课”背景下思政课教学改革现状
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八个相统一”,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持续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为思政课教学提质增效。但当前教学过程中仍存在:1.教师“讲不透”,理论说理不充分、感染力不强、针对性不足;2.线下理论教学与线上资源分享“两张皮”;3.教学内容与学生“难共情”,理论教学与社会现实、学生成长融合不够;4. 思政课课程考核评价存在“不全面”的问题,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评价缺乏科学性。
二、教学改革实施的思路
一是教学目标方面,思政课的素质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树立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二是教学内容方面,将蕴含丰富思政元素的专业教学案例嵌入教学专题,拓宽高校思政课内容生成逻辑;三是教学策略方面,采用问题导向教学法,用精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启迪学生解答生活之惑,促进理论进头脑;四是教学评价方面,理论+过程评价相结合,实现全过程育人的评价目标;五是教学实践方面,思政教师+专业教师、企业指导教师共建课程教师团队,推动理想信念与职业素养共育。
三、教学改革具体措施
(一)“思政+专家培养”深挖理论资源,构建模块化专题式理论教学,让思政课“强起来”
以思政“金课”建设为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与思政教学专家进行学习,对教学内容进行精读,并以问题链为逻辑设计专题教学内容,处理好马列经典的“逻辑力”、社会热点的“吸引力”、已有认知的“排斥力”以及运用理论分析现实问题的“说服力”等关系,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学科知识体系与理论基础。
(二)“思政+信息科技”以线下课堂教学为主转向新媒体时代的线上线下融合,让思政课“活起来”
2020年以来,受疫情影响在线教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成为高校教育教学的新常态。通过有效运用超星、学习通、课堂派、尔雅、学习强国等应用软件,采取“交互式课堂教学”方式,结合当下的社会现实和鲜活的典型案例,借助QQ、B站、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兴媒体,不断地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召力。
(三)开展“思政+艺术”和“艺术+思政”的沉浸式实践教学,让思政课“动起来”
开展“思政+艺术”和“艺术+思政”的沉浸式实践教学,以校内“红色情景园”教育基地为依托,将校园的红色景观、民族英雄、抗疫故事等,编写教学案例,推动民族精神、燕赵革命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在多年实践探索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思政课“一课一品”实践教学模式。如“原理”课打造“经典研习”实践项目,“概论”课打造“社会调查”实践,“纲要”课打造“参观体验”实践项目,“德法”课打造“道德践行”实践项目,逐渐形成思政课程课堂实践、校园实践、社会实践“三维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将课堂学习、校园生活、社会体验全景结合,实现学生全方位沉浸式学习和体验,提升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主动性。
(四)“思政+实践”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让思政课“实起来”
通过整合教学资源、打造一支符合“大思政课”要求的育人力量,构建完善的制度支撑体系。创新理论学习与行为实践相融合,建立完善“社会协同+学校推进+思政实践”三级教研体系,推动思政课教学问题库、教学案例库、教学资源库。要深化教学评价改革,探索学校课堂检测+社会实践参与+用人单位人才质量反馈等评价内容,形成思政课教学质量监测反馈制度,建立学生理论学习与行为实践相融合的“大思政课”综合评价体系。
四、教学改革的意义
“大思政课”理念是在建设新时代高质量思政课背景下提出来,全面提升思政课的建设质量,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由以往粗放、低效的“漫灌式”转化为精细、高效的“滴灌式”,实现“浇花浇根、育人育心”,走出“大思政课”育人新路子。开展“思政+”教学活动,逐步形成了“模块化专题式理论教学+交互式课堂教学+沉浸式实践教学+多元评价体系”的“四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其意义在于:
第一、通过“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解决思政教学“入耳入眼易、入脑入心难”,解决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脱节的问题;解决思政教育实践体系不完善,评价体系重理论轻实践、考核体系维度单一等问题。
第二、通过理论探索、实践教学研究、总结理论与实践教学经验,注重现场化教学、体验式学习、浸润性教育、多元化评价,凸显思政育人实践育人属性。探索“思政+艺术”和“艺术+思政”的实践教学模式,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方位贯彻到高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全链条贯通。
参考文献
[1] 薛丹.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路径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3,39(04):19-21.
[2] 杨戴萍,吴文嘉.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改革探析[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3,42(03):55-57.
[3] 陈利,赵宝红.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改革探索[J].辽宁丝绸,2023(01):87-88.
基金项目:河北美术学院2022-2023年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基于‘大思政课’背景下高校思政课‘四位一体’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编号:XJG202258)。
作者简介:李娟(1981—),女,河北省石家庄新乐市人,副教授,研究生,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