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后脱贫时代基于高职贫困生隐性职业素质提升的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研究
摘要:后脱贫时代下的高职贫困人生在社会适应能力、综合能力素质、思想品德素质以及非专业知识素质上与其他同学存在一定的差距,隐性职业素质有待提升,存在就业难的问题,学生难以顺利实现学校人向社会人的过渡。高职学校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峻性,以发展型资助育人为切入点和突破口,积极调整资助育人模式,逐步构建成熟完善的资助育人体系。全面培养学生的隐性职业素质,让学生能够顺利走向社会,实现良性成长及发展。
关键词:后脱贫时代;高职贫困生;隐性职业素质;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
作为高职学校的特殊群体,贫困生的社会压力以及经济压力比较重,非专业素质相对较为薄弱,在就业时遇到了诸多问题及障碍。为了为学生的社会就业助力,提升学生的就业率,许多高校开始积极探索全新的资助育人模式,想方设法地构建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逐步培养学生的内生能力,全面解除学生的后顾之忧。让学生能够将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在完成学业后顺利走向不同的工作岗位。
一、发展型资助育人模式概述
在人类社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高校贫困生的资助模式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资助策略及手段越来越丰富及多样,学生内生能力的培养受到了应有的关注。高校开始结合生本教育理念综合了解学生的各方因素,进行调整资助育人方向及手段,在客观分析以及理性判断的过程中有效整合各方有利资源。发展性资助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之下备受关注,这一资助模式是对传统保障型资助以及教育型资助的有效拓展,是一种新时代资助育人的模式,实质效果比较明显。作为时代发展进步的产物,发展型资助与社会经济、政治及文化存在密切的联系。高校根据学生的成长、成才过程以及教育发展规律,给予学生人力支持、物品支持、项目支持以及资金支持,确保资助模式符合学生的现实需要,在减轻学生经济负担的同时强化学生的主体认知能力,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水平,凸显资助模式的持续性价值,积极实现造血型资助与功能性资助的有效结合。
从微观的视角上来看,发展型资助育人作用和功能非常强大,实质的育人优势比较明显。首先,有助于转变传统的资助理念,高校更加关注对学生素质技能以及能力上的资助及教育,让学生能够具备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逐步提升学生的隐性职业素质。其次,有助于创新资助方式。高校不再过多关注可量化的目标管理,而是着眼于内在控制,积极实现资助模式及手段的有效转变及创新。再次,有助于全面调整资助机制,实现单向资助向生效互动的顺利过渡。
二、后脱贫时代基于高职贫困生隐性职业素质提升的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的构建对策
后脱贫时代下高职贫困生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和形势越来越严峻,社会波动比较大,只有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才能够顺利在社会中立足。教师需要在提升学生专业素养的基础上给予学生力所能及的帮助,围绕发展性资助育人解决贫困生的后顾之忧,提升贫困生的专业素养以及非专业素养,让学生能够顺利适应外部环境。
(一)全面加强思想品德教育
发展型资助模式的资助内容比较丰富,实质的资助要求较为严格,高校需要以提升学生的内在素养为目标,确保学生能够真正做到精神富足、能力突出,始终保持开阔的眼界以及良好的思想状态,在正确三观的指导下主动完成学业并参与社会实践。在全面落实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时,高校需要以思想品德教育为切入点和突破口,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吃苦耐劳、勇于奉献的精神品质,确保学生真正实现思想脱贫。针对这一现实矛盾,高校可以主动开设专业课程,给予贫困生群体专业系统的帮助和支持,借助思想教育全面净化学生的心灵,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为学生的社会化助力。
(二)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为了全面提升学生的隐性职业素质,确保学生更好地在后脱贫时代下立足,首先,高校需要着眼于发展性资助育人体系的构建要求,选择契合学生现实需要的社会实践活动形式。积极优化资助过程,让贫困生也能够参与进资助行动中。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最为关键,需要给予学生更多自主参与的机会,加大气力,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进一步推进社会实践教学改革及创新,通过专项资助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能力。根据贫困生的专业特长组织开展与之对应的社会实践活动,将社会需求与学生的专业知识相结合,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确保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与社会。
(三)落实差异化就业指导工作
作为隐性职业素质中的一部分,社会适应能力对学生的成长、成才以及社会实践有重要影响。一部分贫困生的适应能力比较有限,就业质量不高,无法更好地在不同的社会职业中立足。发展型资助育人模式要求教师结合学生在社会适应中所遇到的各种困难组织开展差异化就业指导活动,将其与学生的知识学习及技能提升融为一体,为学生的未来职业规划指明道路及方向,培养学生正确的就业观。低年级学生需要以职业规划的初步指导为核心,高年级学生则需要以职业生涯、面试技巧以及就业技能学习为主体。
(四)丰富通识教育内容及形式
在对高职贫困生的隐性职业素质进行分析时可以发现,一部分学生的非专业知识相对较为匮乏,因此在参与社会实践时遇到了许多的突出问题及矛盾。教师需要根据发展性资助育人的基本要素以及实践要求针对性地调整资助项目及目标,着重开展通识教育活动。以贫困生为主要对象,鼓励学生自主学习非专业知识,全面改革课程体系,将艺术、哲学、历史及文化等知识融入课堂教学中,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非专业知识学习经验
三、结语
为了在后脱贫时代下落实高校学生资助育人工作,高校需要站在学生的视角逐步提升学生的隐性职业素质,全面构建系统成熟立体的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真正实现环环相扣。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成长的机会以及平台,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竞争力以及适应能力,让学生能够实现个人各方面能力的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1]周彩云,孙婷婷,张琦."精准思政"视角下构建核心素养导向的高校资助育人路径探索[J].教育财会研究,2021,32(5):7.58-64
[2]赵诗羽,李霞,陈红英.高职院校贫困生“扶志 扶智”发展型资助体系的研究——以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资助育人工作为例[J].教育信息化论坛,2019(02):5-7.
[3]丰辉.后脱贫时代高职院校资助育人转型路径研究——以金华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业教育(下旬刊),2021,20(04):35-40.
基金项目:2022年广东省科技创新战略专项资金(“攀登计划”专项资金)项目“后脱贫时代基于高职贫困生隐性职业素质提升的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研究”(编号:pdjh2022b0876);2022年度清远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后脱贫时代基于高职贫困生隐性职业素质提升的劳动教育体系构建——以清远职教城为例”(编号:QYSK2022119);2019年度广东省高职教育财经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质量型扩招背景下高职财经类专业学生隐性职业素质提升研究”(编号:CJ20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