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客家传统饮食文化的幼儿园课程开发实践研究
摘要:客家传统饮食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开发有利于客家传统饮食文化的传承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从课程开发构成要素出发,对客家传统饮食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开发的整体框架进行构建和融入途径进行实践,如:教学途径、生活途径、节日途径、区域活动途径、游戏途径。期待本文的研究成果能为广大教师提供借鉴。
关键词:客家传统饮食;幼儿园课程开发;饮食文化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1](下文简称纲要)提出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感受祖国文化的优秀和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的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客家传统饮食文化是客家文化的独秀和瑰宝,是一种颇具特色的饮食文化。将客家传统饮食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开发仍然是一个较新的课题,学术界关于此课题的研究成果非常匮乏。鉴于此课题研究现状,为了落实《纲要》的要求,笔者所在幼儿园的课题组认为非常有必要对此课题进行研究,并开发出能够体现本园特色的园本课程体系,传承客家传统饮食文化的同时,培育幼儿的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一、客家传统饮食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开发与设计
(一)构建课程开发机制
园本课程的开发是一项较为复杂的活动,需要集中众人的智慧。为了保证课程开发的顺利进行和课程开发的质量、深度,我园启动了客家传统饮食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联动机制,即发动幼儿园、家长、社区、客家村民共同参与。各方主体共同组成课程开发团队,共同为课程的开发出力,形成优势互补效应。
(二)制定课程开发目标
本园的客家传统饮食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开发与设计目标,即是通过开发和实施园本课程,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和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幼儿的爱乡和爱国主义情感。课程开发团队为课程开发制定了课程目标,课程目标分为三部分,分别是幼儿发展目标、教师专业发展目标、园本课程发展目标。
(1)幼儿发展目标。通过将客家传统饮食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让幼儿了解客家饮食文化相关知识,提高幼儿的语言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幼儿问题解决能力、探索能力,在感知客家饮食文化的过程中,了解和认可家乡文化,进而萌发爱家乡、爱祖国情感。(2)教师专业发展目标。通过开发和实施课程,增强教师开发课程和本文文化的能力和意识,提高教师的教研水平和综合素养。(3)园本课程发展目标。丰富幼儿园课程内容体系,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园本课程。
(三)整理课程开发资源
河源市拥有悠久的历史,自秦朝时起就建立龙川县,作为客家文化的重要起源地之一,河源有着“客家古邑,万绿河源”的美誉[2]。客家饮食文化是原先定居在中原地区的客家祖先在南下迁徙后,结合迁入地当地和原先的饮食习惯,创造出来的一种新的饮食文化。居住在河源的客家祖先居住环境较为恶劣,大多居住在土壤贫瘠的山区,为了适应生活环境,造就了客家人特有的坚韧不拔、勤劳勇敢、不畏艰辛的族群性格,客家人的优秀品质也体现在饮食文化中,塑造了客家饮食吃野、吃粗、吃杂及香、油、浓、煎的特点。河源的客家特色菜享誉海外,有盐焗鸡、水蒸鸡、梅菜扣肉、咸鸡、酿豆腐等菜品。
河源市是客家人聚集地,依托当地客家饮食文化资源,课程开发团队通过走访调查、查阅资料等方式,多途径收集客家饮食文化资源,并从中筛选出适宜融入幼儿园课程的部分。河源客家饮食文化资源丰富多样,整理筛选时遵循以下原则,一是代表性;二是可操作性;三是时代性。
(四)搭建课程内容体系
河源的客家饮食文化体现了地方特色,内容丰富,形态多样,这使得其非常适合融入幼儿园课程。对筛选出来的客家饮食文化资源进行归纳和分类,提取其中的核心和特色,构架出客家传统饮食文化幼儿园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分为三个板块,分别是:
(1)美味体验场。即幼儿在园内进行客家美食的初体验。如在客家美食馆内,幼儿园利用视频、照片墙、菜肴道具、宣传栏等方式,向幼儿展示客家美食菜肴、客家美食故事、客家美食的历史发展脉络等。通过游览客家美食馆,幼儿大致了解客家美食的基本知识。(2)制作体验场。即幼儿在园内开展与客家美食制作有关的体验活动。如客家美食综合实践园内安排了客家美食制作系列活动,让幼儿分区块制作客家美食。时令客家美食区可以让幼儿制作时令客家美食,例如酿豆腐、酿苦瓜、艾粄、萝卜粄等;时节客家美食区可以让幼儿园制作与我国传统节日相关的客家美食,例如客家粽子、客家月光饼、客家炒米饼等。(3)研学体验场。即幼儿走出课室,进入客家聚居村落,与客家农户家庭进行互动,认识更多的客家美食菜肴,制作客家美食,体验制作过程,感受乡村的变化和风土人情,增进爱家乡情感。
在整个课程架构中,幼儿园注重将客家传统饮食文化元素纳入课程,三大体验场,从幼儿园扩展至社会,通过具体实践活动的实施,进阶式地培育幼儿的爱家乡、爱祖国情感。
二、客家传统饮食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实践
(一)寓于教学活动中
课堂教学活动是渗透客家传统饮食文化的主战场,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教学内容,教师采用形式多样的方式开展教学。第一,讲授式。借助多媒体技术,教师向幼儿简单介绍客家传统饮食的起源、具体形态等知识,让幼儿初步了解客家饮食文化。第二,故事式。教师让幼儿倾听、复述、表演、改编客家美食故事,以促进幼儿更深层次地了解客家美食的同时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第三,活动式。指教师在课堂上开展客家美食主题探究活动,如:教师事先在课室上准备了足够多的有关客家饮食文化的资料,将幼儿分成两组,分别命名为:客家美食搜查队、客家美食特搜队,两个队伍进行资料搜集比赛,哪个队伍搜集的客家美食名称多,哪个队伍就胜出。第四,游览式。指教师利用园内的客家美食馆,带领幼儿进入客家美食馆,进行游览,在游览的过程中,幼儿对客家美食有了更加直观的印象。第五,讨论式。通过开展小组讨论,使幼儿对客家美食有了更深的了解。
要想更加有效地将客家传统饮食文化元素融入日常教学中,就要教师在充分利用园内资源的基础上,积极开发教学方法和挖掘客家传统饮食文化资源,提高融入质量和效率。
(二)寓于节日活动中
我国传统节日形式繁多、内容丰富,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借助我国传统节日,筛选出合适的客家传统饮食文化内容,形成独居特色的园本课程。第一,端午节之客家美食研学活动。我国有端午节吃粽子,纪念伟大诗人屈原的风俗,客家人也独创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灰水粽”,于是便可以借助端午节这个传统节日,开展客家美食研学活动。在端午节来临之际,教师带领幼儿进入农户家庭,跟着农民学习制作客家粽子,并品尝客家粽子。第二,中秋节之客家美食剪纸活动。中秋节是中国人团聚的节日,团园的夜晚家家户户都会围在圆桌前吃月饼,而客家人也有创造了客家月饼,也就是客家月光饼。客家人采用大米、坚果等食材作为原材料,制作成各种尺寸的白月光饼,月光饼因形似月光而得名。在中秋节来临之际,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开展月光饼剪纸活动,既可以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又可以使幼儿了解客家传统美食月光饼的美好寓意。第三,春节之客家美食画画比赛。春节是我国重大传统节日,客家人在过春节前通常会准备炒米饼、腊肉、咸鸡、腊鸭等美食。教师可以在春节来临前,在课堂上开展春节之客家美食画画比赛,教师在简单介绍春节传统节日有关知识之后,引入客家人独有的春节美食,例如炒米饼、腊肉、腊鸭等。接着教师给每一位幼儿送上一份炒米饼,让幼儿依照眼前的炒米饼开始画画比赛,谁画的最好就可以优先品尝炒米饼。
充分利用我国传统节日资源和客家饮食文化资源,使两者有机结合,将使幼儿园课程更具创新性和多样化。
(三)寓于游戏活动中
游戏在幼儿的成长中扮演中重要角色,对于幼儿来说,游戏与成人的工作发挥着同等重要的作用。幼儿在游戏中表现通常反映了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应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因此,可以将客家传统饮食文化元素融入课堂游戏中,让幼儿在玩乐中获得客家饮食文化知识,提高综合能力。围绕客家美食主题,教师可以开展以下几种美食主题游戏。一是“我喜欢的客家美食”游戏。教师出示客家美食图片,让幼儿说出客家美食的名称,然后让小朋友们围成一个圈,教师指定一个幼儿对着另一个幼儿说出自己最喜欢的客家美食,这个幼儿又对着下一个幼儿说出自己最喜欢的客家美食,以此类推,客家美食的名称不能重复,能说出来的幼儿都能得到奖品。通过这个游戏,幼儿的脑海中积累了更多客家菜肴名称。二是“小小营养专家”游戏。针对很多幼儿有挑吃的坏毛病的情况,在传承客家传统饮食文化的基础上开展“小小营养专家”游戏。游戏前教师准备好客家美食道具、自助餐道具、营养师服装道具,并引导幼儿观察营养金字塔的视频。初步了解食物的营养价值后,介绍小小营养专家游戏规则:请每位小朋友到自助餐区挑选一份自助餐,但要注意营养搭配。每位小朋友挑选的食物数量不能太多,避免浪费。挑选完毕后,教师带领幼儿一起分析每个人挑选的自助餐营养搭配是否合理。通过开展小小营养师游戏活动,幼儿既对加深了客家美食的直观印象,又初步养成了不挑食、注重营养搭配的好习惯。
在教学实践中,需要教师不断地结合客家饮食文化资源和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在园本课程目标的指引下,设计出更多合适的游戏形式,实现客家饮食文化与幼儿园课程的有机结合。
(四)寓于区域活动中
区域活动是根据特定的主题、幼儿发展需求创立的,充分利用各类教育资源,运用集体、分组各个体相结合的一种活动形式[3]。区域活动给予幼儿自主选择游戏活动类型的自由,充分体现了兴趣性原则、个体化原则,因而区域活动可以有效激发幼儿的参与积极性。结合客家饮食文化特色,开展客家美食节区域活动。在客家美食节活动中,语言区投放了客家美食食物,并用点读笔录制了各种美食名称及其制作方法,引导孩子借助点读笔倾听客家美食故事和观看客家美食制作视频,进行自主学习;动手区投放了许多客家美食制作食材,例如:糯米粉、面粉、糯米、炒米等,让幼儿们在教师的指导下动手制作客家美食,例如萝卜粄、粽子等,并鼓励他们按照自己的喜好设计萝卜粄和粽子外形。制作完成后,教师帮幼儿将食物加热,并让幼儿品尝自己制作的美食,别有一番趣味;美食区投放了各种客家美食,例如炒米饼、盐焗鸡腿、月光饼、酿苦瓜等,分量不需要很多,重在让孩子品尝客家美食的味道,从而记住客家美食的味道;科学区投放了许多客家美食图片,引导幼儿说出各种客家美食的名称,答对五道菜肴名称以上的幼儿可获得丰厚奖品,同时也丰富幼儿对客家美食的认识。
客家美食节是开展幼儿区域活动的重要活动形式,在客家美食节里,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活动形式,在活动中既传承了客家传统文化,又提高了综合能力。
(五)寓于生活活动中
幼儿的一日生活可以看作是课程,幼儿的生活活动包括入园、进餐、如厕、洗漱、睡眠、离园等。生活活动容易被忽略,却往往隐含了许多教育价值,如能将客家传统饮食文化精神融入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将对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具体施行和操作上,可结合幼儿的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将客家传统饮食文化融入。一是融入入园和离园环节。客家饮食文化中包含了许多与美食有关的歌谣,教师可将这些歌谣进行整理,融入幼儿行为规范,编成朗朗上口的歌谣并录制成音频,在幼儿在入园和离园时播放,使幼儿园受到熏陶,从而规范自身的行为;二是融入午睡环节。午睡前,幼儿园利用广播媒体播放五分钟左右的客家美食故事,提高幼儿的语言能力。三是融入午点环节。幼儿园通常安排幼儿午睡醒来进食午点,可以让幼儿在午点时间品尝客家小吃,例如:艾粄、萝卜粄、水蒸鸡等。四是融入体操环节。教师还可以编写客家美食歌谣,供幼儿做体操的时候作为顺口溜,提高体操的趣味性。
生活处处皆教育,将客家传统饮食文艺元素融入幼儿在园生活的各个环节,可以减少幼儿的抵触心理,让幼儿在潜移默化的环境中受到客家传统饮食文化精神的熏陶,有利于培养幼儿的优秀品质。
三、结语
综上所述,客家传统饮食文化融入幼儿园客家开发需要组建优秀开发团队,确定课程开发目标,梳理客家传统饮食文化资源并架构课程内容体系。通过教学活动、节日活动、游戏活动、区域活动、生活活动渗透客家传统饮食文化内容和精神内涵,达成传承客家饮食文化和促进幼儿发展的双重目标。
参考文献:
[1] 饶淑园,童淑美,吴钢.“东江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J],2021(4):18-22.
[2] 陈钢文,黄俊鹏,黄敏文.梅州客家饮食文化的调查与研究[J].食品安全导刊,2021(11):186-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