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关于刺绣非遗文化与产业数字共融发展的实践

大丰媒体号
1.中共台州市椒江区委宣传部 2.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刺绣专业委员会

刺绣是中国古老的手工技艺之一,更是中国文化的标志和象征之一。党中央高度重视非遗技艺传承,陆续出台了《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等文件,提出了要振兴包括刺绣在内的传统工艺。台州椒江区坚持系统思维,聚焦台州刺绣非遗传承保护难点问题,利用数字化的理念、方法、路径,打造全国首个刺绣行业全景式数字化服务平台“绣天下”应用,以数字化改革赋能、多渠道人才培养、多业态拓展升级、多维度跨界融合等手段,探索台州刺绣传承创新和产业共融发展双循环模式,“绣”出共富新局面。

一、台州刺绣发展现状

(一)文化影响力不断提升。构建多元传播普及体系,打造传播平台和品牌,不断增强刺绣文化知名度和国际影响力。推动刺绣非遗“走出去”,利用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重要展会活动,展示台绣风采。绣都服饰、台绣服饰为G20峰会制作国礼。建成了台绣生活艺术馆、刺绣博物馆等场馆,接待国内外参观团队超100万人次。2022年,一批外籍师生体验参观后,撰写了一篇《East China's Taizhou embroidery weave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to modern life》文章,在25个国家以六种语言同时发布,235个平台转发报道,点击量累计超过2亿人次。

(二)品牌创新力不断增强。深耕品牌精神内核,注重传统技艺与现代艺术相融合,推动非遗活化融入现代生活。台绣特色文化产品跨界融合获评浙江省文化产业优秀创新案例。台州刺绣作品获国家级金奖、大奖200余项,包括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项“山花奖”等。全面推进商标注册培育工作,不断创建自主品牌,全区绣企商标注册共202件。对接科研院校开展产学研活动,攻关发明专利,推动专利授权139件,外观设计授权104件。

(三)产业竞争力不断凸显。推动传统绣企转型为集设计、开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文化创意企业,提升生产力和竞争力。全区共建成2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台绣服饰获评浙江省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台绣刺绣研究所获评浙江省企业技术中心。加强刺绣“非遗+旅游”载体建设,建成2家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基地,开发了大陈岛垦荒精神文创《余》等系列文创产品,不断放大叠加效应。

二、存在的发展困境和问题

(一)刺绣文化出圈难。刺绣文化传承具有不稳定性,文化价值未得到社会广泛认同,文化传播方式多局限于线下活动体验,需要进一步拓展,更加多元化、立体化。如台州刺绣博物馆参观人数逐年下降,与初建馆对比已下降30%。

(二)刺绣人才培养难。刺绣传承人群日渐缩减和老化,台州刺绣原有5000多人绣花女工现已缩减到至100多人,平均年龄在55周岁以上,陷入后继无人、技艺失传的尴尬境地,对加强刺绣人才的培养需求愈加迫切。

(三)共富路径疏通难。刺绣产业中80%以上为个体户、小作坊式轻资产经营,面临融资难、管理乱、转型难等问题。产品存在同质化现象,行业内知识产权纠纷时有发生。产业政策难以精准实时触达惠及。

(四)产业链条拓展难。刺绣产业链上下游协同能力不足,行业数据共享程度不高,产业链条信息资源需要进一步有效整合和业务协同。市场个性化、多样化需求需要进一步拓展对接。

三、关于推进刺绣非遗文化与产业共融发展的实践探索

(一)数字化改革赋能,激活刺绣非遗传承发展动力。联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刺绣专业委员会、台绣服饰公司、新府城科技传媒公司,共同打造数字化服务平台“绣天下”,以数字驱动非遗传承保护,以数字赋能产业发展。形成智能闭环服务。依托数字孪生、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构建“绣艺传承、绣才荟萃、绣乡共富、绣产链接”等4大核心场景,逐一对应改革需求,破解痛点堵点,实现“问题、场景、画像、指数、预案”的全智能监管、全生命周期服务。创新针法融合功能。用刺绣图形识别算法、八邻域像素模型等技术,开发了核心功能模块“绣定制”,推动设计周期从15天缩短到1分钟,可即时生成刺绣成品效果图,大大降低了试错成本,提高了刺绣研发能力。实时预警辅助决策。汇集绣工关键因子,生成传承人画像,预警传承人断层风险,提升人才传承保护能力。开展绣商信用评分,提供贷款优惠利率、共富险参保等差异化服务。全量归集产业指标数据,运用大脑数据算法,实现产业预测预警。

(二)多渠道人才培养,激活刺绣非遗传承发展活力。建立标准化的传承人才体系,丰富人才培养渠道,形成传承梯队。开展名师传承。组建台州刺绣名家工作室,发挥传帮带作用,形成人才培养立体架构。已建成名家工作室2家。探索校企合作。与院校合作共建刺绣班,探索非遗传承与职业教育协同发展,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如,台州开放大学高职学院开设刺绣社团教育课,外聘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陈克等任指导老师。实施技能培训。鼓励绣企申报技能培训资格,引导机构定向培养,进一步拓展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空间。全区共培育高级工艺美术师3人

(三)多业态拓展升级,激活刺绣非遗消费发展潜力。推动刺绣非遗产业改变传统销售模式,延伸扩展消费新场景。打造特色文旅新路线。探索“非遗+旅游”消费新格局,联合台绣、绣都、芸芝等三大区内刺绣龙头企业,融合串联“刺绣博物馆”等场所,制定特色培训课程和体验活动,打造集生产制造、非遗科普、购物消费于一体的特色旅游路线。打造横向合作新场景。推动刺绣企业与与大隐书局、希尔顿酒店、维京游轮等地标性品牌场所开展合作,联合打造“台州刺绣艺术展销中心”,共享合作品牌流量,推广台州刺绣文化品牌。打造网络营销新模式。开设电商主播培训、网红直播带货培训等公益课程,培养能有效推广刺绣文化主播,促进非遗产业营销模式转型发展。

(四)多维度跨界融合,激活刺绣非遗创新发展魅力。引导刺绣非遗技艺与时尚创意相结合,创新设计出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市场的文创产品,激发非遗技艺创新活力。跨IP联动。围绕垦荒精神、和合文化、山海水城等城市主题,进行系统性文化内涵挖掘,打造出具有文化内涵的刺绣创意特色产品。跨圈层联动。推动刺绣技艺与不同次元的跨界融合,打造IP联名文创产品,作品“破圈力”探索更广阔的市场空间。目前,已与腾讯动漫《通灵妃》联合打造台州刺绣联名文创。跨工艺联动。引导刺绣非遗打破原有单一丝绸产品的设计开发模式,加大与“玻璃雕刻”等其他非遗工艺的融合探索,推动产品跨界融合。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