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音乐教育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路径

大丰媒体号
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加格达奇区育才小学


打开文本图片集

< a rel="example_group" title="Custom title" href="http://img.resource.qikan.cn/qkimages/dd3d/dd3d202214/dd3d20221493-2-l.jpg">

摘要:时代不断发展,教育水平不断进步,人们对审美方面的教育愈加重视。在新课改不断实施的当下,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规定了音乐五大教学理念,包括“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突出音乐特点,关注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文化多样性;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所有内容之中“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成为了首要目标。因此本文首先分析了小学音乐教学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提出小学音乐教育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路径,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音乐;审美能力;意义;培养路径

《音乐新课程标准》中就音乐这门课程明确提出要围绕审美为核心,优化教学手段,带给学生审美情感体验,从而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丰富学生的生活,使其成为充满爱心的人。音乐作为一门审美艺术,陶冶情操是其的一大主要功能,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下,小学音乐教师应该积极响应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创新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一、小学音乐教学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性

(一)迎合素质改革要求

事实上,小学音乐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是为了更好迎合素质改革所提出的相关要求。在新课改浪潮下,教育界极力倡导素质教育,要求教师能够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注重培养学生素质、发展学生各项能力,使教学活动更具高度、深度。而就小学音乐教学而言,审美能力是学生所需具备的一项重要能力,教师据此展开相关教学活动,可以确保音乐教学符合素质改革的实际需求,进而推动音乐教学在教育领域获得深入发展。

(二)有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小学音乐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良好音乐鉴赏思维的形成,同时,在良好思维的作用下,学生能够更深层次地分析与鉴赏具体的音乐课程内容。并且,良好的审美能力,帮助学生更快地掌握音乐作品所蕴含的独特魅力,从而完成音乐知识的快速吸收及内化,实现小学生音乐学习能力的全面提升,取得更为优质的教学成效。

(三)可满足学生审美趣味的需求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21年7月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该政策实施的主要目的是减少学生校外培训负担与科类作业负担[1]。“双减”政策下,美育将是孩子的必修课,因此作为音乐教师要与时俱进,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优化设计教学环节,以更好地满足学生审美趣味的需求,让学生遨游在音乐的世界中,感受音乐的无穷魅力。

二、小学音乐教育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路径

(一)善用乐理知识,提升学生审美素养

小学音乐教育并不是简单的带领学生聆听音乐,其包含了诸多内容,既有音准、节拍的教学,也有着乐器和舞蹈的基础教学内容,而这些内容均是学生审美能力培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故此,教师展开教育活动时,应借助合理的方式引导学生,有效传授给学生乐理知识,确保学生在课堂上能有收获[2]。如:在教学《劳动最光荣》一课时,考虑到平时音乐课程较少,教学时间较为紧张,如果只通过课堂时间进行乐理知识的学习,可能会影响到教学效率与质量。对此,教师可采用比赛的形式,促使学生课后复习及乐理知识学习更为积极。具体而言,让学生围绕《劳动最光荣》这一核心,花费一周时间进行乐曲相关乐理知识的收集,教师到了正式比赛上会设计相关乐理知识问题,回答数量最多的学生或小组,将会获得精美小礼品。此种方式尊重了小学生好胜心强的阶段特点,过程也极具趣味,更利于学生乐理知识学习积极性、兴趣的有效激发,且与如今倡导的“快乐学习”理念相符合,确保学生能掌握更多乐理知识,以免乐理知识出现漏洞。长期如此,既能有效提升教师教学效率,也能在活动中养成学生审美能力,提升学生审美素养。

(二)利用音乐乐曲,引导学生想象美

乐曲作为音乐的载体,同时也是表现音乐的主要形式,对学生而言,不管是学习音乐基础知识,还是欣赏音乐,均是建立在乐曲基础上的。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若想培养学生审美趣味,还要充分发挥好音乐乐曲的作用,让学生在欣赏这些乐曲的同时,形成审美意识,并且在欣赏乐曲的过程中,还能培养学生的听觉能力与识别能力,帮助学生感受音乐表达的思想与情感。例如:在组织学生欣赏《杜鹃圆舞曲》这首乐曲时,音乐教师便可以应用三拍子圆舞曲的体裁,结合活泼和轻快的节奏、流畅的旋律,为学生描绘出一幅充满生机的景象,应用轻松的节奏配合婉转的鸟鸣,让学生感受到温和、迷人的氛围。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审美趣味,音乐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欣赏这首歌曲,待他们熟悉歌曲的旋律后,再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感受并体验音乐带来的情绪,通过引导学生应用正确的方法欣赏音乐,感悟音乐的表现力,体验音乐的内涵。同时还能帮助学生掌握3/4拍节奏与三拍子舞曲的特征,辨别手风琴的音色,从而感受到不同乐曲各个部分的情绪以及所表达的音乐形象。

(三)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欣赏美

著名的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曾说过,将音乐的魅力传递给学生的必要条件便是激发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要想培养学生审美趣味,教师便应该结合学生的需求和教学内容,为他们创设充满趣味性的情境,通过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在此基础上促进学生情感可持续发展,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3]。例如:在教《永远住在童话里》这首歌曲时,由于该歌曲的内容与曲调都比较简单,歌曲主要描述的是小朋友跟自己喜欢的童话故事主角仪器玩耍的情形,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感受音乐欢快、诙谐的节奏,同时对童话故事进行表演,在教学中音乐教师便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利用多媒体设备向给学生播放七个小矮人(见图3)、小木偶(见图4)、汽车总动员、白雪公主等童话故事的片段,通过为学生创设一个充满童真的童话情境,让学生犹如置身在童话世界中,跟自己喜欢的童话人物在一起玩耍,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习音乐,欣赏音乐的美。

(四)开展音乐表演,引导学生表现美

音乐作为表达人类情感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同样需要融入感情。而音乐教学,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表演诠释对音乐的理解也是这门学科的一个重要目标。因此,音乐教师要经常组织学生进行音乐表演,通过表演的形式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让学生感受表演给自己带来的欢愉,同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例如: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其中不乏一些妈妈哄小孩睡觉的歌曲,这类歌曲的歌词通俗易懂,节奏简单、旋律舒缓,生动地表现了母亲对孩子温柔的爱以及孩子对母亲的依赖知情。在学习这类歌曲时,音乐教师便可以开展音乐表演,可以让学生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表演,一个学生扮演孩子,一个学生扮演母亲,母亲一边唱着歌一边轻轻地拍打着孩子,而孩子则安静地依偎在母亲的怀里,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方式表演出这首歌曲。表演结束后,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思考:“每一位母亲都很爱自己的孩子,那作为孩子的我们应该怎么回报自己的母亲呢?”以这样的方式,让学生体会母亲对自己的爱,并树立对母亲的感激之情,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审美趣味,同时还达到良好的情感教育。

综上所述,音乐作为一场盛大且华丽的艺术演出,同时也能够给观众带来视觉的享受。小学阶段作为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启蒙阶段,作为小学音乐教师,要充当好学生美育路上的引导者,结合音乐教学目标和学生身心需求现状,创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帮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乐曲核心内容;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促进其全方位健康发展;同时为学生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及学习提供帮助。笔者希望可以为审美培养的有效实施;使音乐教育得到全社会的认同;使大众更多地关注音乐的核心精神,从而更好地实现音乐的价值,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郑保华.小学生审美艺术的研究[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1(3):95.

[2]杨文琴.培养小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性及途径[J].甘肃教育,2020(4):183.

[3]马艳娇.在音乐欣赏中小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策略探究[J].魅力中国,2019(48):396-397.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