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博物馆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研究

大丰媒体号
四川博物院

摘要:目前,志愿服务成为促进博物馆事业发展的重要环节之一。大学生志愿者作为志愿者队伍的生力军,近年来发展迅速但协稳度、持续性不足。本文通过总结博物馆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经验,分析其现状问题,并提出针对性建议,以期有效推动博物馆大学生志愿服务事业可持续性健康发展。

关键词:博物馆;志愿者;大学生

近年来,国家大力支持博物馆事业发展,“博物馆热”在全国各地持续升温。日益增加的参观群众对博物馆的综合服务能力提出要求,扩充志愿者力量成为目前博物馆发展的一条有力途径。通过综合国内博物馆的志愿服务情况,笔者按年龄和社会身份将志愿者分为三类,即未成年志愿者、大学生志愿者、社会成人志愿者。其中大学生志愿者因其自身素质较高、专业过硬、空余时间较多等特点,慢慢成为博物馆志愿团队中的主要力量之一。

一、博物馆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及问题分析

当前我国参与志愿服务的大学生数量整体呈增长趋势,博物馆根据大学生的志愿服务意愿和能力,针对性开放了志愿活动岗位。但在此过程中,管理模式、激励制度、资金使用、安全保障方面逐渐暴露不足,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发展产生了一定限制。

(一)管理模式松散

国内博物馆管理志愿者机构一般设置为公服部、宣传部等,志愿者管理人员在负责志愿者工作的同时还需承担部门其他工作,少有专人专职的管理模式,以致志愿者管理松散、招募随意、培训不专业等,难以形成有效的博物馆志愿者服务品牌。

同时,部分博物馆对大学生志愿者重视不足,导致大学生仅能参与基础性服务,如防疫、咨询等,志愿服务流于表面。培训方面也较为简单,专业性、规范性无法保证。对于大学生志愿者的招募少有条件要求,多数报名即可参与,导致其素质参差不齐,易产生服务问题、纠纷,由此削弱部分大学生的服务热情,不利于博物馆服务水平提升。

此外,基础性服务对于大学生志愿者的吸引并不强烈,多数大学生到博物馆更偏向参与文物、历史或与自身专业相关的志愿服务内容,达到学以致用、锻炼技能或满足自我兴趣爱好等目的。当个人意愿不被满足且岗位服务内容单一无趣时,便易形成大学生志愿者一次性服务模式。

(二)激励制度单一

博物馆现有的激励措施主要有交通津贴、用餐津贴、志愿者服装、志愿证明等。目前,各大高校入党、评优等项目中要求学生有志愿者服务时长,博物馆可提供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证明吸引到大量学生到馆参与服务,但这类大学生志愿者有较强的目的性,一般在获得博物馆出具的证明完成学业任务要求之后,均不会再到馆服务,这类激励措施不具备可持续性。而其余的激励措施在社会层面上的效果稍显滞后,难以增加大学生与博物馆粘黏性以及大学生在馆服务次数。

(三)缺乏资金支撑

志愿者服务活动的开展需要有资金支撑,而博物馆作为公益性文化场所,资金来源为政府下拨,少有专门给予志愿发展的项目资金,所以博物馆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很难做到多元化开展。此外,大学生少有固定经济收入,在志愿服务中可能需独立承担交通费、杂费等支出。这导致博物馆在开展志愿者活动时处于被动,很难对志愿者提出太多要求。而大学生也不愿过多参与耗费时间、金钱的志愿活动。

(四)安全保障不足

志愿服务的开展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多数学生不了解自身所享有的权益,许多博物馆也没有为大学生志愿者购买相关保险。2021年《博物馆志愿服务组织管理调查》中显示全国仅有49.51%的博物馆为志愿者购买了保险,14.56%的博物馆没有基本保障措施规定和制度,这些博物馆一旦发生权益纠纷或人身事故,博物馆和大学生志愿者双方权益都难以得到保障。

二、博物馆大学生志愿服务可持续性发展对策

如今,我国志愿者服务团队发展已逐步成熟,作为其中新生力量的大学生群体,在新时代迎来了强大的发展机遇。博物馆需顺应时代发展,针对性解决大学生志愿服务事业的困难,使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持续稳定成长。

(一)提升管理力度

博物馆应以针对性招募、专业性培训、严格化考核等措施来提升大学生志愿者整体素质,以便后期开放具有专业性、挑战性、技能性的岗位,如讲解岗、活动岗、展览陈列岗等,扩充大学生的服务选择,改善一次性服务现状。志愿者管理部门也应与其他部门、单位加强互动合作,简化志愿者派遣申请流程,共同开创志愿服务多样化内容,让大学生志愿者全面参与到博物馆各项工作当中,获得专业技能学习机会。

(二)完善激励措施

志愿服务精神是奉献、不以获取报酬为目的,但并不代表不能获得任何形式的回报。有效的激励措施反馈不仅是对志愿服务的认可与支持,还能更好的维系博物馆与大学生之间的联系。大学生具有较强的使命感和荣誉感,博物馆在物质激励的同时更应做好精神激励。除了发放荣誉证书,博物馆还应加强与学校之间的联系,向大学生志愿者所在的学校提供感谢信,让荣誉走出博物馆,从而全面提升社会影响力。另外针对面临就业的大学生,博物馆也可以为优秀志愿者提供推荐信等,支持大学生就业发展,形成具有良性循环的合作关系。

(三)拓宽资金渠道

由于志愿服务属于公益性质,并且大学生没有稳定经济来源,对此政府应发挥主导能力,划拨专项经费扶持,以便博物馆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从而形成良好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品牌。在此基础上吸引社会关注,在得到社会认可后,博物馆可建立多元化资金筹集渠道,大力发挥企业和个人作用,以赞助、捐物捐款等方式来支持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

(四)保障合法权益

各地政府应在出台相关规定、条例中要求用人单位为志愿者提供保险等安全权益保障。博物馆也应在培根铸魂上展现担当,为参加志愿服务的大学生选择和设计集体保险,切实解决大学生的安全忧虑。

博物馆还可与学校联合开展应急演练、突发情况培训等,提高大学生面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加强大学生身心抗打击性,让他们敢于投身到博物馆志愿服务当中,以此推动博物馆志愿服务事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三、总结

志愿服务已然成为大学生接触社会、服务社会的主要方式之一,面对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中的问题,博物馆应守正管理模式、在服务内容、激励、资金、保障等方面不断总结经验,才能在新时代新征程中要更好地激发志愿服务的新活力,带领大学生志愿者取得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的成就。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