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高校“三全育人”机制与平台建设研究

大丰媒体号
内蒙古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内蒙古包头 014010

摘要:“三全育人”长效机制是新时代新形势下高校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举措。要真正做好以学生为本的树人育人工作,必须牢牢把握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规律和特点,才能探索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三全育人;机制;平台

项目基金:内蒙古科技大学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课题“习近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重要论述研究”(DJZD1905)阶段性成果。

一、“三全育人”机制的基本内涵和主要特点

(一)“三全育人”机制的基本内涵

“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三全育人”机制是一个系统而全面的树人育人指导思想和实践模式。所谓“全员育人”,就是高校中的每一位教职员工包括任课教师、管理人员、服务人员等都要根据各自的岗位特点做好育人工作;所谓“全过程育人”,就是高校育人工作必须从大学生入学开始全程跟进持续到学生毕业就业,全程伴随于学生学习、生活、成长、就业全过程;所谓“全方位育人”,就是高校在育人过程中,不论是在教学、科研上,还是在管理、服务上,每一个阶段、每一个环节都要力求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三全育人”机制的主要特点

1.育人主体的全员性

“三全育人”机制从“育人主体”方面来看,主要强调育人主体的全员性。传统的教育观念可能认为育人工作的主体只是辅导员、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这是非常狭隘的观念。“全员育人”要求高校的全体教职员工都必须树立育人理念、承担育人责任,包括任课教师、管理人员、服务人员等都要根据各自的岗位特点做好育人工作,并在育人过程中加强沟通、互通有无、相互配合,发挥树人育人积极作用。

2.育人过程的全程性

“三全育人”机制从“育人过程”方面来看,主要强调育人过程的全程性。高校育人工作绝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项复杂的长期性工作。“全过程育人”要求高校思政工作要贯穿于大学生学习、生活、成长、成才、就业全过程,要根据学生学习生活、成长成才等在不同阶段的不同规律和不同特点,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安排好实际育人工作,做到合理规划、重点突出、效果明显。

3.育人环境的全方位性

“三全育人”机制从“育人环境”方面来看,主要强调育人环境的全方位性。高校育人工作是一项长期性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社会、家庭等方面共同推进。“全方位育人”要求以学生成长成才为中心,学校、社会、家庭等方面通力合作,在不同空间全方位展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成强大的育人合力,促进大学生素质提升和全面发展。

二、以学生为主体建立“三全育人”长效机制的必要性

(一)“三全育人”长效机制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选择

高校的立身之本就是立德树人。高校要做好立德树人工作,不断更新“三全育人”教育理念,变革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充分发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树人育人新理念、新模式、新途径,更好地教育引导学生成为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不断提高育人主体的全员性、育人过程的全程性、育人环境的全方位性,正是“立德树人”的应有之意。

(二)“三全育人”长效机制是整合教育资源、形成育人合力的必然选择

当前部分高校在“三全育人”方面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有关单位和相关部门没有形成强有力的协同效应,致使育人工作没有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比如教学单位、管理部门、服务部门等不同性质的部门可能对思政工作和育人工作在关注角度和侧重层面上存在不同;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专业课程、实践课程没有做到“同向同行”达到最佳效果;高校、社会、家庭等不同育人环境和载体之间联系配合不够紧密,“条块分割”比较严重。因此,以学生为主体的“三全育人”机制的建立,正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从而达到结构最佳的协同效应,进一步形成强大的树人育人工作合力。

(三)“三全育人”长效机制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必然选择

随着国家和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部分大学生在思想上、能力上、行动上出现一些与国家和社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情况。并且随着互联网高速发展,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生活等方面日益复杂,价值取向出现复杂多元性和不稳定性的特点,这些问题都会严重影响大学生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因此,高校建立“三全育人”长效机制,对于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以学生为主体建立“三全育人”长效机制的路径探索

(一)更新理念,责任到人,构建全员育人模式

广大任课教师是育人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责任主体,所以必须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一方面重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道授业解惑”,另一方面也要更加重视树人育人工作在课堂上的不断跟进,积极探索专业课程与德育元素的融合。各门任课教师也都要守好责任田、把好育人观,使各类课程与思政理论课形成协同效应,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机制需要党、政、学、工、团齐抓共管,因此建设一支高水平、高素质思政工作队伍是“三全育人”机制顺利开展的有力保证。

(二)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构建全方位育人模式

育人工作是一项复杂的长期性、综合性工程,需要各部门之间要相互联动、共同参与、形成合力。如领导部门要在宏观上统领全局,把握方向,制定决策并强有力保证实施;人事部门要负责建立与本校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权、责、利相结合的管理机制和岗位聘用制度,为育人工作提供强有力的制度和人事保障;学生工作部门要把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落到实处,统筹协调好思政工作队伍、学团工作队伍、辅导员班主任工作队伍,形成人人是育人工作者、处处是育人阵地的全方位育人格局。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广大大学生从内心深处坚定理想信念,勇担历史使命。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更好地促进“三全育人”机制发挥育人实效。

(三)统筹兼顾,全程跟进,构建全过程育人模式

高校育人工作必须从大学生入学开始全程跟进持续到学生毕业就业,全程伴随于学生学习、生活、成长、就业全过程。要根据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阶段规律,分阶段、分层次、分重点、分步骤地把育人工作贯穿于学生发展全过程。对大一新生主要侧重于理想信念教育,大二、大三就要强调道德养成教育,毕业班级的侧重点就是职业道德教育,教育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把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紧密联系,以主人翁的社会责任感投身现代化建设。同时,学校、职能部门、二级学院、班级、个人要建立新媒体联动机制,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平台不断推动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提升育人工作效率和育人效果,增强“三全育人”机制的时代感和吸引力。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