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增强文化自信心的课程思政在西方近现艺术教学中的研究
摘要:自19世纪末以来,西方艺术越来越注重对东方艺术的学习与借鉴。这种现象为高校美术史论课程在涉及西方近现代艺术内容中开展挖掘中华民族艺术优势,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心的课程思政教学提供了基础。具体从西方近现代艺术作品中寻找中国传统艺术元素,研究中西方艺术互通之处等方面进行课程思政教学。
关键词:课程思政、中国文化自信心、西方近现代艺术
从高校美术史论课程中涉及的西方近现代艺术思潮与流派的演进过程中可以看出,自19世纪末以来,西方艺术从观察方法、表现形式等方面越来越注重对东方艺术的学习与借鉴。这种演进现象使我们能够在西方近现代艺术教学中挖掘中华民族的艺术优势,融入增强文化自信心的课程思政理念。
课程思政是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在教学过程中将传授专业理论与“立德树人”形成协同效应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
在涉及西方近现代艺术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对比的研究方法,引导学生从西方近现代艺术作品中寻找中国传统艺术元素,以及中西方艺术的互通之处,使学生深切体会到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的价值与魅力,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心,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研究西方近现代艺术作品中的东方元素,挖掘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在全球化发展中的价值与潜能
从被西方誉为“现代艺术之父”塞尚的代表作品《圣维克多山》开始,中国传统艺术的观念与表现形式被西方近现代艺术思潮、流派所重视与借鉴。从观察视角与透视法、平面化的表现形式这两个方面切入课程思政教学,促使学生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在当代的价值与潜能。
1.从观察视角与透视法研究
例如,在讲解“后印象派”代表画家塞尚的作品《圣维克多山》时,分析作品采用的是多视角的观察方式——塞尚将圣维克多山在三维空间中每个视角的典型形象分离出来,然后在二维平面上将这些分离出的形象进行重新组合,这种观察视角与透视方法打破了西方传统绘画的“焦点”透视法则,与中国传统绘画的“散点”透视有相似之处。
焦点透视是在作品内将视角固定在一个位置上,即消失点,不同距离的物体以这个确定的消失点的透视关系进行近大远小的缩放。散点透视指在一个画面中能够发现多个视角,每个视角又都在局部构成透视关系,整个作品呈现出视线的流动感。
类似的形式在立体主义画家勃拉克的《持吉他的男人》、毕加索的《亚威农少女》,未来主义艺术家波丘尼的《空间中连续的独特形体》、巴拉的《被栓住的狗的运动状态》等作品中也有明显体现。通过对这些作品的分析,不仅使学生对中国传统绘画的多视角、流动性的观察和表现形式有了全新的认知,而且还使学生看到了中国传统艺术在全球化发展的前景与生命力。
2.从平面化的表现形式挖掘
在表现形式方面,中国传统绘画的平面化与西方传统绘画的立体化形成鲜明对比。但是,近现代西方艺术却呈现出逐渐从立体化向平面化发展的趋势。从这一发展趋势进行课程思政教学,通过分析西方近现代绘画的作品形式,引导学生探究中西方艺术平面化的相似之处,例如:马蒂斯的作品《红色的和谐》,画中的人物与景物完全以二维平面的形象呈现,彻底舍弃了西方传统的焦点透视法则,画面具有强烈的平面装饰效果,与中国传统绘画有异曲同工之妙。
当然,除了野兽派马蒂斯的作品之外,西方近现代艺术思潮的其他流派——立体主义、未来主义、表现主义、抽象主义等——的作品也呈现出与中国传统绘画平面性相似的特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这些相似之处,即能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绘画的理解,又能促进学生对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视,还能启发他们思考在全球化语境下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如何发展等问题。这些都能够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和文化自信心。
二、比较中西方艺术作品中的互通性,探究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在树立文化自信心和自觉性方面的作用
中西方传统艺术的差异性自古以来就一目了然,但是,在近现代艺术发展进程中,在迥异的表现形式之下却逐渐出现中西方文化与观念的交融与互通。对这种现象的分析,可以树立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心与自觉性。例如,通过讨论“超现实主义”代表作品的艺术特点,启发学生在西方作品离奇古怪的表现形式中体会中国传统古典诗艺美学原则之一“反常合道”的思想精髓。例如,将明末清初画家八大山人表现 “反常合道”思想的中国传统绘画作品与西方画家达利、马格利特等人的超现实主义作品进行比较。
八大山人表现 “反常合道”的作品与超现实主义艺术的互通之处在于都在关注生命和世界的终极意义,立场都是以个体出发,反思的背景是个体脑海里或心里所感知到的想象虚空而不是现实景物。虚空的形象在八大山人的作品里具体为翻着白眼、挺着脖子的动物,或是飞在空中的鱼等,例如八大山人的《鱼鸭图》《鱼鸟图》等。想象的形象在超现实主义艺术里体现为把日常的事物表现成梦境的非正常状态,例如达利的《永恒的记忆》、马格利特的《追求不可能》等。通过艺术作品的比较,使学生既能体会中西方文化艺术的交融与互通,又能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近现代艺术发展中的价值与潜力。这样的课程思政教学,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还能形成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总之,毛泽东在文艺思想中主张中国文艺创造自己的“民族形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中也要求在批判地继承和吸收借鉴的基础上推动文艺创新。所以,在高校美术史论课程思政教学中,挖掘西方艺术作品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相吻合的思想观念和表现形式,能够促进学生对如何继承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推进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民族化”创新等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从而增强文化自觉性和自信心。
参考文献:
1.林华瑜.毛泽东文艺思想与文化“中国梦”[EB].2014.http://http://dangshi.people.com.cn/n/2014/0224/c85037-24446117.html.
2.甄巍.西方现代美术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223-226.
3.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中国美术史教研室.中国美术简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20:276-278.
此文是2020年度新乡学院校级课程思政优秀示范课程——近现代艺术思潮(项目编号:4801820001)、2020年度新乡学院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立项(项目编号:4801821001)、2021年度新乡学院校级一流本科课程立项(项目编号:1205482208),三个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夏蕾(1979-),女,籍贯山东省东平县。现为新乡学院美术学院教师,白俄罗斯文化艺术大学艺术学博士。主要研究:艺术理论、艺术史、艺术批评、美术教育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