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浅谈当代中国“国风音乐”的发展

大丰媒体号
云南文化艺术职业学院 云南昆明 650000

摘要:“国风音乐”作为一种当代文化背景下发展起来的音乐风格,正在无时不刻的反映着当下年轻人的审美需要,但值得注意的是,当下大量国内所谓的“国风音乐”正在披着表层中国符号的外壳在音乐创作上出现了同质化、粗糙化现象。正如当下汉服的美,在快餐时代下,是否还有很多人究其根本?如何能够在当下音乐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运用民族内在文化逻辑去真正倾注于音乐创作中,这是我们作为音乐工作者与教育者需要探究的问题。

关键词:古风音乐;国风音乐;中国风;民族文化

引言:近几年随着国内仙侠剧的热播,国风流行音乐也掀起了一股浪潮,在当下中国流行音乐文化中占有了一席之地,下面笔者将通过国风音乐在中国的兴起、发展及音乐现象作为分析对象进一步探究中国“国风音乐”的何去何从。

一、什么是中国“国风音乐”

所谓国风音乐,狭义的概念指的是将流行音乐元素与中国传统文化、古旋律编曲、古典乐器和和诗词相结合而形成的具有中国独特文化特色与音乐风格的音乐。而笔者认为广义的国风音乐应指的是将当代流行音乐元素与本土音乐文化相融合的音乐形式,泛指一种新的音乐文化现象。从根本上来说,国风音乐是杂糅了现代流行音乐作曲技法、编曲与电子合成器的使用,传统文化元素的汲取以及地方音乐现象的一种融合音乐。

二、国风音乐在中国的兴起与发展

随着中国近10年来,在“90”“00”作为当下审美风向标,成为了消费群体的中坚力量,在这一批大众的审美需求下,国内古装影视行业的发展走向了一种趋于年轻化、偶像化的时代,由此派生出了“仙侠剧”这一新兴种类的电视剧。行业间总流传着“视频与音频不分家”一句话,因此,在国内仙侠剧发展的同时,相应的“中国风”主题曲也就成为了发展潜力股。再者,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高压力的生活使人们产生了新的音乐需求,人们对西方流行音乐逐渐感到了审美疲劳,国风音乐将流行音乐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满足了社会大众的心理需求,缓解了人们焦虑浮躁的心情。另一方面,由于现代流行的大量流行音乐文化基本属于舶来品,如我们现在使用的和声、曲式,作曲技法等相关的音乐知识系统。因此,国内的很多音乐创作者们为了进一步融合本土传统音乐文化,开始在这一方面有了很多的探索与创作,更多专业人士从中更是嗅到了音乐商机,短时间内大量的“国风音乐”投入市场,“中国风音乐”浪潮来袭。“国风音乐”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三、浅析国风音乐的文化内涵及音乐表达

笔者搜集了国内外相关的音频资料以及相关风格的音乐,将从国内和国外的“国风音乐”音乐文化表达及音乐美学来具体分析。

(一)国内“国风音乐”音乐文化表达

国内的流行音乐发展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末期,1986年“让世界充满爱”演唱会的成功举办标志着内地流行音乐的崛起,之后的10年里,虽经历了曲折,但内地流行音乐在世界音乐文化的影响下有了长足的发展,无论是音乐性、内容或者是编曲上,内地的音乐人都在不断的学习、模仿、探索,始终在流行音乐发展道路上前进,寻找着属于流行音乐的中国文化符号,“国风音乐”也就是这样一个背景下孕育而生,早在90年代以周杰伦为代表的一波流行音乐就试着探寻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道路,他创作的一系列“中国风”音乐大受欢迎,虽在唱法和咬字吐字上存在很大争议,但其中国元素的运用别具一格,而后2020年“春晖纪·2020 国风音乐盛典”正式在线上举行,吸引众多粉丝的观看,之后《指间沙》、《诀爱》、《典狱司》、《踏山河》等一系列古风歌曲在网络爆走,这些歌曲在音乐性上,既具有中国古典文化的一些元素,又具有西方现代流行音乐文化的结构逻辑。在歌曲内容上,较90年代的“中国风歌曲”有较大差异,即主歌多采用白话形式,而副歌往往配以文言文的表达方式进行演唱;编曲上仍然采用现代音乐的编配,也就90年代以来流行音乐的基础编配形式,即:电子鼓、贝司、键盘作为基本伴奏形式,再加上民乐乐器的使用作为民族元素的点缀。国风音乐在曲调的运用上颇具中国传统音乐的美感,同时又不失西方音乐的现代气息。从音乐文化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国流行音乐确实以惊人的速度蓬勃发展,而这样的新颖形式确实也开启了中国国风音乐的新局面。

(二)国外“国风音乐”音乐美学分析

从音乐文化上来说,中国器乐在流行音乐中的使用的确能够在文化当中独树一帜,并且形成了当下中国“国风音乐”的特有形式,我们从音乐人类学中的逻辑中可以看到,旨在发展本民族的音乐文化,确实需要一连串的“民族符号”加以使用,一方面放弃传统音乐中的传统行为,例如:古代音乐只出现在大型祭祀活动中。而另一方面我们利用西方音乐文化的形式短暂的保存了我们中国古典音乐的片段,从音乐文化层面上来看,“国风音乐”的探索确实在社会文化自信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而“国风音乐”文化在大数据信息时代也确实能够引起共鸣,甚至出现“狂热”现象,但音乐文化不等同于音乐美学,音乐文化作为一种音乐发展的现象,而音乐美学则需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当代音乐美学应‘回到’文化基础,回到真实的问题和艺术的思想,强调他们的本质”。我们一直强调文化自信,文化内涵,而作为音乐领域中的文化自信是否成为一种音乐美感,这是我们当下亟待理清思路的关键。例如歌曲《芒种》,运用古筝作为前奏,尾奏采用小提琴,立意本是具有创意的,但整首歌曲通篇与“芒种”这个节气毫无关联,这样一首歌曲不仅从结构、方法论上和中国文化一点关系都没有的基础上再点缀以中国符号,而并未从内涵出发,那就丧失了我们所说的“本质”。当然,例如陶喆的《望春风》,《Susan说》这类流行音乐可以说是回归本质的“国风音乐”,就音乐美学来说,它们是具有独创性的,《望春风》采用了西方音乐中阿卡贝拉的演唱形式,开头采用闽南语,可谓标新立异。

四、关于国风音乐发展的思考

在当代音乐文化发展中,作为一名音乐教育者,我们更应该透过音乐文化现象来看本质,当下国风音乐的“泛滥”,正如20年前中国网络音乐的发展道路不谋而合,中国真正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不应该只是摘一点句子和词藻,套在一个侠骨柔肠的爱恨离别或者快意恩仇的情境中,这与20年前兴起的《老鼠爱大米》、《东北人都是活雷锋》一类网络音乐现象并无区别。在这样一个“快餐消费”时代,更多的音乐人应该“慢”下脚步,而不是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东拼西凑,在R&B上加一个戏曲唱腔、在 trap beat上加一个古琴就好比在西装上绣了一个脸谱,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结语:本人认为,首先,用了“中国符号”的音乐不等于这个音乐真的“很中国”。其次,判定一个作品的文化属性不能仅以表层的文化符号作为标准。音乐的文化自信不是表层符号的滥用。我们需要的是真正探究每个民族音乐文化创作的内在逻辑,如何有效利用舶来的音乐以及本民族文化,同时拆分成为我们的音乐素材,再进行重新的排列组合成为自己的作品,利用内在音乐逻辑真正创作出具有音乐美学本质的现代流行音乐作品,拒绝粗制滥造,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的让“国风音乐”健康发展,并且在未来能够成为我们音乐文化的“灵魂”。

参考文献

[1]杨畅,宋国庆.中国风音乐:古典诗词艺术魅力的再现[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17,16(20):192-194

[2]闵笛,浅谈国风音乐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哲学与人文科学·音乐舞蹈;·《中国文艺家》,2018年.12期

[3]管建华,音乐人类学的视界:全球文化视野的音乐研究「J」2010.10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