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新时代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研究
摘要:随着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市场经济带来的物质化环境、网络信息的多元发展以及社会环境的自我化趋势明显,人们在多元价值交织、提倡个性自由和个性的时代下渐渐遗忘了道德与文化。特别是当代大学生,其思想观念因为自身固有的心理和生理特质更容易受不良文化、价值观的影响,高校加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势在必行。
关键词:高校;道德与文化;特质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其中最值得称颂和发扬的当属中华传统美德,它培育了中华儿女崇高的价值追求。中华传统美德不仅包含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可的道德准则,也包含着丰富的处世哲学和治世法则,内容深刻,触及灵魂,一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华民族各个方面的成长、进步,二十大期间,党中央表现出了对中华文明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的关注和重视,强调二者是中国人民在数千年生产劳动中日积月累形成的道德观、社会观、天下观、宇宙观的总和,与新时代社会主义价值观内涵不谋而合。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贯彻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对于我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社会整体道德水平的提高、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和谐社会的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盛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传统美德教育的界定及内容
中华传统美德所涵盖的内容广泛而丰富,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社会实践中逐渐凝聚起来的民族精神之所在。中华传统美德是我国现行德育的源泉,也是我国当代德育内容的基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在现行学校德育中居于基础地位,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 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指教师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特点,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把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内容传授给学生,引导学生将其内化为自身的优良道德品质。基于儒家思想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内容一般包括“仁、义、礼、智、信”,即儒家“五常”,这也是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核心内涵。
对于高校来说,教育内容需要兼顾与时俱进和社会发展,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大学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爱国主义教育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以爱国主义精神为内核,爱国主义教育则是高校传统美德教育的核心。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爱国的优良传统,范仲淹、顾炎武、文天祥、林则徐等爱国诗人都通过诗句表达了自己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这些承载着他们爱国精神的诗句经过口口相诵流传至今,近代中国,面对外来侵略,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于中国人民的反压迫的始终。
新时代的中国繁荣昌盛,结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将爱国主义情怀根植于现代大学生脑海中,拔高大学生的政治站位,培养其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意识,培育其爱国主义情怀,这样才能使之形成爱国的思想觉悟,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不懈奋斗,也只有这样的人才,才能扛起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优良传统美德的大旗,从而为祖国的强大添砖添瓦。
2.个人品德教育
我国的个人品德教育历史悠久,孔子最早构建起整个人品德教育体系,他认为统治阶级向下要取得文武百官和百姓的信任、支持,相反地,百姓和文武百官向上要时刻维系衷心;人与人交往要讲求信用,而且要懂得察言观色、包容宽厚、彼此信任;对待家人要讲究孝义,充分体现了其“仁”的思想。封建社会时期的“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近代的“自由、平等、博爱”等都是当时的基本道德规范。
社会主义道德城墙的砌筑离不开个人品德教育的支撑,这项教育活动在高校内比较常见,所以高校应该从道德、能力两个方面培养能够真正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人才,尤其是要注重大学生品性的培养,使之成为一个既懂知识,又意志坚韧、热爱祖国、愿意奉献的人才,并主动扛起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旗帜,这样才能向世界传递和呈现中国美德。
3.家庭美德教育
对于大学生来说,家庭美德的核心就是孝,它是千百年来贯穿中国家庭的优良传统,以及保持家庭和谐的道德规范。高校面向大学生开展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活动,必须以孝道教育为入手点,因为只有懂得关爱和呵护家庭成员的人才会真正了解责任的内涵,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成为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力量。在2019年的春节团拜会上,习近平明确表示:华夏儿女向来是一群会在家尽孝、为国尽忠的孩子,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不和美社会就和谐,国家就不会繁荣。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道德养成的起点,只有用良好家教家风涵育道德品行,才能做到家和万事兴,才能促进社会稳定、国家健康发展。
弘扬孝道文化,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基本道德素质,有利于当代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以及步入了老龄化社会,而且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开展孝道文化教育,使得当代大学生意识到尊老、爱老的意义,维护孝文化的发展,主动协调、处理好家庭关系,是其为社会安定做贡献的有效途径之一。
4.社会公德教育
一个国家或地区人民文明素养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可以直接通过社会公德水平反映出来,这也是判断社会文明与否的一项标准。在大学公德教育中突出中国优秀传统美德教育的地位,目的就是要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树立一种愿意奉献、重情重义、以和为贵、诚实守信的良好道德理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需要大量拥有这种积极、正面思想的大学生才参与其中[1]。
任何充满了前瞻性的民族都会通过开展社会公德教育来培养优秀的接班人,高校组织和开展好社会公德教育,是我国社会道德水平得以提升的必由之路,更是向世人展现中国传统美德魅力的重要途径,这既能加深大学生对公序良俗的认识,同时也能规范大学生行为,避免其偏离社会公德价值,这样才能通过不断地对比来纠正自己不良的行为道德,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氛围和社会风气。
5.职业道德教育
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处处蕴含着职业道德,《论语》中的“仁者爱人”“因材施教”“循循然善循”、韩愈的“传道、授业、解惑”《荀子·议兵》在文中阐述的“不杀老弱,不猎禾稼,服者不禽,格者不舍,奔命者不获”等都是对职业道德要求的体现。习近平同志在2021年全国政协组织的新年茶话会上对全国各族人民表达了新年期许,“保持服务精神,勇于创新开拓,继续打磨坚韧的品质”,这实际上道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对于人才的需求[2],“三牛精神”成为职业道德教育要学习和践行的新时代代表。
高校培养大学生对职业道德的认知和理解,规范大学生在未来就业中的职业品德等一系列职业道德教育能够有效提高大学生在工作中的是非判断和行为取舍,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竞争力,帮助大学生职业生涯长远发展,这能够由上至下地形成良好社会风气,有利于我们早日完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
二、高校美德教育的意义
高校是开展教育活动的主要场所,自然要承担起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美德的使命,这也是美德教育处于高校思政教育体系中核心地位的原因,它是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途径。我国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为党和人民事业提供人力资源支持的重任,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新时代大学生作为即将走上社会的一支中坚力量,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他们是建设国家的新生力量,大学生要自觉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美德,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领》当中,教育部明确表示,要培育学生的责任心,使之拥有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弘扬的能力[3]。所以,高校应该从长计议,以科学的手段开展好这项教育活动,真正出成果,使之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已成为必然趋势,不仅实现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彰显中华传统美德持久魅力,还对奠定大学生人生发展的道德基础,打造优秀人格,确保其始终认同中华传统美德,这样才能调动其继承和发扬的积极性、能动性。
1.培育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文化自信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文明之邦、礼仪之城,是世界公认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人生理念,“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之心,“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不再青”的高风亮节,“天下为公”的高尚情操,使中华民族不断的发展、繁荣、自强、自立于当今世界。高校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直接影响着学生是否愿意对祖国、对民族文化的认同,这就需要高校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积极培育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儿女在长期奋斗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的集中体现,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道德理念,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创造、积累和流传下来的宝贵财富。
2.培育学生的责任意识,树立民族精神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丰富的责任意识,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等。这些宝贵的传统美德,既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实现中国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精神支柱。在高校大学生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教育,培养他们树立责任意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把自己培养成为对社会有用、对国家有利、对他人有益的人。
3.培育学生的包容心理,培养团队合作能力
宽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我国古代思想家荀子主张“以忍为上”,即对别人多一些宽容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管仲曾说:“仁者能忍,有容人之量,其化相也”。孟子提出了“仁者,人也”的思想,认为人天生就有“恻隐之心”。可见,宽容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一。现代社会是一个合作的社会,合作不仅有助于个体发展而且能够增进群体的和谐与稳定。高校教师可以通过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教育来培育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提升综合素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真善美”,与审美情趣高度契合,是培养学生审美情操的重要途径。作为高校教师,要在教学工作中,将传统文化融入到专业课程的教学当中,通过美学和艺术理论对学生进行熏陶,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同时,还可利用各类美育活动(如书画比赛、文艺表演等)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我国传统艺术种类繁多,如京剧、书法、绘画等,在教学中利用这些艺术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能使学生提高文化修养与审美情趣,培养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全人格,从而提高综合素养。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为大学生提高自身修养,锤炼道德品质,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指明了方向,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他们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可靠的接班人,我们的党和国家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高校要采用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令大学生发现中华传统美德的闪光点,感受其带给自己和民族的骄傲感,这样才能使得他们在陷入困境、付诸实践时自觉以中华传统美德指导自己的行为,使之在遵守公序良俗的同时不断审视自己,拔高人格,最后向社会输出祖国发展和建设真正需要的人才;这群人才的出现也能印证中华传统美德的育人作用,这是中华民族屹立民族之林的底气,也是华夏儿女紧紧团结在一起的纽带,更是体现我国礼仪之邦称号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中国传统道德对加强大学生公德教育的现实价值[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3):27-28
[2]习近平.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的讲话.EB/OL.(2021- 01- 01)[2021- 05- 01].http://www.cppcc.gov.cn/zxww/2021/01/01/ARTI1609464536584106.shtml.
[3]教育部关于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教社科〔2014〕3号].(2014.03.28).http://www.moe.gov.cn/srcsite/A13/s7061/201403/t20140328_166543.html
杨尧斐(1993.04— ),女,汉族,河南信阳人,硕士研究生,河南经贸职业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思政教育、文艺理论。
王建强(1980.09— ),男,汉族,河北唐山人,硕士研究生,河南经贸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政教育、传统文化、高职教育。
2022年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年度项目《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立体化模式的创新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2022BKS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