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国有企业提升内部审计质量研究

大丰媒体号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研究所 四川省成都市 610000

摘要:高质量的内部审计工作能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为进一步提升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质量,有效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与服务职能,笔者立足工作实践,着重对影响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因素进行分析,并就如何提升内部审计工作质量提出建议。

关键词:国有企业 内部审计 质量

一、国有企业提升内部审计质量的意义

内部审计是是企业内部治理体系不可或缺的内容,是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提升内部审计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是促进企业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持续提高内部审计质量,可以推动企业堵塞管理漏洞、防范经营过程中的风险、强化内部控制、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升管理水平。二是有助于内部审计发挥作用。内部审计通过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进行监督、检查和评价,发现存在的问题,揭示风险,提出改进建议,促进企业完善治理、实现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关键是要有较高的审计质量来保证。三是提升内审部门价值。内部审计质量直接影响到内部审计的生存和发展,高质量的内部审计,才能让企业领导看到内审部门存在的价值,树立内审部门的威信,促进内审部门更好地发展。

二、影响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的因素

近年来,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得到了很大提升,但是审计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影响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内部审计的领导体制不健全

内部审计具有什么样的领导体制,处于什么样的组织架构,决定了内部审计在组织中的地位,对内部审计质量有很大的影响。目前笔者所在国有企业集团内,内部审计的领导体制和机构设置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内部审计与纪检监察部门合署办公,部门名称“纪检监察与审计部”,内部审计工作由纪委书记分管。这种模式下,由于纪检工作是纪委书记的主责主业,特别是近几年纪检任务比较繁重,内部审计人员很多时候需要配合纪检的工作,如开展专项检查,配合案件查办等。另一种是内部审计与法务、内控和风控合署办公,部门名称“法务审计与风险控制部”,内部审计名义上由一把手管,但实际上往往指定总会计师分管。这两种管控模式下,内部审计独立性较差,职责定位模糊,内审人员成为了一块哪里需要哪里搬的砖,内审工作没有得到更多的指导反而趋于弱化,质量也得不到提升。

(二)内部审计人才队伍建设不到位

人才队伍建设是提升内部审计审计质量关键,审计工作的质量很大程度上源于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近年来随着审计工作覆盖面的增大,审计深度和广度进一步拓展,对审计专业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人才队伍建设有四个方面的不足:一是人员配备不足。很多企业专职审计人员多的三四个,少的一两个。二是复合型人才不足。国有企业内审人员财务会计专业背景居多,随着审计覆盖面的扩大及业务复杂性的增加,已难以满足工作的需要,内部审计工作更需要具备经济、管理、法律、建设工程、信息系统等专业背景和专业资格的复合型人才。三是薪酬不足,缺乏职业发展通道,难以吸引人才。经统计,内部审计人员的薪酬和同级别的财务、党群和人事等部门相比,要低30%左右。加上职业发展通道较窄,升职、轮岗的机会较少,不仅难以吸引优秀人才的加入,且人才流失加大。

(三)内部审计项目规划不合理

审计项目规划是否合理,审计工作总体布局是否优化,审计项目是否找准,直接关系着审计的工作质量。国有企业内部审计项目规划上仍有不合理之处,主要表现在:一是项目设立缺乏拓展性,以传统的经济责任审计为主,聚焦经营管理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专项审计少。二是审计项目统筹不够,和纪检、风控及内控检查有交叉重复的地方,造成有的单位同一个内容一年要接受几拨检查,增加了工作量,影响了经营生产。三是资源匹配较差,在制订计划时,片面追求审计项目数量和种类,未充分考虑审计任务与审计资源的匹配度,导致一名审计人员通常要参与多个审计项目,同时要在业务开展过程中不断学习政策、规定,受到审计时间和精力的限制,直接影响到内部审计工作的范围、效率和质量。

(四)内部审计实施过程中质量控制不力

审计实施过程质量控制是确保质量的核心环节。国有企业大多缺乏相应的操作指南或审计程序,审计实施过程中质量控制较差。一是审前调查不充分。部分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在开展审计工作时,未按规定进行审前调查或调查不充分,未分析被审计单位的主要风险,造成审计目标不够明确。二是审计实施方案指导性不强。有的国有企业内审人员在制定审计实施方案时,内容千篇一律,缺乏针对性,有的甚至不编写实施方案。三是缺乏复核监督机制。由于审计人员少,复核工作难以开展或流于形式,审计组长往往关注审计结果是否查出了问题,提了什么建议,对审计过程中是否存在错误,审计程序是否充分得当关注不够。四是审计报告质量有待提高。审计报告没有统一标准和分类模板。审计报告中发现问题深度不够,揭示问题不够准确,提出的审计建议质量不高、针对性不强、可操作性弱,被审计单位难以有效整改。

三、国有企业提升内部审计质量的途径

只有不断提升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工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真正为企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进一步提升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质量,要从有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改进。

(一)完善内部审计领导和管理体制机制

一是加快建立主要负责人直接领导下的内部审计领导体制。将内部审计年度工作总结及计划、重要审计报告、审计队伍建设等重要事项纳入领导班子审议重大经营管理事项范围,并通过制度进一步规范化。单位一把手应具体分管内部审计,并作为内部审计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做到对内部审计主要工作亲自抓,亲自管。二是要加快建立总审计师制度,协助主要负责)管理内部审计工作。二是要切实发挥董事会审计委员会管理和指导作用。审计委员会要定期或不定期召开有关会议并形成会议记录、纪要,加强对审计计划、重点任务、整改落实等重要事项的管理和指导,督促年度审计计划及任务组织实施,研究重大审计结论和整改落实工作,评价内部审计机构工作成效,及时将有关情况报告董事会或提请董事会审议。

(二)建立高素质的内部审计人才队伍

一是要落实审计专项经费预算,配备与企业规模、审计业务量等相适应的审计人员。二是选拔政治过硬、德才兼备、具备专业技能和业务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充实审计队伍。三是提升内部审计人员薪酬吸引力,加大与财务、内控、运营、采购、销售、企业管理等业务部门之间的人员交流力度,拓宽内部审计人员职业发展通道,将内部审计岗位打造成企业内部人才培养和选拔任用的重要平台。

(三)合理规划审计项目

首先,规划审计项目时要找准审计内容,找到好的项目就意味着成功了一半。一要拓展新的审计内容,抓住企业发展过程中风险较高、领导关心或者职工反映较大的热点难点事项开展审计工作。二是规划审计项目做好审计项目的统筹,项目数量要和可分配的内部审计资源匹配,避免到时候人少事多完不成审计计划,或者为了完成计划而牺牲了质量。三是制定审计计划时还要和纪检、风控等部门做好沟通交流工作,能同步开展的尽量安排同步开展,避免造成重复多次检查,减少对正常经营活动的影响。

(四)强化内部审计实施过程质量管控首先要完善审计质量控制制度和标准,制定审计项目管理办法、审计工作程序和审计实务操作指南,优化审计流程,使审计工作逐渐程序化、规范化、制度化,确保内部审计质量。其次要加强审计实施过程的质量控制。一要认真做好审前调查。在做审前调查时,要充分评估审计事项的重要性水平和审计风险,查找审计重点和被审计单位的主要控制点与风险点,必要时可以向企业领导班子或与被审计单位有业务往来的相关部门发放问卷,了解大家关心的问题,有助于合理确定审计重点。二要制定详细的审计实施方案。方案要有审计重点、审计程序和方法,明确抽样比例。并根据审计内容难易程度和审计人员业务能力,业务经验等进行合理分工。方案定稿前要经过充分讨论和审批,并对业务经验不足的成员开展培训。三要做好底稿记录和复核工作。审计底稿应该统一模板,完整记录审了什么,怎么审的,发现了什么问题,理由及支撑材料是什么,做到详细可追溯。审计组内人员可以互相复核,最后由组长全面复核,减少审计差错。四是要提升审计报告的质量,制定审计报告统一标准和分类模板,审计报告要主次清楚、重点突出,对重要问题要进行归类汇总,做到定性准确,审计评价依据充分,审计建议操作性强。

参考文献:

[1] 邹兵.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的构建———以ZT集团为例[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22 年10 第44卷第S2期:38-41

[2]王莹.企业内部审计质量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审计广角,2022年4月(上):142-144

作者简介:傅文惠(1971-),女,汉族,湖北来凤人,中级会计师,金融学研究生,从事内部审计工作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