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后疫情时代下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探究

大丰媒体号
山东女子学院 山东济南 250300

摘要:后疫情时代,是对疫情反思、调整、恢复的时期。本研究依据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有途径,提出后疫情时代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预防为主、干预为辅的原则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搭建家校共育模式;完善高校心理育人模式;搭建高校三级心理干预机制。

关键词:后疫情时代;大学生;家校共育;心理健康教育

引言

2019年12月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一直延续了3年的时间,给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人际关系、就业等方面带来了一定的影响,有研究表明,新冠肺炎大流行给数千万人的心理健康造成了较大影响,全球新增7000万抑郁症患者,9000万焦虑症患者[1]。截止到2023年,疫情防控形式发生了变化,当代大学生们经历了感染后康复的阶段,Yan Xie [2]等人的研究表明,新冠感染后,个体的精神健康问题是当务之急,相比未感染人群,新冠患者在一年里发生心理健康问题或需用药的可能性总体提高60%,患焦虑症的可能性提高35%,患抑郁症或压力相关问题的可能性高出近40%,这些心理健康问题会影响行为和情绪。这一时期及时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特点,有效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路径为大学生提供全方面、科学、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尤为关键。

一、当代大学生心理特点

(一)大学生心理断乳期

大学生正处于心理断乳期,一个人的成长发展过程中需经历两次断乳期,第一次被称为生理断乳,是身体的独立化过程,显示自己能够独立消化和吸收自然界的营养;第二次是心理断乳,是心理的独立化过程,摆脱成人的扶持,成为一名独立的社会成员。两次断乳期会伴随一系列不适应,生理断乳表现为个体会在一段时间内出现哭闹、消化不佳、身体虚弱等问题,然后慢慢地适应;心理断乳则会伴随一系列心理困扰。

大学新生心理断乳是指摆脱依赖于父母的心理状态,自己解决问题,感知自己作为一名独立的社会成员。在这一社会化时期,大学生的发展呈现出不稳定、不均衡、可塑性的特点,极易受到周围环境和外界因素的影响。

很多大学生来自于异地,平生第一次离开父母的监护,割断个人与家庭在心理上联系的“脐带”,摆脱对家庭的依赖,成为独立的个体,在这个由依附父母向追求独立的转变过程中,大学生将面临很多的挑战。在面对陌生的环境、不熟悉的人际关系、新的学业内容时,大学生心理层面容易产生理想与现实、感性与理性、强烈的求知欲与相对较弱的意志力之间的矛盾,陷入埃里克森提到的“阶段性危机”。

(二)大学生心理断乳期面临的挑战

首先,大学生面临的挑战之一是生活适应上的挑战。来到了陌生的环境,对大学生的环境适应能力提出了要求。大学生也许还面临着南北方环境的差异,饮食的差异等问题。中学时期的他们,衣、食、住、行都是父母有计划的安排好的,可能高考志愿的选择也会渗透着父母的意愿。但是随着大学阶段的到来,他们就要独立地处理生活中出现的方方面面的事情。大学生对生活环境的不适应表现在独立生活的能力较为欠缺,不能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方式:如对于财务开支缺乏计划、无法很快适应日不暇接的校园文化生活、欠缺集体生活经验等。

其次,大学生在学习上也可能面临着挑战。一些大学新生可能会失望地说道:“这和我想象的大学生活有很大的不同,让我很失望”。失望的原因是原以为自己克服重重困难进入的大学是一片伊甸园,然而大学的学习依然艰巨,依然处处存在竞争,较大的心理落差使得部分学生感到迷茫,面对困难也容易灰心丧气,甚至逃避。此外,有些大学生不喜欢所学专业、感到对学校不满意等,都会使学生在现实与理想中产生落差。学习方式的变化导致一部分学生学业上不适应:与中学相比,大学中的学习氛围相对松弛、自由,没有了那么多的监督,这就给大学生的时间管理和学业管理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学习方面的不适应主要表现为:其一,缺乏清晰的学习计划、缺乏合理规划课余时间、自主学习和自我监督能力、不能有效利用学校的学习资源、无法提升学习效率等。其二,从学习内容看,大学学习的内容较中学学习内容深度和广度高,且增加了一些课外实践和小组合作的内容,适应这一变化也需要一些时间和必要的支持。

最后,大学生也常在人际关系上存在问题。常见的人际关系问题就体现在宿舍关系上。产生人际关系问题的原因有很多,首先,现在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养育越来越重视,诚然父母的关爱给了大学生更好的成长环境,但同时也容易让大学生较少经历挫折。这就造就了大学生性格上强烈的优越感,自尊心也更强,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可能更倾向于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导致同学之间的交流沟通产生问题,很容易产生失落感和孤独感。其次,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不同的地区,受到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差异也导致了他们之间的差异,然而这个时期的大学生还不太能够面对这种差异,较难主动理解别人不一样的想法和行为,这也导致人际关系无法深入。最后,比较重要的是,大学生处于一种“边缘人”的位置(既脱离了孩子稚嫩的状态,又缺乏成人般的成熟感和控制力),心理发展是成熟与不成熟并存,因此比较容易以较为极端、不太适宜的方式处理人际关系。

(三)大学生心理断乳期问题的成因

个体在早年的成长过程中,通常获得理想化的自我概念。当个体进入心理断乳期,开始尝试接触真实的环境,尝试以独立的姿态面对外部世界时,可能会发现个体获得的理想自我概念和现实自我存在差距,这就产生了新的心理问题。假如个体早期所受的教育告诉他“生活是幸福的”“爱情是甜蜜的”,然而在未来的现实生活中,这一信念总是遭到冲击或否定,个体就容易产生焦虑或困惑,这实际上是许多青年人都会面对的一个问题。

反之,如果个体的理想自我概念是成熟而实际的,他对真实社会生活的样子更了解,那么他在未来的社会实践中,就能够较好地适应现实社会。就比如两个将要游到河对面的人,其中一个总以为水面风平浪静,碧波荡漾,富有诗意;而另一个则相信天有不测风云,过河时可能会遇上大风浪。由于两人的心理准备不同,在实际渡河开始后,前者即使遇上小小的风浪也觉得难以承受,而后者却能迎着风浪从容沉着地游到彼岸。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可以尝试着去提升自己的抵抗挫折的能力,即便有些事情没有像自己之前想的那么美好,但这不代表所有的事情都是不美好的,还是有美好的一面存在的,拥抱一颗赤子之心的同时,也相信自己有能力抵抗一些变数,即“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一)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

我国2020年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调查结果显示青年期的心理健康问题较为多发,其中24.6%的青少年患有不同程度的抑郁,其中重度抑郁的比例为7.4%,女性抑郁高于男性,非独生子女高于独生子女,学历水平越低抑郁检出率越高。

(二)心理健康对大学生的重要性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情境,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实现问题有效解决并能够有效实现自我调节的状态。心理健康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各方面均具有一定影响,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基础。严重的焦虑、抑郁不仅会对大学生的身体带来一定影响,也会影响大学生的学习等方面发展。

三、搭建家校共育模式

(一)家庭对孩子的影响

家庭是个人社会化的最初场所,是个人情感寄托的重要单元,对个体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一定影响[4-6],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行为、价值观、思维方式、处事方式均会对孩子的性格、心理和行为产生长期、深远的影响。父母教养方式作为家庭关系的一种体现,对子女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国内外研究均表明,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抑郁程度密切相关[7-12]。父母积极教养方式有利于降低学生产生抑郁情绪和状态的风险,消极教养方式会增加孩子产生抑郁情绪和抑郁状态的风险。

(二)家校共育的必要性

家庭作为孩子的根基,对孩子的人格具有决定性作用。学校对孩子的影响,是建立在家庭教育的影响基础上,对一个已经具备相对稳定人格的个体进行引导以产生教育效果。由此可见,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更早、更深、更稳固。

此外,系统式家庭治疗正是基于孩子发生的心理问题,对一个家庭进行干预的方法。理论依据是绝大部分的心理困难事件出现的根源是家庭关系不良,比如家长对孩子过高期待,家长不良的教养方式,家长本身具有一定情绪障碍等。因此,针对已经发生心理问题的学生,学校给予学生心理咨询以外,家长要学会改变家庭中的不良关系模式,这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具有更大比例的影响。

四、完善高校心理育人模式

(一)加强心理筛查预警机制建设

及时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发现潜在危机是科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具体措施包括:第一,加强心理测评频率。根据测评标准及时筛选出不同类型的心理问题学生,建立信息台账,将严重心理问题学生及时进行转诊,一般心理问题学生由辅导员或班主任老师日常加强谈心谈话,与家长共同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第二,联合学院心理辅导员组建心理测评团队,在初始心理测评筛查的基础上,开发针对后疫情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专业测评和监控系统,更好的识别大学生潜在的心理危机信号。

(二)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普及途径

大学生之所以容易发生心理问题较多是因为缺乏心理健康知识,并相对缺乏运用心理健康知识调节自我的能力。因此,需要给予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第一,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针对大学生这一时期的主要成长议题,比如自我认识、人际关系、情绪调节、学习压力等进行针对性的知识科普,一方面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以上问题,另一方面教会大学生如何应对这些方面的困难。第二,在提高大学生意识层面的认识以外,也要在体验层面帮助大学生深化认识,比如开展人际关系团体辅导活动,帮助大学生获得并学习和自己不同的处事方法,并学习他人的应对方法,进一步帮助大学生提高运用心理健康知识的能力。

(三)锚定大学生心理健康保护因素

良好的人际关系、健康的生活习惯、高创造性思维、高认知水平是心理健康的保护因素,表现为人际关系越好,饮食习惯越健康,运动频率越高,心理弹性越大,青少年的抑郁水平越低,睡眠质量越高。因此从这些保护因素入手,着力培养大学生为自己建立起心理防护屏障。

良好的人际关系对每一个个体来说都十分重要,稳定的人际关系会增加个体幸福感。因此,可以通过开设人际关系主题工作坊或者团体辅导活动,帮助大学生学会如何建立、经营和维持亲密关系。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饮食健康、保持一定的运动频率能够有效促进心理健康。因此,学校开展的定期宿舍卫生检查、定期体能检测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大学生保持良好生活习惯,有利于心理健康发展。

不同的思维方式或认知方式可能会给问题解决带来不一样的结果,此外,固有的惯性思维有时候并不能帮我们解决新的问题,此时,需要我们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创造性地去思考。不论是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还是郑板桥的“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都在强调着新事物所带来的生机。从固有的思路中走出来,创造性思维有利于事物的发展和问题的解决。

认知水平是指一个人对事物的思维能力,认知水平通常与学历水平成正比,因此,督促大学生广泛学习,尤其是学习与心理健康相关的知识,可以一定程度上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

五、完善高校三级心理干预机制

针对不同类型、不同严重程度的心理问题学生搭建不同等级的心理服务干预方式。

一级心理干预,主要针对一般性心理问题,比如学习适应、生活适应困难等问题学生,进行针对性的短程心理咨询,通常可以帮助学生认识问题,解决问题。

二级心理干预,主要针对轻型的神经症类心理问题,比如轻微强迫思维、轻度抑郁、轻度焦虑,针对该类学生进行长程心理咨询,并通知其辅导员进行定期谈心谈话,多给予支持和帮助。

三级心理干预,主要针对严重心理问题学生,比如重度抑郁症,要及时进行转诊,转诊至精神卫生中心,进一步诊断治疗,辅导员老师要将该类学生纳入心理困难实时关注系统中。

结语

后疫情时代,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关键在于及时把握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并开展科学、全面、有效的干预方式,帮助当代大学生学会心理健康知识及心理问题应对策略,畅通就诊服务通道,提供坚强有力的社会支持,创造稳定、安全的成长空间,家校共育,共同为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吴九君.大学生后疫情时代心理问题与机制建设(综述)[J/OL].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1-10[2023-01-27].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1.5257.r.20230117.1652.008.html

[2]Xie, Y., Xu, E., & Al-Aly, Z. (2022). Risks of mental health outcomes in people with covid-19: cohort study. bmj, 376:e068993. https://doi.org/10.1136/bmj-2021-068993 (Published 16 February 2022)

[3]刘爱楼,王瑞明.大学生抑郁情绪特征的潜在类别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2,30(05):1208-1212.DOI:10.16128/j.cnki.1005-3611.2022.05.040.

[4] 吴满意.家庭关系与健康人格——家庭心理学研究之二[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01):28-32.

[5] 左晓阳. 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人格与人际关系障碍的关系[D].皖南医学院,2018.

[6] 吴晋芸. 中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人格特质与个人成长主动性的关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20.DOI:10.27019/d.cnki.gfjsu.2020.001112.

作者简介:刘艳君(1993.3—),女,汉族,山东德州人,山东女子学院,硕士学位,专业:应用心理,研究方向:心理咨询

基金项目:山东女子学院2022年学生管理工作研究专项课题(202205xsgl03)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