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历史乡土研学方案设计

大丰媒体号
安阳市新一中学 河南安阳 455000

摘要:以新课标规定的历史学核心素养为指导,在安阳丰富的乡土资源中选取最具标志性的殷墟遗址为研学地点,对其进行实地考察,整合其历史文化资源并有针对性的和教材知识点连线。在此基础上,文章对研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初步设计,形成了一个具有实操性的具体方案,希望对相关学科教学的进一步优化提升有所帮助。

关键词:核心素养;殷墟;研学实践

一、研学目标

唯物史观:通过参观殷墟的宗庙遗址和王陵大墓,理解私有制、阶级与国家产生的关系,使学生初步感知人类文明由低级走向高级的发展历程。

时空观念:通过分析殷墟的区位因素,帮助学生认识早期中华文明所处的特定时代的社会经济、气候地形地貌等环境,感受地理因素对历史发展脉络的影响。

历史解释:引导学生运用展馆内的说明文字、文献资料以及出土文物和遗址所提供的历史信息,解释总结历史概念,培养解读历史材料、科学解释历史的能力。

史料实证:通过对甲骨文和青铜器内的铭文的辨识、阅读和摹写,分析殷商展现的早期国家的基本特征,理解二重证据法对历史研究的必要性。

家国情怀:通过殷墟研学,理解习总书记所说“这次来是想更深地学习理解中华文明,古为今用,为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借鉴”,直观体悟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

二、研学地点考察

殷墟遗址位于河南安阳,西邻太行,北靠漳河,东傍黄河古道奔腾,中有洹河穿流而过,可谓虎踞龙盘之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文献可考、并为考古学所证实的都城遗址。殷墟遗址围绕洹河展开布局,整体呈倒“品”字型分布,西北为王陵墓葬区,东北为洹北商城,南部为宗庙祭祀区,其中王陵区和宗庙区构成了殷墟遗址两大核心地带,被联合国认定为世界文化遗产,也是现殷墟博物馆所在地。

就展陈内容及展陈方法而言,车马坑及道路遗迹、采用异地原状展示,YH127甲骨窖穴、妇好墓、M269大墓展厅均采用复原展示及组合展示,北组宗庙祭祀坑、乙二十仿殷大殿、甲骨文碑林、东区兽祭坑采用复原展示,乙七宗庙建筑基址采用标识展示及复原展示,可移动文物采用系统分类、虚拟以及互动展示,西区祭祀坑、12座王陵大墓采用标识展示。

三、教材(统编版)相关知识点梳理

必修(上),知识点包括:氏族部落、早期国家、文化遗存、信史时代、二重证据法、奴隶社会;祭祀占卜:甲骨文;神权与王权相结合;以血缘为纽带维护政治统治;中央设立伊、相、卿士;内外服制度;青铜铸造工艺成熟等。

选择性必修1,知识点包括:《汤刑》;夏商: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转变等。

选择性必修2,知识点包括:商周的作物种类、土地制度、耕作工具、耕作方式;先秦纺织、陶瓷业的发展;商朝商人出现,“工商食官”、交易场所称“市”、契约、信贷的出现与发展;商朝城市等。

四、研学实践过程设计

(一)前期准备——专题课《我所知道的殷墟》

首先,让学生在没有提前准备的情况下自由发言,讲述自己成长经历中关于殷墟的所见所闻。其次,通过图片资料、影像资料,为学生播放关于殷墟的学术性纪录片,让学生对殷墟的地理位置、布局结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接着,让学生自由结合组成四个调研小组,每组选出组长,敲定一个关于殷墟的选题深入探究,研学实践后以汇报课件和调研文章的形式做成果展示,提高学生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最后,强调研学期间的纪律要求和注意事项。

(二)实地研学——参观殷墟博物博物苑

要求学生按照既定路线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浏览。参观期间,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录像、拍照、摹画、摘抄等形式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知所得,所思所感,也为之后的小组汇报搜集素材。通过这种方式,最大程度避免学生低效浏览的可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根据课本知识点有针对性的设置问题,加深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直观认识和感性认识,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教材内容。在参观期间,通过专业系统的讲解展示给学生一个立体、深厚、璀璨的殷墟,让学生感受千年以前殷商的社会脉络,引发学生对家乡、对中华民族的自豪与责任。

(三)成果验收——小组专题汇报课

研学后一周,要求要求各小组进行成果汇报。汇报课分两部分,首先是个人发言,发表自己关于游学之后的感想和收获。一方面检测学生的研学成果,另一方面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然后是小组汇报,汇报前先由本组组长介绍本组选题,成员和分工情况,然后汇报人结合课件进行成果展示,限时5分钟。最后由老师简单点评。将学生的调研文章粘贴到班级展示板上,供所有人阅读交流。制作小组汇报课件和撰写调研文章的过程,一方面能够强化学生的“合作共赢”意识,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另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应用新媒体技术,跟上信息化时代的需要。而当众汇报的形式,打破了单一的“灌输式”教育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者和参与者,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在教师点评环节,要以表扬为主,放大各小组的亮点,肯定学生的创造成果,赞美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协作精神。最后升华主题,通过此次研学激起学生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

参考文献:

[1]杨慧.高中历史教学中乡土课程资源与家国情怀教育融合研究[D].阜阳师范大学,2021.

[2]茹靓靓.浅谈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研究——以宝安区乡土历史为例[J].求知导刊,2021(22):83-84.

[3]夏陈伟.核心素养导向下研学旅行课程化的实践研究——以历史与社会学科为例[J].教育参考,2021(02):63-67.

[4]丁杰.研学旅行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路径研究[D].西南大学,2021.

[5]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6]郭山,邹宝刚,王喆,等.浅谈乡土历史教学与小论文创作[J].新课程(下),2019(06):6-7.

第一作者简介:王喆(1984.08-),男,汉族,河南周口人,硕士,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学历史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度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历史乡土研学实践的教育作用研究”(编号:JCJYC2211050031)研究成果。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