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先学后教”模式下初中语文教材课前预习提示应用行动研究

大丰媒体号
昆山市花桥中学

摘要:“先学后教”教学模式开始盛行。教材中的课前预习提示为“先学后教”提供了“学”的基调,在此基础上的“教”则事半功倍。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的课前预习提示内容概括、精要,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有力助手。笔者紧紧围绕目前实际教学中存在的不会预习、无声课堂、作业质量低下等问题,倡导必须关注、高度重视、恰切应用语文教材中预习提示这一资源,探索将其灵活地运用于语文课堂教学前、中、后,希望对广大同仁有所帮助,充分发挥和实现其助教功能。

关键词:先学后教;课前预习提示;应用行动

“先学后教”是课改后出现,学生在上课前运用提示系统(课前预习提示),先自主阅读文本,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已学的阅读方法,对文本进行自主学习、自主解读、自主思考,建构起属于自己的阅读体验及感受,并在这一过程中发现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并尝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探究解决问题,教师根据学生先学的成果及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后教的一种新型课堂教学模式。随着课改的深入,语文教材版本的多次变换,“先学后教”渐渐进入一线教师的视野。“在指导以前,得先令学生预习”,课前预习是课堂教学的先导和起点,《礼记·中庸》说的“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也是同样的道理。课前预习与课堂教学紧密关联,课前预习还是作业的一种形式,它既是下一节课的准备,还是上一节课的作业。关于课前预习提示的应用,笔者做了如下探索。

一、巧借提示,导入激趣

2022版新课标提出“应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精选课程资源,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探索互联网时代语文生活的变化,探索语文教与学方式的变革;精心设计作业,做到表述规范、要求明确、难度适宜”。这要求教师树立新的教材观,教材应为学生服务。课前预习提示内容体现了编者的编写意图,对于这一教材资源,教师应该加以重视并有效的进行利用。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在上课之前适当引入以激发学生兴趣。教师根据所要教学的课文内容给学生抛出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在上课之前设置悬念,激起学生思维的波澜,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

如《阿长与<山海经>》的课前预习提示:《山海经》是一本什么书?以《山海经》是一本什么书导入激趣,引发学生的口头表达欲望,后呈现大量山海经中的妖魔怪兽的图片,引发学生的视觉兴趣,由此出示出示美女蛇的图片,引发学生回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长妈妈形象,继而正式步入本篇课文的学习,探索更加丰富的长妈妈形象。

二、巧借提示,突破难点

在课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借助课前预习提示,以其为契机,突破教学重难点,但课堂提问应掌握好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达到“跳一跳,摘桃子”的效果,这样既易于学生回答,能够增强他们的信心,也能够锻炼他们的思维。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的课前预习提示也有提出问题的,教师可借助它,巧妙设置疑问,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尝试突破。

如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课文《孙权劝学》是一篇历史文言文,其课文预习提示这样设计:参考注释,大致读懂课文,了解文章所讲故事;朗读课文,注意读出文中人物说话的语气。从这个课前预习提示可知:我们需要读懂大意,先以“吴下阿蒙”和“刮目相看”两个成语,引起我们的兴趣,调动我们听过的故事记忆,自然而然,辅助学生更简单的理解课文;我们还需要品味人物形象和文章主旨,注意体会三个角色主公孙权、贤臣鲁肃、将军吕蒙说话的语气、语调、语言、标点符号使用区别等,就可迎刃而解。通过以上两个难点的突破,学生能够更深入的理解这篇课文的深刻意蕴。

三、巧借提示,叩击情感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是语文教学的催化剂,教师在课堂上如果运用感情充沛的语言创建教学情境,很大程度上会让学生的情绪和情感受到波动和感染,与作者情感有所共鸣。部编版语文教材的课前预习提示内容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注重调动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去感悟和思考。我们以略读课文《台阶》一课为例,旁批提示:面对生活,执着而坚韧,这就是朴实的中国农民。此提示一出现,学生预习下来的疑惑已然半消,所写父亲的形象跃然脑海中:原来你是这样的父亲啊!原来你是这样的中国农民啊!教师在课堂上运用这样的预习提示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能够让学生主动走进文本,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方法虽简单,但能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巧借提示,设置作业

《新课标》提出,教学要“沟通课堂内外,利用好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在实践中运用,在运用中提高。”因此,语文教学要立足于实践,植根于现实生活,将语文课堂与生活“联系”起来。语文课堂的延伸、作业的布置是对课堂教学的一个有效补充和促进,教师可用之设置成作业引导学生向课外拓展学习。以七年级下册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为例:围绕古诗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诗人生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我们都知道,要想探究主旨,必先指导诗人生平和写作背景。在课前布置学生搜集陈子昂、杜甫、王安石、陆游、龚自珍5位名人的资料,学生在搜集过程中加深印象,加深理解,不仅有利于课堂诗歌的掌握,而且举一反三、拓展延伸到熟悉同一诗人同类型的诗歌。类似这样的预习提示引导学生结合课外读物深入理解作者和文本的或指导学生阅读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课外材料,以开阔视野。教师可以根据预习提示中的“搜集资料”来拓展学生的阅读,既帮助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也丰富了他们的知识,进一步促进语文核心素养理念的落实。

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突破传统的教学观,探索语文教学科学化的道路。新课标理念在更新的同时,课前预习提示也随之发生着变化,它是部编版教材的亮点之一,是体现课程基本理念、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一项具体措施,教师要关注重视,通过其了解课文的内容、主旨及编者意图等。教师应将其视为发现教材价值和开发教学材料的素材,深度挖掘,揣摩用法,能迅速、准确、合理地利用其设计教学,开展教学和指导学生使用。

【参考文献】

[1]刘佳. “部编本”语文教材课前预习提示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9.

[2]杨梦. 现行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8.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