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职业胜任力为导向的大学生生涯规划教育的现实困境与优化研究
摘要:怎样大幅度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以及职业胜任力,正确指导他们与当前社会现实核心需求与个人情况相匹配,展开科学合理、可行的职业生涯计划,无疑变成在高校优质人才培养过程中非常关键的环节。然而,对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计划和个体发展的关系,却鲜有涉及。在这个研究领域中,学者们大多从就业胜任力或者胜任力模型视角展开探讨,在学校领域提出如何大幅度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胜任力,做好生涯规划教育。
关键词:职业胜任力;导向;大学生;生涯规划教育;现实困境;优化途径
1.大学生生涯规划教育的现实困境
1.2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视
目前,很多大学就业辅导机构仅仅关注于大学生求职领域,很少有从事职业生涯的师资力量,更缺乏对大学生进行自身职业发展专门的课程。而且,专职教师的参与程度也不高。这使得很多大学生对于自己未来事业发展没有一个清晰的方向,有的还会出现“不知如何抉择”的迷茫。在大学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教学内容往往比较单一,而且教学内容比较多,学生规模庞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一般都不会对这方面的内容有多多关注,加之教师工作往往是以理论教学为主,缺乏实践,所以很难获得实质性成效[1]。
1.2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缺乏系统性与连续性
许多高等院校在进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存在严重缺乏系统性与连续性的一系列问题,通常只是将重点放在大一新生入学教育,大四研究生的就业指导等方面。该模型忽略大学一年级学生在进入大学后所面对的现实,造成某些学生与其所核心需要不匹配。在大一刚进入校园,为了让学生更好融入大学生活,学校通常会给他们安排一些关于学习方面的规划。针对大二大三学生,就没有后期专业负担或者跟踪指导,学生不再受到关注。到了大四毕业期间,学校会给他们安排就业指导工作,整个进程缺乏系统性以及连贯性。
1.3对职业环境缺乏分析与了解
职业环境转变包括社会政治中的目标职业、未来发展趋势、社会需求的实际状况、在经济背景下的发展现状、职业技能含量,对求职者的能力的需求等。通过分析影响就业情境的各种要素,可以使大学生做出合理的就业抉择。目前,不少高校毕业生不仅存在自我定位模糊,对职场环境了解不足、职场信息来源狭窄等问题。如果没有充分了解到企业或者用工单位在招聘方面的需求,就会导致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计划没有任何意义,从而也很难提升自身职业能力以及专业竞争力。
2.大学生生涯规划教育的优化途径
2.1树立观念,提高职业生涯规划重视度
首先,对大学生的就业计划应给予更多的重视。比如,成立专业职业规划部门;邀请事业单位或者企业的人力资源专家,以及校内外经过专业培训的教师作为职业规划导师;加强专业课的整体参与度;开设高质量课堂以及讲座;尽可能多的给予大学生企业实践机会。其次,大学生也要转变自身就业方式以及就业理念。要树立起强大的职业规划观念,要在工作之前就做好自己的打算,明确自己的事业发展方向,要做到有针对性规划,形成完整知识结构,深入挖掘个人潜力等,为自己的未来发展奠定稳健的根基[2]。
1.2分层级抓重点,系统性进行连续规划
在大二、大三阶段,校方要激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要积极为他们提供参与社团、勤工俭学以及产学研相关活动等,培养他们的自主实践技能,让他们在实践工作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对自己产生对自己有较为公正的认识,在这个不断提高自己的同时,也为未来事业发展奠定稳健的根基。
进入大四阶段后,要以学生择业就业为主,开展一系列心理咨询训练。负担主要内容应该是地区国家的求职面试技巧,就业政策,选择就业的心理学,以及其他方面。除此之外,学校还应当开展某些岗前的技巧训练,着重对个体进行针对性的辅导,与此同时,还应当对各个环节的辅导进行适时的改正以及反馈[3]。
2.3全方位熟悉职业环境,使目标职业与胜任力相匹配
学校既可以将专门的人力资源专家引进校园,也可以让经过专门培训的教师加入职业生涯课程中,并且在该课程中设置更多实践环节,以此来让学生们在交流中,在实际操作中能够得到亲身体验,这样可以帮助他们更加深刻了解自己所处的工作环境。与此同时,学生也可以在报纸和网络、由学校或者社会机构举办的各类招聘会、招聘网站中,找到与目标职业相关的信息,制定自我学习和提升计划,在工作中利用好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比如,社会兼职,毕业实习,假期实习,尽量积极参与到社会组织管理运行中的各个方面,对自己进行全面评估,并通过不断地研究以及总结,以提高自己的知识结构。也可以让大学生去参与招聘会,就业市场考验学生在各个方面的能力和水平,对自己综合能力熟悉的程度,对目标职业的胜任力的掌握有比较高的需求,要想提升自己的职业胜任力,就要努力搭配,选好自己喜欢的人,择已所长,从而达到就业的目的。
2.4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实践评估与实践检验
大学生以自己的不足为核心,构建自我能力提升的方案,然后在工作实践过程中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如假期实践、社会兼职以及毕业实践,积极参与到社会组织管理运行中的各个方面,对自己进行全面综合评估,并通过不断总结对自己的知识结构进行完善。还可以让大学生去参与就业市场,招聘会、考验在各个领域的能力和水平,对目标职业的竞争力有更高的把握,从而提高整体职业胜任力。
参考文献:
[1]侯新,袁兴国.基于胜任特征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方式[J].江苏高教,2014(5):132-133.
[2]粟茂,刘润刚.基于胜任力提升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27(6):82-84.
[3]杨红秀.基于胜任力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探究[J].广西教育,2014(43):177-178.
第一作者:李德华(1981年4月),男,汉,广西宾阳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1.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大学生就业研究专项课题《以职业胜任力为导向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践与研究》(2022ZJY1610)
2.广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项目《“大思政”格局下高校共青团组织实践育人机制研究》(2019MSZ022)
3.梧州学院校级教改项目《地方院校以大学生社会参与立德树人的探索与实践—以梧州学院为例》(wyjg2019A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