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建筑工程防水施工质量控制
摘要:防水施工是建筑施工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不能保证防水施工的质量,建筑工程在后期使用中会出现渗漏,严重影响建筑安全。近年来,虽然建筑工程防水施工技术逐渐成熟,但由于材料质量、施工工艺等一系列因素,仍容易出现质量问题。面对这种情况,要全面控制建筑工程防水施工过程,切实提高防水施工质量。
关键词:建筑工程防水;施工质量;控制;
引言
新时期,人们对建筑工程的防渗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旦发生泄漏,不仅会影响人们的生活体验,还会损害建筑企业的整体形象,不利于建筑业的整体发展。因此,要结合建设工程实际,科学设计防水施工方案,严格控制各个环节的施工质量,推动建设工程防水施工整体质量不断提高。
1.建筑防水施工技术的重要性
近年来,人们的生活质量大大提高,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以前的“能住”已经被现在的“宜居住”所取代,在建筑舒适性评价体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是防水性能,它直接影响到工程的安全性、稳定性和使用寿命。如果出现渗透问题,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也会受到干扰。此外,由于防水工程的隐蔽性很强,如果在早期施工阶段没有对可能出现的泄漏问题进行预测、评估和干预,后期的维护过程将需要投入大量的成本和资源。因此,有必要根据工程情况制定合理可行的防水施工方案,严格控制防水施工过程。
2.建筑工程施工中防水工程的质量问题
2.1建筑防水材料质量不符合质量要求
如今,很多商家都采取了“走捷径”的做法,不光是对食物、衣服,对建材也是如此,建筑防水材料的品质是最重要的。目前,市场上出现了大量的“偷工减料”和“以次充好”的情况,并且这种情况还在不断扩大。商家利用各种行销手法,如低价倾销、抢占市场等,使传统的大中型企业难以生存。在施工过程中,大量的不符合标准的建材被用于施工,严重影响了建筑的防水性能。
2.2施工单位质量意识不强
施工管理人员对防水工作的关注程度不高,对防水细节的监督、管理和落实不到位,对防水部位的基础处理不够完善,对易渗漏部位(特别是地下结构的连接部位和预留孔洞周围)的处理没有足够的经验,不能有效地指导工人们做好工作,从而不能有效地保障防水工程的施工质量。
2.3建筑工程设计不合理
在建筑工程设计中,防水材料的选择不当,设计师没有考虑热膨胀变形对构件的影响;此外,建筑工程的施工设计图与相关配套技术和防水详细结构图不匹配。
3.建筑工程中易发生渗漏的部位和处理措施
3.1结构自防水
结构自防水功能的实现,需要通过构造排水坡、盲沟、埋设止水带、止水钢板等构造手段来实现。
1.自防水出现较多问题的部位
①基坑外墙面与木筏上的导向墙、钢混组合消防水池的联接;②在地下室外墙面上留有管道洞口的四周墙壁;③屋顶和楼板的垂直结构接头和照明布线部分。
2.施工预防措施
①在地下室外墙与木筏上导墙连接处进行连接之前,应按照现场的实际地下水情况,将是否要舍弃止水带,改用更加稳固的止水部件,如止水钢板,并对其进行严格的质量监控,以保证其防水性能;②地下室外墙施工前,应做好预留管孔套管的制作和安装。外墙上的预留管孔通常一字排开。此处对防水措施的描述通常未在设计中详细说明。施工前,建议使用止水钢板加工形成的单独套管将套管嵌入孔位,然后安装几个单独的套管并排加固。为了减少管道之间的间隙,增加由于未压实的后期填充而造成的泄漏风险,达到预期的防水效果;③屋面垂直结构与板面接缝的混凝土浇筑前,必须将接缝表面的垃圾清理干净,避免接缝表面因混凝土碎片、焊渣、铁钉等杂物造成的先天性缝隙,造成日后的渗漏。在浇筑混凝土之前,必须清除板上的照明盒和电线槽中的木屑、扎带等碎屑,并放置垫块以控制位置的保护层。混凝土应振捣密实。浇筑完成后,应加强覆盖薄膜、浇水等养护措施,钢筋不要过早上堆,以免后期板上的裂缝造成漏水。
3.渗漏处理措施
①若有渗漏肉眼看不见,则用带压堵漏器在此位置上打孔并压力注入聚氨酯液体堵漏剂,这种施工方法也可以在水中进行;②若板材表面有缝隙渗漏,可将缝隙挖开,清理干净,然后用环氧树脂填塞,同样可以达到良好的密封作用。
3.2附加防水层防水
指在建筑构件的上游或下游表面和接缝处用附加防水材料制成的防水层,以起到防水作用。复合防水还可采用多种防水材料,实现“多重设防、综合治理”,充分发挥各种防水材料的优势,提高防水工程的整体性能。
1.附加防水层出现较多问题的部位
①基坑外墙面连接处;②屋顶排水系统与屋顶排水系统的连接点;③厕所地板的防水涂料与管道接头的二次破坏。
2.施工中预防措施
①根据设计需求,购买符合标准的防水材料,对防水材料的搭接宽度进行严格的控制,并对搭接节点的施工质量进行严格的控制,并在施工期间,及时进行防水保护层的准备,以防止在进行诸如基坑回填、户外挖管等工程时,因机械或手动的操作而对外墙防水保护层产生渗漏的潜在风险,以及对防水层的二次破坏;②在屋顶防水工程中,应对材料间的缝隙宽度及胶合质量进行严格的控制。屋面排水管道必须加强,以防止由于其本身的松散而造成裂缝,增大渗漏的危险。最后,根据设计要求,及时做好防护,并做好路面的排水斜坡;③厕所地板通常要涂一层薄膜防水。涂布防水层时,要注重底层的洁净与平整。在涂覆完毕,经耐水性测试后,要立即进行保护层的修筑,以免引起二次破坏。在以后的管线施工之前,需要通过施工技术培训,增强施工人员对管线的防护意识,防止施工时出现打孔现象。
3.渗漏处理措施
①若在其它工作中,对墙面或平面上的挠性卷式防水层产生二次破坏,则须立即进行处理,再进行胶合、修复,并及时做好防护措施,以保证防水的作用;②若涂膜防水受损,则清洗保护层及防水层,并做耐水性测试,反复上述步骤。
4.建筑工程防水施工质量控制要点
4.1事前预防
首先,控制防水设计的质量,防水施工主要按照设计方案进行,如果设计方案不够科学,将很难保证防水施工的质量,因此,应做好防水设计,在具体实践中,设计单位首先制定了初步的防水设计方案,确定了防水等级、施工类别、材料及配件等主要技术指标和规范,然后,委托专业防水公司确认或落实上述要求,进一步优化防水设计方案,完善结构层等级和结构节点,科学制定施工工艺,并提交设计单位审核;第二,选择施工队伍,防水施工质量直接影响到人员的能力水平,如果施工人员缺乏良好的技术能力,他们将无法执行各项技术要求,无法确保防水施工质量,因此,应科学选择施工队伍,确保其具备良好资质和丰富经验,同时,施工前应开展技术培训活动,以提高施工人员的能力;第三,控制材料质量,材料是建筑工程防水施工的关键要素,材料的性能和质量关系到防水施工的质量,因此,应根据设计标准选择优质材料,以避免劣质产品等不良问题,应重点控制混凝土和砂浆原材料的质量,并适当减少水泥的使用,在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中,所选水泥应具有较低的水化热,深入了解砂和石的含水量,并计算最佳配合比,同时,要做好材料检验,严格将所有批次的来料送检,没有问题才能用于防水施工;第四,选择施工工艺,结合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应用了针对性的施工技术,并对其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和验证,然后,将编制详细的施工方案,明确施工技术类型和重点难点,以防水卷材施工为例,先将基层清理平整,然后涂刷界面剂和卷材,最后进行节点处理工序,卷材铺贴过程中,两个卷材短边和长边的重叠范围应按100mm的标准控制,上下层应与相邻两个卷材错开,所有卷材应平行铺设,同时,倒角处应铺设两层卷材,以增强防水性能。
4.2事中控制
首先,控制防水基层的质量,对于所有与防水材料接触的基底表面,应在施工前仔细清洁,以避免出现空洞、蜂窝、裂缝等问题,对于有裂缝、气孔等缺陷的基层,应提前进行修补和打磨工艺,以保持基层表面平整、清洁和干燥,并将其含水量控制在9%的标准,阴阳角采用倒角处理工艺处理成圆弧,一般采用1:2.5水泥砂浆,以保证防水基层与防水层的粘结牢固;二是加强施工管理,应组织图纸联合审查,以充分说明图纸各细节的要求,严格执行技术交底制度,科学安排施工工序,明确各工序质量责任人;三是加强分项验收,当上一道工序已验收且无质量问题时,下一道工序可正常施工,如果验收制度无法实现,下一道工序将覆盖上一道工序的质量缺陷,因此,应认真执行自检、交接检查和专业检查制度,避免出现各种质量问题;四是加强成品保护,防水层施工完成后,应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防止防水层被阳光、脚踩或尖锐物体损坏,室内防水施工完成后,应及时封闭施工区域,禁止随意进出施工区域。
4.3事后检验
防水施工完成后,应对工程表面特性进行外观检查,然而,仅靠肉眼很难准确判断泄漏问题,因此,有必要进行蓄水和洒水试验,检查是否存在渗漏、积水等问题,一般情况下,需要储存24小时以上的水,以确保储水检查的有效性,此外,施工队经常使用密封材料处理外墙接缝,在后期使用过程中,很可能会出现裂缝,影响防水性能,面对这种情况,有必要及时开展维护工作,首先凿掉抹灰层,然后实施高压灌浆工艺,并进行必要的封堵和找平,以促进渗水问题的顺利解决。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建筑工程施工中,防水工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程,所以,这就需要施工单位对施工技术进行持续的创新,使用高质量的防水材料,从而可以有效地提升建筑的防水效果,为人们创造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梁红军.建筑工程防水施工质量控制要点及措施[J].住宅与房地产,2021(12):180-181.
[2]郑建辉.建筑工程防水施工质量控制要点及控制措施分析[J].四川水泥,2020(10):150-151.
[3]罗毅.建筑工程防水施工质量控制要点及控制措施[J].居舍,2018(21):164.
[4]卜钟鸣.建筑工程防水施工质量控制要点及控制措施[J].绿色环保建材,2018(06):170+173.DOI:10.16767/j.cnki.10-1213/tu.2018.06.124.
[5]李锐军.建筑工程防水施工的质量控制措施研究[J].江西建材,2016(13):117+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