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STEAM教育理念下幼儿园大班区域活动开展的实践研究
摘要:本文简述STEAM教育背景下,幼儿园大班开展区域性活动的设计原则、教学内容、实施要点,以期为幼儿教师提供构建STEAM教学思维、知识学习方案的实践研究方向,最终实现大班区域性活动的多元化创新教学成果。
关键词:幼儿园;STEAM教育理念;区域性活动;实践研究
一、引言
幼儿教育阶段,通过多样的STEAM教育方式可以突破区域活动与集中教学之间的壁垒,借助构建区与科学区,将STEAM教育理念完美融入大班区域活动教学之中,可以实现对幼儿园不同功能区域的整体联动性,方便幼儿在整个教室中,随时根据活动内容进行必要的移动,完成课堂实践任务。基于STEAM教育理念之下的幼儿教学区域活动,具备鲜明的问题性、情境性、跨学科性、自主探究性、互相协作性等特征,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改革发展战略基本一致,将幼儿教育重点放在培养幼儿实践能力、创新精神、探索事物真相等方面,让幼儿养成终身学习、全面发展的核心素养,突破传统幼儿教学方式,为幼儿园大班区域活动的高效开展提供全新的思路。
二、STEAM教育理念
与传统理念中重书本知识的单学科教育方式不同,STEAM教育理念更为注重教学场景多元化、知识跨界、创新驱动等手段,让课堂教学内容更偏重实践化、综合化、活动化,真实体现出课程回归自然、回归社会、回归生活的本质诉求,鼓励孩子们在Science(科学)、Technology(技术)、Engineering(工程)、Arts(艺术)、Mathematics(数学)领域全面提升自身的学习素养,打破了传统的教育学科界限。
三、基于STEAM教育理念下开展幼儿园大班区域活动的设计原则
(一)密切关注幼儿兴趣点,丰富创新趣味性区域活动的主题内容
幼儿教师在设置区域性活动内容时,需要在STEAM教育理念中融入幼儿的兴趣点,以生活经验为出发点,让幼儿结合课堂知识所学的内容,通过游戏互动的方式,增加区域活动的挑战性与趣味性,以此来提升幼儿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成就感,激发幼儿产生学习兴趣,以及对知识的渴望。大班儿童已经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师在开展区域活动时,可以让幼儿根据兴趣,自主选择活动区,同时鼓励大班幼儿自主尝试活动内容、材料操作方法、活动形式,这样能够满足不同性格孩子的个性所需,让课堂氛围更为丰富。教师只需要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帮助遇到困难的孩子渡过难关即可,关键还是培养孩子自己的动手能力。这种幼儿感兴趣的区域活动,才能最大限度起到主题活动的联动价值。
在STEAM教育理念之下,幼儿教师在选择和设定大班区域活动主题内容时,需要综合考虑课堂联动相关内容的趣味性与跨学科性,将不同学科解决统一问题的思维方式,合理纳入活动问题之中,以便幼儿可以及时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跨学科性是STEAM教育理念的重要属性之一,需要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全过程中,将可能涉及的学科知识点进行有机串联,不能一味地只将侧重点放在某一学科领域,必须保证各学科之间的关联度,才能更好地帮助幼儿真实的了解生活本质,将幼儿的课堂关注点放在解决生活问题上,通过跨领域、跨学科、跨区域的形式,让幼儿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探索能力与综合思维能力。
(二)重视与幼儿之间的有效交流,创设情景化区域活动空间
STEAM教育更加注重课堂的空间拓展力,从表面上看不同区域空间之间人为做了隔断措施,但是这些隔断并非不能突破,也无固定、僵死的边界划分,使得区域与区域之间可以进行有机联动,增加了活动空间上的创设深度与广度。幼儿在这种活动氛围之中进行实践探索,看似分立于独立、不同的活动区域之内,进行相关内容探索与游戏活动,但是,这些独立、不同的区域又共同生存在同一个教室之中,相互之间都具有较强的联动性,具备非常强的情境性与生活化特征,可提升幼儿将知识转变为生活的创造能力。
幼儿STEAM教育并非抽象、独立的知识学科,具备较强的情境性和生化性,强调通过教学活动将课堂知识还原于自然、社会、生活,教师可以结合富含挑战性问题,生活趣事等,加强与幼儿的有效交流,引导幼儿高效的解决问题,高质量完成日常教学任务。基于此,幼儿教师在创设情景化区域活动空间时,需要密切贴合大班儿童的年龄特征、性格特点、生活兴趣点,设计出符合大班儿童年龄段的生活主题区域,并将与各学科紧密相连的生活化内容设计在活动中,让幼儿在体验真实生活的过程中,可以全方位锻炼幼儿的生活技能。教师可以开设小组活动时间,为幼儿与同伴提供更多的交流、表达机会,激发幼儿的思维活力,促进幼儿的协作能力,增强幼儿的团结意识。
(三)培养幼儿的创新探究精神,投放多样流动的区域活动材料
幼儿STEAM教育强调幼儿的亲身体验感,通过活动情境、活动材料、活动环节来激发幼儿的学习体验兴趣。幼儿园大班开展的区域活动教学内容,在材料应用方面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需要根据具体的活动内容,设置与之相适应的主体和联动方式,结合大班儿童的年龄发展特点,将侧重点放在让其自主感知材料在区域之间的变化性和流动性,以便培养幼儿的注意力。
幼儿教师在设计区域活动材料时,需考虑大班儿童的动手能力,多采取“动手做”的亲身体验方式,在每个环节设计不同的活动材料,提醒幼儿根据此环节内容,自主完成与内容有关的手工作品。这种体验式活动学习方法,可以增长幼儿的见识,让幼儿在教师指导之下,能够通过实验操作手段,近距离观察知识点资料收集、线索分析的流程和方法,最终总结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与结论。
四、基于STEAM教育理念下幼儿园大班区域活动的实施要点
(一)教师通过观察引导,为幼儿提供活动联动支架
以往,幼儿园在组织区域活动的过程中,经常出现过松或者过严的现象,部分幼儿教师直接将幼儿放置在区域活动空间进行自助式活动,自己却在忙碌其他工作,导致幼儿遇到困难不能向教师求助,这样会降低幼儿对实践活动的积极性;还有一部分幼儿教师在开展区域教学时,出于安全因素,过度干预幼儿的操作行为,使得幼儿无法自主完成探究活动。幼儿STEAM教育理念之下,将幼儿教师定位为陪伴着、观察者、提供者的角色,是区域活动顺利开展的联动支架,需要幼儿教师对各学科专业知识、教学理念、活动形式有一个全方位的认知,并在区域活动开展过程中,仔细观察每个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与回答问题的思维逻辑能力,给予幼儿充分的试错机会,指在幼儿遇到困难、麻烦时,为幼儿提供坚持的支架功能,引导幼儿发散思维,持续探索区域内的相关知识内容。
(二)创设课堂真实情境,关注幼儿学习兴趣
幼儿STEAM教育基于真实问提情境,保护幼儿的探究兴趣与好奇心,寻求解决生活问题的实际答案。幼儿教师在设计、选择项目主题时,需要考虑各区域活动内容之间的有效联动性,以幼儿兴趣点为为主,连接好活动内容,切实关注每个幼儿的真实情感体验效果。能被幼儿喜欢的区域活动主题和内容普遍以好玩、有趣为主,在不够喜欢的区域内,幼儿会表现出无所事事、走顾右盼等行为。因此,幼儿教师在选择项目主题时,应将重点放在幼儿对事物的探究态度和兴趣上,通过思维导图,在各区域中设置科学合理的动手操作环节与问题探索环节,进而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与动手能力。幼儿教师应将大班儿童关注的生活问题,有机融合进不同的区域活动内容之中,让幼儿在进行区域探索的过程中,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真正做到STEAM教育回归生活的目的,全面提升幼儿的综合素养。
(三)评价活动的联动效果,反思联动过程
幼儿园对区域活动的联动效果进行客观的评价,是为了更为全面地了解区域活动的动态联动情况,做到对活动过程与结果的双向重视,才能有效推动幼儿园今后各项区域活动的有效开展。幼儿教师应以计划性、专注度、创新性、创造性、问题解决能力来判定幼儿对区域活动的联动锻炼效果,观察幼儿与同伴的协作交流能力,为幼儿提供互动机会,通过分组讨论的形式,激发幼儿善于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鼓励幼儿勇敢尝试对各项活动内容进行反思和评价,这样既能锻炼幼儿的逆向思维能力,又能帮助幼儿寻找到新的解决问题的途径,可谓一举两得。幼儿园借助活动联动效果评价与反思联动过程的方法,为幼儿教师开展下一次区域联动活动提供更为丰富的素材内容与经验,突出STEAM教育效果,完善幼儿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张莉琴、姚慧颖:《STEAM教育理念下幼儿园区域联动的实施策略研究》,《文山学院学报》2022年总第35期,第3期,第110~114页。
[2]马娥、糟冥叶:《STEAM教育理念与幼儿园剪纸活动的融合路径》,《河西学院学报》2022年总第38期,第6期,第117~12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