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一带一路”背景下高职院校国际化应用型人才外语能力培养探索与实践
摘 要:“一带一路”倡议为我国的重要发展战略,目前重庆城市职业学院迎来了机遇,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比如外语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政企资源尚短缺等。本文从实施外语梯度教学、加强跨文化交际能力、依托“中国-老挝职业教育发展共同体”平台三个方面提出了一些具体改进对策,希望能推动高职院校国际化应用型人才外语能力的培养进程,为“一带一路”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思路。
关键词:一带一路;高职院校;国际化人才的外语能力
1 引言
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了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旨在与沿线国家共同打造命运共同体。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这就要求我国要培养一批拥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
人心相通,语言先行。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若语言相通、沟通顺畅,就会很容易达成共识,反则容易让人敬而远之。语言不仅是交流的工具,还是情感的桥梁,它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沟通、交流、团结,彼此把心贴得更近。“一带一路”战略共涉及中国周边60多个国家与地区,涉及近50种非通用语言和150多种区域、民族、部落的重要语言。由此,要培养服务于“一带一路”战略的国际化人才,探索其外语能力的提升首当其冲。
2 高职院校国际化人才外语能力的培养现状
2.1 外语学习课时量不足
成功的外语学习既需要强度又需要密度。根据外语学习规律,要把一门外语学到熟练地应用于工作,至少得花2000小时以上。按照高职院校现有的外语课程设置,一周均课时量2小时,两年总课时量432小时,与目标值相差甚远,学习时间严重不充分。
2.2 外语课程体系不全面
外语课程体系的设置在人才培养方面缺乏人文社科知识的系统化传递,刻板围绕语言输入这个重点。高职院校承担着为经济社会的发展输送技能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任务,因此每门课程应当与实际工作场景相结合,具有高度实践性。但显然当前的高职英语课程未能成功做到这点。对于国际化人才培养也停留在外语语言能力的层面,缺乏对西方国家文化、社会、政治、经济等国别信息的掌握,对国际通行规则、文化融合等国际动态信息的了解较为粗浅,也欠缺从中国传统文化出发,立足于中国国情进行求同存异的能力。
3 重庆城市职业学院国际化应用型人才外语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3.1 实行外语梯度教学
对于高职院校学生,外语的掌握除了熟练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应具备与职场场景相匹配的外语术语应用能力。外语学习只是学习国外先进技术以及开展国际合作交流的工具,需要和专业高度结合才能发挥实际应用价值。重庆城市职业学院可以针对各个专业的学生,实施2年制的外语梯度教学。第一年主要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技巧,夯实外语基础,但要围绕所在专业的内容和词汇,为第二年的深度学习做好铺垫。尤其是口语表达上,高职院校学生大多在中学未能接受系统的音标学习,音准很弱,也不会拼读单词,这对于词汇学习是大忌,因此在第一年要大量摄入语音训练。
第二年在外语教学的基础上融入相关的行业外语课程,实施“语言知识+行业技能”的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把语言工具与实际行业高度结合,提升学生在职场的竞争优势。行业外语课程模块以岗位需求为主线,以提高学生工作适应性和职场竞争力,拓宽行业发展的国际视野为目标,围绕职场真实的工作环境开展听说、阅读、翻译训练,帮助学生掌握职场岗位所需的外语语言知识。但光有理论是不足够的,还需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开展课程活动设计,创设一系列情景和任务,以此训练学生运用语言和随机应变的能力。由此采用的教学方式可以有情景设计教学、小组任务教学、角色扮演任务等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思考语言、应用语言的能力。此外,注重利用网络多媒体技术开展线上教学,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元的学习素材,创新学习思维。
3.2 加强跨文化交际能力
加强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要培养学生面对不同文化的适应能力和沟通能力。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中国的大国形象赢得了世界瞩目。参加“一带一路”建设的国家在不断增加,世界成为了地球村,经济已向全球化、国际化发展。在这个全球化、国际化的时代,高职院校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却远远落后。
要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首先得理解跨文化交际的概念与交际方式,懂得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既需要夯实语言文化知识,又需要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行为习惯、态度与价值取向,从而培养对本土和世界其他文化的情感,还需掌握把知识和情感转化为交际技能的跨文化能力。
其次了解“一带一路”国家的主要官方语言以及汉语成为中国国语的原因,以及英、汉语言在成语、句子和语篇等方面的文化差异。
再者学习自汉代开辟西域交流以来,中国的主要朝代以及这些朝代的国家实力、经济文化发展和国际交流。
接下来了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如泰国、菲律宾、津巴布韦、印度、非洲和中国本土极具特色的传统节日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拓展国际视野,提高对本土文化的认同和对世界其他文化的意识,促进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并进一步学习“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经济合作、新“四大发明”应用、文化交流和商务活动等方面的文化差异,掌握解决文化冲突的交际技巧,学习全球化与身份建构等知识。
然后了解印度、泰国、捷克、纳米比亚、尼日利亚、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缅甸、加纳、沙特阿拉伯、坦桑尼亚和中国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教育、面子、婚姻、家庭、人际交往和社会和谐维护等方面存在观念、态度和价值取向上的相同与差异,从而对本土及其他世界文化树立“尊重、理解、包容和欣赏”的人格素养。
在完成上述学习后,学生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概况有较为清晰的认知,并在跨文化交际中拥有一定开放的语言态度和交流意愿。
3.3 依托“中国-老挝职业教育发展共同体”平台
“中国-老挝职业教育发展共同体”平台由重庆城市职业学院牵头组建,围绕“一带一路”教育对外开放战略、国际产能合作、老挝产业经济发展需求和职业教育发展需要,协同中老企业和院校资源,着力在老挝打造一个具有高度共享型的国际产业学院。目前共有中国和老挝本科学校、职业院校共计32家,中国企业、老挝企业和驻老挝中资企业15家。
这个平台无疑为重庆城市职业学院“走出去”提供了突破口。“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教育事业要与世界接轨,不能闭门造车,应当寻求机会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政府、大学、企业开辟合作,采用多种培养方式,如联合培养、留学交换、企业实习等,为学生多渠道获取涉外学习交流提供途径,进而提升学生的国际化意识、拓宽其国际化视野、丰富其国际化知识、培养其国际化交流能力。
但是由于“中国-老挝职业教育发展共同体”平台尚在发展初期,暂无法提供较为成熟系统的培养方案,因此可以先集中资源,积极对接一些国际会议及国际论坛,开展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以期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并对接合作的相关行业企业,带领学生参观交流,积累一线行业的知识技能,培养国际意识。另外,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开展线上国际化创新创业比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通过互联网实操或模拟任务与“一带一路”国家加强沟通,增进了解,促进共融互通,为未来的职业发展锻炼能力。
4 结语
为服务“一带一路”发展的重要国家战略,重庆城市职业学院找到了突破口,但也面临着挑战。目前存在外语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政企资源尚短缺等问题。本文围绕实施外语梯度教学、加强跨文化交际能力、依托“中国-老挝职业教育发展共同体”平台三个方面提出了一些具体改进对策,希望能在高职院校培养国际化应用型人才的外语能力有点启发,并向深层次、宽领域、高水平的目标奋进,优化高职院校国际化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模式,真正为“一带一路”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高效可行的思路。
参考文献:
[1] 文秋芳.“一带一路”语言人才的培养[J].语言战略研究, 2016,1(02):26-32.
[2] 章超.“一带一路”战略下面向东南亚的英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广东高职院校涉农专业为例[J].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15(03):65-70.
[3] 赵凛.“一带一路”背景下高职院校国际化人才“4E”外语能力培养途径研究[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9,(04):129-131.
作者简介:廖韵佳(1991—),女,汉族,重庆九龙坡人,硕士研究生,重庆城市职业学院,科研与发展规划中心教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