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一带一路”视域下非遗外宣翻译策略分析

领域媒体号
太原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民族的瑰宝,也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象征。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逐渐国际化和全球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重要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个性的文化形式日益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关注。与此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面临着外宣翻译等方面的问题和挑战。本文通过对现有学术成果及理论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从非遗外宣翻译现状出发,以目的语读者为取向,遵循“外宣三贴近”原则,总结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策略,并从多个方面分析了非遗外宣翻译策略的具体运用。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翻译策略

1.非遗外宣翻译之于“一带一路”战略的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是一幅壮丽的卷轴,它记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际交流,是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展示民族形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作为文化交流与跨文化交流的载体,对外宣传翻译成为中国非物质文化“走出去”的一个重要途径。当前,“一带一路”建设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传播创造了新机遇,开展对外宣传翻译工作,有助于提高中国非遗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知名度,增强中国民间非物质文化的影响力。

1.2.非遗外宣翻译现状

外宣翻译实质上是一种特殊的翻译形式。与一般翻译不同,外宣翻译以目的语读者为重心,在讲求翻译信息准确无误的前提下符合目的语的用法习惯,要求译者能够准确把握原文要旨,从而让读者清晰明了地获取译文所传达的信息,从而达到对外宣传的目的。尽管外宣翻译近年来发展迅速,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值得广大译者分析讨论。

2.1翻译机械化,忽略文化差异

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法上也不尽相同。简单地逐字直译可能会适得其反,令人费解。尤其是一些习语成语,其往往意境深远,在目的语中找不到与之对应的词,单单从字面意义机械翻译不能很好的传达原文意思。张宁指出,当源语言中的字面意义、形象意义和隐含意义在目的语中不能完全对等时,字面意义或形象意义应当服从隐含意义。例如,中文俗语“落汤鸡”,直白地译为“a drenched chicken”不仅不能传达出原文的初衷,还会使目的语读者产生歧义。“落汤鸡”字面意思指落水或浑身湿透的鸡,深究其文化含义,鸡在中国文化里下雨时一般不回鸡圈,被淋得浑身湿透,狼狈不堪。而在西方文化中,由于下水管道系统比较发达,容易滋生老鼠等有害生物,下雨时往往会有淹死的老鼠从下水口漂上来。因此译为“a drowned rat”能较好地达到源语言的目的。

2.2译名不统一,信息传播混乱

译名统一是确保准确传递原文概念和寓意的前提。但在外宣翻译中常出现一些专有名词英语“译名不一致”现象,多个不同译名的掺杂通用对于本就不熟悉中国文化的目的语读者更是“难上加难”,造成信息传播的混乱,导致对外宣传效果大打折扣。例如,文物“击鼓骑俑”的英译名称纷繁多样。据不完全统计,有两种译名使用较多,一为“Mounted drummer”,另一为“Figurine of drummer”。与此同时,文物“击鼓俑”的译文也为“Figurine of drummer”。同一个文物译名多样,而不同的文物译名却相同,外国读者容易混淆,这明显违背了译者的初衷。不妨把“击鼓俑”统一译为“Figurine of drummer”,“击鼓骑俑”译为“Mounted drummer”;前者一目了然,后者更能体现文物的动作形态(“mounted”)。

3.“外宣三贴近”原则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宣策略

3.1“外宣三贴近”原则

“外宣三贴近”原则是黄友义2004年提出的在“信、达、雅”标准之外翻译工作者应遵循的原则,即贴近中国发展的实际,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 。基于此原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宣翻译应当贴近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贴近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传承、传播与发展的需要;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非物质文化了解的需求;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语用习惯。

3.2“外宣三贴近”原则下外宣翻译策略探讨

一、译释结合

在外宣翻译时,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一些人名、地名、朝代等特定词语可能会使目的语读者产生困惑。因此,外宣翻译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源语言所承载的信息做出调整。采用直译加注释的方法能增加文章的可接受性,同时保障原文意义传达准确。

例1:花丝镶嵌工艺又称细金工艺,是一门传承久远的中国传统手工技艺,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译文:Filigree Mosaic craft, a traditional Chinese aulic handicraft dating back to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770-476BC), uses metal such as gold and silver to fold artwork inlaid with gemstone or pearl.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定时期,直接译为“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目的语读者可能对中国历史并不了解,直接翻译并不能很好的起到宣传作用。采用“译”加“释”的方法,用西方社会详熟的公元纪年法对此添加释义,使目的语读者对此有较直观的了解。同时,花丝镶嵌工艺对于大部分不了解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中国读者来说都并非耳熟能详,更何况外国读者。可能于他们而言“Filigree Mosaic craft”犹如天书,译文“uses metal such as gold and silver to fold artwork inlaid with gemstone or pearl”对此工艺进行相应的知识解释,能提高非遗对外宣传的清晰度。

例2:太极拳自17世纪中叶发源于河南省温县……

译文:Tai Chi, originated during the mid 17th century in Wenxian county in Henan province in central China…

“我们宁可认为国外受众可能不了解某种文化、某种事物,而不要认为他们不可能不了解。”河南省可能不为外国读者所详熟,外宣翻译时应当对此进行简单的解释:“…Henan province in central China”。

例3:越窑青瓷是中国古代青瓷,所在地主要是现在浙江省上虞、余姚、慈溪等。

It originated in Shangyu, Yuyao and Cixi counties, which were part of Yue Prefecture in ancient times, hence the name Yue Kiln, or Yue ware kilns.

如果不增加释义说明,外国读者就会对此产生疑问:这种瓷器为什么叫越窑青瓷呢?上虞、余姚、慈溪这些地名又与“越”有什么关系呢?译文解释了原文中的文化含义,增强可理解性。

二、类比法

非遗外宣翻译文本中的一些历史人物、事件会使目的语读者产生陌生感。在翻译时,可以采用类比法,即用目的语国家有类似文化含义的形象来辅助说明汉语中的形象,从而使外国读者更容易理解。

例4:茶百戏是一种古老的中国茶艺,是在茶碗上绘出图案来。

译文:Drawing patterns on a cup of tea's surface is an ancient Chinese tea trick called chabaixi, which is similar to the modern latte art.

此译文中,以西方现代拿铁拉花艺术“modern latte art”来解释中国古老茶艺“茶百戏”,以今阐古,用当今被世人所熟知的事物来类比说明外国读者不熟悉的中国古代文化,降低理解难度,提高外宣翻译效度。

三、改译

“在汉语旅游文献中常常伴有大量的对偶平行结构和连珠四字句, 意在声律对仗, 行文工整、文意对比, 达到音、形、意皆美的效果, 这与汉民族的美学思想不无关系。”汉语讲求对仗工整、平仄押韵,但注重意合的文风习惯不利于外国读者的理解。因此,在翻译时应“删繁就简”,在保留原意的基础上将原文改译,使译文更直观,增强可读性。

例5:小满见三新,处暑遍地黄,霜降杀百草,立冬三日阳。

译文:Summer crops, fruits and vegetables are gradually on the market for human consumption at Grain Full; the crops are ripe at the Limit of Heat; the plants are dying at Frost's Descent; the barns are full of grain at the Beginning of Winter.

译文采用文言文-白话文-英文的方法,调整措辞,将原文复杂难懂的语言重新表述——“见三新”为夏季谷物、水果、蔬菜逐渐上市;“遍地黄”为秋季作物成熟;“杀百草”为深秋时节万物枯竭;谚语“立冬三日阳”下半句为“谷子堆成仓”,译文省去前半句描述性语言,使得译文简练、通俗易懂。

4.结语

在“一带一路”战略指导下,中西方文化交流日益密切,外宣翻译作为文化交流的一种特殊形式也逐渐凸显其重要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宣翻译,能让更多的外国读者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彰显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非遗外宣翻译的现状及问题提醒着广大译员,要遵循“外宣三贴近”原则,以目的语读者为受众对象,以目的语文化习惯为价值导向,提升译文认可度,营造文化传播氛围,从而推动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传播力,促进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传播。

胡兴文,张健.外宣翻译的名与实——张健教授访谈录[J].中国外语, 2013,10(03),100-104+2-6.

张宁.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J].中国翻译, 1999(03).

刘法公.论实现法律法规术语汉英译名统一的四种方法[J].中国翻译, 2013,34(06).

黄友义.坚持“外宣三贴近”原则,处理好外宣翻译中的难点问题[J].中国翻译, 2004,(06),27-28.

黄映雪,曾衍文.“一带一路”背景下粤剧的外宣翻译策略探究[J].四川戏剧, 2019,(01),40-44.

袁晓宁.外宣英译的策略及其理据[J].中国翻译,2005(01).

沈苏儒.《对外报道教程》[M].五洲传播出版社,2004.

贾文波.旅游翻译不可忽视民族审美差异[J].上海科技翻译, 2003,(01),20-22.

朱益平.论旅游翻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3),159-164.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名称:“一带一路”背景下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传播研究;项目编号:S202210109696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