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课程思政视域下打造四平地区留人育人营才环境的研究与探索

领域媒体号
四平职业大学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大城市对人才的渴求,导致了一些中小城市出现了严重的人才流失状况,许多人才集中在一线发达城市,这种现状不仅使全国人才分布出现了倾斜,也严重影响了地方的经济建设。文章以高职院校《大学英语》为例,分析了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以及如何在思政形势下,把思想教育融入到大学英语课堂中,以职业精神为背景,以建设家乡为导向传播正能量,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使课程思政立体化,打造一支爱国奉献、爱岗敬业的优秀本土人才队伍。,为发展地方经济做出贡献。

关键词:高职英语教学   思想政治教育   职业精神   地方经济建设

一、研究的背景

众所周知,我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表明,全国人口流失最严重的的两个省是黑龙江省和吉林省,而吉林省人口流失最严重的是四平市。人口的流失一定包含着人才的外流,那么如何留住人才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呢?我们为此进行了研究和探索。虽然“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但是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大学生,更应该在毕业后立志建设家乡,为家乡服务。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正能量,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大学英语》是高校必不可少的基础课程,开课时间为一年,英语教师相比其他课程教师有更多接触学生的机会,可以在教授学生学习西方语言的同时融入我国的传统文化,加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传承中国文化的责任和义务。那么在高职课堂上怎样进行思政教育,又如何把思政和专业融为一体呢?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1) 利用多样化的调研方法,了解学生职业规划。

采取问卷调查和抽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了解当地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现状及就业意向。对于四平地区所需人才类型以及有意向为地方建设服务的人才,可以开展有针对性的留人计划。

(2)深挖课程思政元素,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以职业精神为背景,以建设家乡为导向。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融入“学知识报效家乡”的思想教育,燃起学生为振兴四平而奋斗的热情。把英雄城的战斗故事融入课堂,以四平及其红色教育基地的历史为主线,了解历史,传承中国人奋斗拼搏的精神。此外,还要把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光辉历史融入课堂,把东北复兴的政策融入课堂,以此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愫。

(3)课程思政立体化,打造一支爱国奉献、爱岗敬业的优秀本土人才队伍。

把课程思政延伸到课外活动中,组织专家进校讲座,讲好四平故事。组织四平高校学生“走近四平”,参观四平战役纪念馆、四平博物馆、叶赫影视城、塔山红色基地、一江三岛等地,组织“大美四平幸福生活”小视频、摄影、绘画等竞赛,让大学生热爱四平,为四平振兴而奋斗。通过以上内容的研究,可以有效利用学生在校期间,通过教学与技能相结合,情感与素养相统一,最终达到为四平地方建设培养新时代高素质的应用技能型人才的教学目标。

三、研究的主要方法

(1)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的学生不是为了应试教育而学习,而是为了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毕业后的职场中去。要完成从以应试为主到应用为主这一艰巨的任务,在大学里的教学改革和实践是必须和必要的。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展示学生在职场情境下的英语交际,营造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促进职业院校和企业的产教结合和无缝对接,更好地为社会发展服务,最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世界,拓宽视野。如在讲运动为主题的单元时,那么以刚刚结束的第24届北京冬奥会为主,让学生讨论什么是真正的体育精神?中国如何从大局出发向全世界诠释了 One World的意义,从而引导学生热爱体育运动,强身健体,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同时,收集为我国做出突出贡献的奥运健儿及一些感人事迹,以及冬奥会中出现的许多年轻选手,以他们为学习的榜样,教育学生不要总是沉溺于手机游戏和网络直播中,放下手机,多接触大自然,争做一个阳光向上的具有健康体魄的大学生。 “谁赢了青年,谁就赢了世界”,教育学生要时刻牢记自己的使命,以爱国、拼搏、奋斗的人物为偶像,杜绝盲目追星的不良现象。

(3)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立德树人”是教学的根本任务,在高校的教育中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合到课程中去,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提升育人成效,让学生成为内外兼修,德才兼备的有用之才。职业精神是职业道德教育的重点,在现代社会中显得越来越重要。当前高职学生的职业精神欠缺,毕业生工作状态不容乐观,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学生高尚的职业精神势在必行。

(4)为地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地方高职院校的很多毕业生在毕业后都会服务于当地的经济建设。结合四平地区及我校实际情况来看:就业市场需要的是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一体化的人才。我校的一些专业,如机械、电子、汽车、医药、文秘等培养的学生,是四平地区未来就业市场发展不可缺少的人才。大学英语开设时间较长,这就要求我们更要在培养英语语言技能的同时贯穿思想政治教育,让我们的学生热爱家乡这片热土,成为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经过一年以来的教学实践,学生建立了强烈的为建设家乡服务的意识和热情,在此基础之上,我们还要培养学生的职场素质和职业素养,这样才能为地方的经济建设添砖加瓦。由此可见,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对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的培养意义的非常重大的。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讲话[N].新华社,2019.3.18

[2] 习近平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新局面[N]人民日报 2016.12.2

[3] 包磊: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J]才智2019年17期

[4]李曼华:新时期高校英语教学推进课程思政的途径研究[J]青年与社会2019年15期

[5]孟令波:高职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路径探析[J]东西南北2019年10期

本文系四平职业大学张云霞主持的2022年度四平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课程思政视域下打造四平地区留人育人营才环境的研究与探索--以大学英语为例 》(项目编号:SPSK22143)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张云霞(1971—),女,汉族,吉林省四平市人,大学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教育。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