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非遗保护视域下贵州苗族蜡染技艺传承的问题与策略探析
摘要:苗族蜡染技艺是流传于苗族聚居的传统技艺,也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蜡染技艺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秦汉时代,苗族人民形成以蜡染为起点的服装装束、婚礼节庆、丧葬风俗等民俗文化,保护和传承苗族蜡染技艺对保护我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当前苗族蜡染技艺传承保护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在这个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对当前苗族蜡染技艺传承中遇见的现实问题进行分析,深度探讨非遗保护视域下贵州苗族蜡染技艺传承的策略。
关键词:非遗保护;贵州苗族蜡染技艺;传承问题
引文: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造成我国民俗文化的兴盛,各类民族聚居区都存在具有民族风情的文化技艺,展现着当地劳动人民的智慧。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苗族蜡染,当前与市场经济融合效果较好,具有比较明朗的发展前景。针对苗族蜡染技艺的相关情况进行调研分析,也可以为其他种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提供思路。
一、贵州苗族蜡染技艺传承的问题
1、保护与开发难以平衡,非遗传承失去原真
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过程中离不开“开发”与“保护”二字。所谓“保护”就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本样貌尽可能保留下来,让我们在进行苗族蜡染技艺传承和研究过程中,充分把握其历史发展、文化价值以及其传统审美,并对其保持充分尊重,保证该非遗能够最大程度上原汁原味地传承下来。
而“开发”则需要蜡染技艺与当前社会相适宜,需要蜡染技艺能够满足并且适应现代社会人们的新需求、新变化。将蜡染技艺进行生产性开发,形成旅游热点或者转化为商品进行出售,这样可以最大限度产生经济效益,进而达到传承的目的。但是非遗进入市场之后就需要迎合市场的审美,这就可能造成蜡染技艺内在审美和表达的感情发生变化,造成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产生碰撞,对非遗文化原真性和整体性造成破坏
2、传承主体能动性与创造性不足
贵州苗族蜡染的传承一般是招纳徒弟或者家族内部传承,像苗族蜡染这样的技艺由于较多人掌握,并且使用范围广,因此传承人数较多。但随着当前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出门打工,苗族蜡染这样的传统技艺逐渐失去了传承主体,越来越少人群会选择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传统技艺,造成苗族蜡染的传承生态日益恶化,这样的环境下会严重造成传承注意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人们对传统文化认同感降低,自信心不足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以及当前国际化的演进,造成人们的生活发生、审美以及文化价值等发生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可能造成人们对少数民族文化产生误解。当前科技迅速发展,全球化的影响造成我国人民对国际文化的了解更充分,对于充满民族特色、展现传统人民生活习俗的少数民族文化无法建立共鸣,这也是由于当前的生产环境与非遗产生发展的生产环境不同造成的。在这样的环境下,甚至会有人认为这种传统的文化代表着贫穷与落后,特别是对民族文化自信、文化自尊较为薄弱的人,非常容易在国际化的今天对民族传统文化产生自卑感,这样的情绪也影响苗族蜡染技艺等非遗文化的传承发展。
二、贵州苗族蜡染技艺传承的策略
1、坚持民族文化特色,树立正确传承理念
随着国家之间的交流日益密切,各国愈发看重自身的传统文化,各国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进行了很多探索。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过程中实习对苗族蜡染技艺的原本整体保护和创新性开发是我们当前积极探索的。保护与开发之间如何获得一个平衡点,需要我们在实践中进一步摸索。首先,我们对苗族蜡染技艺的“保护”与“开发”要坚持民族文化的独立性,树立正确的传承观念。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所以珍贵就在于其蕴含着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这些文化是非遗流传至今的重要文化支撑,值得人类进行研究、保护与传承。如果失去了民族独立性,那么非遗的传承将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无法为后人展现非遗中珍贵的文化基因和历史信息。同时,非遗的保护与开发要进行一定的区分,保护要做好“人”的工作,保护好传承人和传承人群,只有在传承人掌握最原本的技艺才能让非遗通过“活”的方式传承下来,才能立于人的感情上对苗族蜡染技艺进行一定的市场改造,为非遗传承创造更好的环境。
2、提高社会认识程度,激发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
对于当前传承人群逐渐流失的情况我们应注意保护传承人的措施需要更加多元。传承人是非遗中传统知识和传统技艺直接的承受者,对传承人的保护尤为重要。这一点在国际中的非遗保护都已经达成共识,例如在日本的非遗保护过程中,会对传承人的衣食住行提供一定便利,对非遗传承人进行系统的保护。我国在进行传承人保护的过程中也需要立足于国情制定计划,保护传承人群。在学校中引入非遗文化,增强学生对非遗文化的了解,消除学生对学习非遗文化的抵触情绪,为非遗扩充传承人群。
3、强化传统文化价值,树立文化自信
随着当前各国文化之间的交流,我国的传统文化的确会被各国文化冲击,作为新一代年轻人通过互联网更容易接收到外来文化的影响,此时国家要加强对文化自信、文化自尊的建设与培养,通过各类互联网中的平台传播传统文化,不仅如此,还需要将传统文化推向国际,展现我国文化的与众不同的美感。对青少年的教育要鼓励其兼容并包,形成多元审美,对我国56个民族丰富的文化资源保持自信。当前国际中很多大型的时尚走秀都会运用苗族蜡染技艺,可见我国传统文化在国际中的接受程度越来越高,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发展,逐渐展现出我国文化的强劲影响力。
结束语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域下,政府通过对“人”、“物”等进行支持和保护,促进苗族蜡染技艺的保护与开发,通过学者探究苗族蜡染技艺历史脉络,鼓励地方政府以此开发商品产业,通过媒体进行传播等形式推进非遗走出大山,让苗族蜡染获得更多关注,对于传承中的问题与不足及时制定针对性计划,总结经验,让苗族蜡染技艺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婷, 林宇航. 地方非遗文化传承的探索与创新——以珙县苗族蜡染技艺非遗传承人王丽红为例[J]. 四川戏剧, 2021.
[2]李隆虎, 陈玥锟. 贵州苗族蜡染生产性保护实践[J]. 凯里学院学报, 2021, 39(4):9.